外文名 | Spatial Behavior and Behavioral Space | 书 名 | 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 |
---|---|---|---|
作 者 | 柴彦威 等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页 数 | 287页 | 开 本 | 16开 |
品 牌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类 型 | 科学与自然 |
出版日期 | 2014年3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ISBN | 7564147709 |
柴彦威,1964年生,甘肃省会宁县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主任,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及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人文地理》副主稿,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Asian Geography、《地理科学》、《国际城市规划》等中外文学术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研究等,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14余部。曾获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科技奖、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奖等。
总序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文地理学的行为转向
1.1.2 基于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
1.1.3 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的行为视角
1.2 研究框架
2 基于行为论方法的空间行为研究
2.1 重视主体性与过程导向的行为论方法
2.2 基于行为论方法的空间行为研究进展
2.2.1 空间认知过程与行为
2.2.2 偏好、选择与行为决策
2.2.3 制约导向和社会关联的行为研究
2.2.4 日常生活空间与行为
2.3 基于行为论方法的中国城市空间行为研究
2.3.1 消费者行为
2.3.2 迁居行为与通勤行为
2.3.3 空间认知行为
2.3.4 日常行为空间
2.4 行为论方法的未来走向
3 基于时间地理学的空间行为研究
3.1 面向空间行为分析的时间地理学
3.2 面向行为复杂化的时间地理学应对
3.2.1 从物理空间行为走向虚拟空间行为
3.2.2 加入人类能动性
3.2.3 打破男性控制
3.3 基于时间地理学的空间行为模式挖掘
3.3.1 实时行为数据获取与监控
3.3.2 时空路径的可视化
3.3.3 行为制约模型分析
3.4 基于时间地理学的行为模拟与计测
3.4.1 GIS技术与时空可达性测算
3.4.2 时空可达性的地理计算
3.4.3 虚拟空间行为的刻画与分析
3.5 应用时间地理学的城市空间实践与展望
4 基于活动分析法的空间行为研究
4.1 重视活动与移动关联的活动分析法
4.2 基于活动分析法的空间行为研究
4.2.1 活动与移动关联的空间行为研究
4.2.2 基于家庭的活动—移动行为研究
4.2.3 活动—移动行为的纵向变化研究
4.2.4 活动—移动行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研究
4.3 活动分析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及展望
4.3.1 活动分析法在城市规划及交通规划中的应用实践
4.3.2 活动分析法的应用研究展望
5 个体行为时空数据采集与管理
5.1 个体行为时空数据采集方法
5.2 个体时空行为数据采集过程
5.2.1 调查内容
5.2.2 调查方式
5.2.3 问卷设计
5.2.4 抽样
5.3 北京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
5.3.1 调查方案
5.3.2 居住区类型与调查居住区选择
5.3.3 调查实施与样本概况
5.4 北京市居民行为时空数据管理
5.4.1 数据库概况
5.4.2 数据质量管理
5.5 个体行为时空数据可视化
5.5.1 行为时空数据模型
5.5.2 行为时空数据可视化
5.5.3 行为时空数据可视化工具开发
6 居民通勤行为空间
6.1 通勤人口的基本特征
6.2 通勤行为的基本特征
6.2.1 通勤时间特征
6.2.2 通勤距离与方向特征
6.2.3 通勤出行方式特征
6.2.4 通勤出行链特征
6.3 通勤行为空间的形成机理
6.3.1 制度转型与通勤行为空间的形成
6.3.2 通勤行为空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通勤行为空间的评价与展望
7 居民购物活动与购物出行
7.1 居民购物行为的基本特征
7.1.1 居民购物行为的可视化
7.1.2 居民购物持续时间特征
7.1.3 居民购物出行距离特征
7.2 居民个人购物行为的时空间决策分析
7.2.1 居民个人购物行为时空间决策模型
7.2.2 单因素主导的休息日居民个体购物行为时空间决策
7.2.3 多因素综合的工作日居民个体购物行为时空间决策
7.3 居民家庭购物行为的时空间决策分析
7.3.1 居民家庭购物行为的时空间决策的框架
7.3.2 居民家庭购物行为的基本特征
7.3.3 居民家庭购物行为的时空间决策模型
7.3.4 居民家庭购物出行次数决策的空间效应
7.3.5 居民家庭购物出行模式决策的空间效应
