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空间认知与抽象过程 | 模 型 | 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 |
---|
人们首先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认知其类型、特征、行为和关系,再对它进行分析、判别归类、简化、抽象和综合取舍。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描述和表达得到概念模型,进而转换为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在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之间,空间数据结构用于对逻辑模型描述的数据进行各种方式的合理组织,是逻辑模型映射为物理模型的中间媒介。 2100433B
很简单:1.高天花2.没有房间都可以叫loft
截图看一下
很好的创意,佩服。
建筑学专业设计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细化思维的过程。本文是以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对由抽象空间构成向具象实体建筑深化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对建筑学专业基础教育,乃至建筑学专业学习提供借鉴价值。
来自美国麦克林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医生表示,长期使用同化激素(以下简称“AAS”)可严重影响使用者对物体形态和空间关系的正确记忆。同时,医生们还采用了多种测试,以确定激素使用者的认知缺陷是否由于他们滥用药物所致。
环境认知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当我们对环境中的空间信息进行心理加工时,就是在进行空间认知。具体来说,空间认知就是指对方向、距离、位置和空间结构等空间信息进行的编码、存储、回忆和使用,它涉及空间定向、寻路和形成认知地图等一系列空间问题的解决过程。
空间认知与认知地图
根据定义,认知地图由地点、空间关系和行动计划三部分构成。其中,地点是指基本的空间单元,如一间房子、一条河流、一个场所或一个城镇等。地点在地图山往往包括名称、视觉图景、功能和情绪评价等内容。空间关系实指认知地图中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空间特性,如彼此的距离和方位等。行动计划是人们借助认知地图可能会完成的行动路线等。综上所诉,认知地图的建构是个体基于实际空间环境的认知来进行的,是个体对环境空间的结构布局所建构的空间心理模型。
空间认知与寻路
寻路是人们在进行空间认知时经常需要完成的另一项任务。在寻路是,我们需要制定行动计划,确定行动的路线和策略,并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中,不断监督和校正自己的行动路线,对原有的认知地图做出调整。故而,认知地图和寻路是空间认知研究的重要方面。 2100433B
空间认知能力(spatial-cognitive ability)是指了解和操纵环境的心智能力。能理解空间环境,并成功地在其间行进。对环境的认知,主要指心理表征(认知绘图能力)和在环境中找路。
一般认为,我们是利用视觉记忆编码(涉及计划、决策和信息处理)来完成这些作业的。人类处理、贮存和提取空间及地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大。从进化的角度讲,人类只有具有与环境适当互动,成功预期下一步的能力,才能得以生存,而这种预期能力完全依赖对物理环境之信息的正确贮存。2100433B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动因
1.现实背景——现代建筑的困惑
2.学术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
3.研究动因——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建筑学的新动向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概念界定
2.研究范围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现代建筑抽象性的缘起、演化和脉络
1.1 缘起——关于抽象的理论生成
1.1.1 定义:何为建筑的抽象性?
1.1.2 历史:从神智论到抽象性
1.1.3 理论: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
1.1.4 认识:抽象是现代主义的产物
1.2 演化——抽象与现代建筑
1.2 1概念的出场——抽象艺术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1.2.2 表面的深度——现代绘画的思维与现代建筑的抽象性
1.2.3 空间的表述——现代画家与建筑师的殊途同归
1.3 脉络——从抽象原型走向流派
1.3.1 思想概念脉络——现代建筑抽象性的起源、原型与派生
1.3.2 历史流派脉络——抽象在现代建筑中的发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建筑抽象性的语言特质、类型和反思
2.1 现代建筑抽象性的语言特质
2.1.1 形态语言——同时性
2.1.2 视觉语言——视觉动力性
2.1.3 空间语言——透明性
2.1.4 现象学语言——还原性
2.2 现代建筑抽象性的类型
2.2.1 从表现性出发的抽象
2.2.2 从建筑性出发的抽象
2.2.3 场所抽象:环境和基地抽象
2.3 “现代建筑与抽象”的反思
2.3.1 “形而上”——从现代性到真实性
2.3.2 “形而下”——从手段到方法
2.3.3 现代建筑抽象性的不足与反思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建筑师与抽象
3.1 密斯·凡·德·罗——虚空的抽象
3.1.1 抽象的形式——“少就是多”
3.1.2 抽象的质料——“上帝就在细节之中”
3.1.3 虚空的抽象——有还是无?
3.2 彼得·艾森曼——从内在性抽象操作到外在性图解空间
3.2.1 从自知性、自主性到抽象性
3.2.2 内在性的抽象操作
3.2.3 外在性的图解空间
3.3 丹尼尔·里伯斯金——从“真实的抽象”到“空的抽象”
3.3.1 里伯斯金的建筑研究——“微显微”的“真实的抽象”
3.3.2 里伯斯金的空间装置——“三堂建筑课”的“抽象机器”
3.3.3 里伯斯金的建筑作品——“空的抽象”
3.4 日本现代建筑师与抽象
3.4.1 新陈代谢派:黑川纪章和矶崎新
3.4.2 一老一少:筱原一男和妹岛和世
3.4.3 一冷一热:安藤忠雄和伊东丰雄
3.4.4 70后新生代:藤本壮介和石上纯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抽象介入的建筑教学
4.1 现代建筑教育综述
4.1.1 现代建筑教育的体系构成及其演变
4.1.2 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核心
4.2 “抽象介入”在现代建筑教育中的发展与演变
4.2.1 现代建筑教育的启蒙阶段——从形式训练到空间训练
4.2.2 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阶段——从“九宫格”到空间操作
4.2.3 现代建筑教育的反思阶段——教学成为研究,抽象作为工具
4.3 现代建筑教芋买践中的”抽象介入”环币
4.3.1 建筑基础——抽象感知与空间体验
4.3.2 建筑练习——抽象分析与抽象训练
4.3.3 建筑创作——抽象思维引导下的概念设计和研究性设计
4.4 本章小结
结论——从“大象无形”到“纵横有象”
附录 “建筑与抽象”研讨会纪实(译