7.4 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的评价与展望
8 居民的休闲活动与休闲出行
8.1 休闲行为的时空间特征
8.1.1 休闲行为的时间利用与时间节奏
8.1.2 休闲行为的空间特征
8.2 休闲行为空间的影响因素
8.2.1 性别
8.2.2 收入差异
8.2.3 年龄差异
8.2.4 职业差异
8.3 休闲行为决策研究
8.3.1 居民休闲出行决策模型
8.3.2 居民休闲行为决策机理
8.4 休闲行为空间的评价与展望
8.4.1 城市居民休闲行为总体特征与评价
8.4.2 城市居民休闲行为展望
9 居民日常活动出行与碳排放
9.1 居民出行基本特征
9.1.1 居民出行个体差异的可视化
9.1.2 居民出行社区差异的可视化
9.1.3 居民个人出行特征分析
9.1.4 居民家庭出行特征分析
9.2 居民出行碳排放的测算
9.2.1 居民出行碳排放的测量方法
9.2.2 居民个人出行碳排放的测量
9.3 居民出行碳排放的比较分析
9.3.1 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均值比较
9.3.2 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分布比较
9.3.3 居民出行碳排放的方差检验
9.3.4 居民出行碳排放的聚类比较
9.4 居民出行与碳排放的影响机理
9.4.1 居民出行与碳排放的概念模型
9.4.2 居民出行与碳排放的模型构建
9.4.3 居民出行与碳排放的影响机理
9.5 居民日常活动出行的低碳化展望
10 居民行为决策分析
10.1 居民行为模式基本特征
10.1.1 居民整日活动模式的一般特征
10.1.2 居民整日巡回模式的一般特征
10.2 整日巡回活动的行为决策分析
10.2.1 巡回多目的性的Logistic模型分析
10.2.2 出行交通方式的次序Logit模型分析
10.3 基于巡回的居民出行时空间决策的分析
10.3.1 基于巡回的居民出行时空间决策的概念模型
10.3.2 基于巡回的居民出行时空间决策的模型构建
10.3.3 巡回类型的决策分析
10.3.4 主要活动起始时间的决策分析
10.3.5 空间距离及交通方式的决策分析
10.4 居民行为决策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11 旧城居民的行为空间
11.1 研究社区样本概况
11.2 旧城居民行为空间
11.2.1 旧城居民行为时空路径
11.2.2 旧城居民出行基本特征
11.2.3 旧城居民行为时空间特征
11.2.4 旧城居民日常行为空间案例
11.3 旧城居民行为空间的性别差异
11.3.1 旧城居民行为时空路径的性别差异
11.3.2 旧城居民出行特征的性别差异
11.3.3 旧城居民时间利用的性别差异
11.3.4 旧城居民日常行为的空间差异
11.4 旧城居民日常行为空间特征与展望
11.4.1 旧城居民日常行为的时空间特征
11.4.2 旧城居民日常行为空间展望
12 单位居民的行为空间
12.1 单位居住区的行为解读
12.1.1 单位居住区的行为空间
12.1.2 样本概况
12.2 整日尺度的单位居民行为空间
12.2.1 单位居民行为的时空间结构特征
12.2.2 单位居民的出行特征
12.2.3 单位居民的时间利用特征
12.2.4 单位居民的行为空间特征
12.3 单位居民行为空间的性别差异
12.3.1 单位居住区居民出行的性别差异
12.3.2 单位居住区居民时间利用的性别差异
12.3.3 单位居住区居民行为空间的性别差异
12.3.4 单位居民行为空间的性别特征
12.4 行为视角下的单位空间
12.4.1 单位居住区的行为空间特征
12.4.2 基于行为的单位空间解读与未来展望
13 郊区居民的行为空间
13.1 郊区与城市居民生活空间
13.1.1 郊区的行为解读
13.1.2 案例样本概况
13.2 郊区居民的行为空间
13.2.1 郊区居民行为时空模式
13.2.2 郊区居民出行基本特征
13.2.3 郊区居民时间利用特征
13.2.4 郊区居民行为空间特征
13.3 不同属性郊区居民的行为空间比较
13.3.1 不同属性郊区居民的出行特征差异
13.3.2 不同属性郊区居民的时间利用比较
13.3.3 不同属性郊区居民的行为空间比较
13.4 郊区行为空间的实质与展望
13.4.1 郊区行为空间的实质
13.4.2 郊区行为空间展望
14 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研究前沿
14.1 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国际动态
14.1.1 时间地理学与结构化理论的结合
14.1.2 时空GIS与地理可视化
14.1.3 时空间行为研究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
14.2 中国时空间行为的研究动态
14.3 空间与行为研究的前沿主题
14.3.1 关注生活质量的空间与行为研究
14.3.2 关注社会公平的空间与行为研究
14.3.3 关注低碳城市的空间与行为研究
14.3.4 关注信息社会的空间与行为研究
14.4 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实践应用前景
14.4.1 时空间行为研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4.4.2 时空间行为研究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
14.4.3 时空行为研究在居民服务方面的应用
14.5 空间与行为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2100433B
《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立足国际学术前沿,不但将西方有关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研究的最新理论与方法引进国内,而且通过融入中国本土背景和研究者的思考,初步确立了基于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及方法体系;突出微观实证研究方法,注重个人的行为分析,强调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城市生活方式快速转变、城市空间重构过程等背景下中国大城市居民活动—移动行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决策机制;弥补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的时空可视化与分析、基于家庭的活动空间行为分析等国内空白的研究领域,开创了空间与行为互动机理研究的多元化理论和方法。《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可供城市地理、城市空间、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居民行为等研究的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交通违法行为就是不遵守交通规则,常见的是:只图自己方便省事,不讲文明道德,影响交通秩序,妨碍他人行车、走路。如横过街道不走斑马线,随意翻越交通隔离墩、护拦;在人行道上、人行天桥上、地下通道口摆摊设点,...
2018年中国建筑业增加值超6.18万亿元2018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1808亿元,比上年增长4.50%,增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2.10个百分点。经初步核算,201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
您给出清单编码了吗?上传您的截图帮您分析
本文主要就行为心理的建筑空间设计进行分析,分别对各个类型建筑空间的客观性因素进行较为深度的探究,了解其给人们行为心理所产生出的暗示效果。建筑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找出更为适宜的科学实践依据,站在行为心理的角度上,设计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尽可能的提升人们居住的舒适程度,同时调整建筑设施所具备的性能,从根源上提升总体建筑空间的设计水平,尽可能的去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构造出一个高品质的建筑设施,不断的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
外墙所涉及到的区域,如果我们不对之进行专门的限定或者说是它有私有、独立的特殊要求的话,它所占有的空间领域就是一个室外和室内人群能够共同享用的场所。它的空间关系的从属是模糊和含混的。
《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从我们身边向外扩大的各种空间尺度标准开始,对包括时间、信息纬度在内的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空间设计进行了一番尝试。它将我们周围的空间按照尺度由小到大划分成若干层次。《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读来使您仿佛畅游于不同的维度空间,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领略到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空间设计。此外,书中还涉及从建筑美学到建筑心理学、从环境心理学到环境行为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
《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的独特视角与写作手法不仅对专业人士从事空间设计有所启发,而且由于《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中有很多关键词的解释并设置了关键词的检索功能,因此,它还具有“百科辞典”的性质。
绪论
1.1 环境行为学的解释
1.2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1.2.1 国外环境行为学发展简述
1.2.2 我国环境行为学发展简述
1.3 环境行为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3.1 环境行为学的特点
1.3.2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建筑空间的发展
2.1 建筑空间发展概述
2.1.1 中国建筑空间的发展
2.1.2 西方建筑空间的发展
2.2 建筑空间的类型
2.2.1 从空问行为层次划分
2.2.2 从边界形态行为划分
2.2.3 从使用行为划分
2.2.4 从空间行为态势上划分
2.2.5 从构成行为方式上划分
2.2.6 从分隔手段行为上划分
2.2.7 从空间结构行为特征上划分
2.2.8 从空间行为确定性上划分
2.3 行为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2.3.1 需求行为与空间
2.3.2 心理行为与空间
2.3.3 文化行为与空间
建筑空间尺度与人体功效学
3.1 人体功效学概述
3.2 人体尺度概述
3.2.1 人体功效学的基础数据及应用原则
3.2.2 人体生理计测
3.2.3 人体心理计测
3.3 空间尺度设计
3.3.1 家居空间的人体功效学
3.3.2 办公空间的人体功效学
环境认知
4.1 感觉
4.2 知觉与认知
4.2.1 感觉与知觉
4.2.2 知觉定势
4.2.3 适应
4.2.4 对变化的知觉
4.2.5 认知
4.3 感觉、知觉、认知与空间环境设计
4.3.1 视觉
4.3.2 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
4.3.3 不同感觉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环境知觉理论与建筑设计
5.1 格式塔知觉理论
5.1.1 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5.1.2 格式塔的含义
5.1.3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5.2 生态知觉理论
5.2.1 生态知觉理论简述
5.2.2 生态知觉的意义
5.3 概率知觉理论
5.3.1 概率知觉理论简述
5.3.2 概率知觉理论的意义
5.4 环境知觉理论在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5.4.1 格式塔知觉理论在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5.4.2 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空间环境认知及其应用
6.1 认知地图理论
6.1.1 认知地图概述
6.1.2 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
6.1.3 认知地图的特点及功能
6.2 城市环境认知研究
6.2.1 城市公共意象图
6.2.2 环境调研方法
6.2.3 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以西安交通大学校园环境为例
空间的使用方式研究
7.1 个人空间
7.1.1 个人空间的概念
7.1.2 个人空间的度量
7.1.3 人际距离的大小与分类
7.1.4 个人空间的功能
7.1.5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
7.1.6 接触中的空间定位关系
7.2 私密性
7.2.1 私密性的概念
7.2.2 私密性的功能
7.2.3 最优私密性水平
7.2.4 私密性空间与环境设计
7.3 领域性
7.3.1 领域性的概念
7.3.2 领域的类型
7.3.3 领域的功能
7.3.4 领域的空间层次
外部公共空间行为模式研究
8.1 外部公共空间活动概述
8.1.1 基本概念
8.1.2 外部空间活动的类型
8.1.3 研究现状
8.1.4 研究方法
8.2 外部公共空间行为模式研究
8.2.1 行为模式
8.2.2 影响行为模式的因素
8.3 基于行为的外部公共空间设计——以商业步行街和城市广场为例
8.3.1 商业步行街
8.3.2 城市广场
建筑空间环境与使用后评价
9.1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概述
9.1.1 使用后评价的概念
9.1.2 使用后评价研究的发展过程
9.1.3 使用后评价研究目的及性质
9.1.4 使用后评价的过程及考察因素
9.1.5 使用后评价的检验
9.2 使用后评价的操作程序及方法
9.2.1 使用后评价的类型
9.2.2 使用后评价的操作程序
9.2.3 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方法
9.3 使用后评价(POE)在建成环境中的应用
9.3.1 使用后评价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以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使用后评价为例
9.3.2 使用后评价在建成建筑中的应用——以西安交通大学康桥苑食堂使用后评价为例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
10.1 环境-行为研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0.1.1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过程
10.1.2 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
10.1.3 环境行为学科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方向
10.2 两种设计模式
10.2.1 设计者与使用者
10.2.2 “直线型”设计模式
10.2.3 “环型”设计模式
10.3 使用后评价(POE)与建筑设计
10.3.1 使用后评价(POE)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10.3.2全新的设计过程
10.3.3 POE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框架
10.4 建筑计划与建筑设计
10.4.1 建筑计划学概述
10.4.2 建筑计划学的理念
10.4.3 建筑计划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2100433B
在阐述环境行为研究的基本理论及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探讨该领域在建筑学及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中的应用。
理论结合实际,文字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及教学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设计及科研人员使用。环境与行为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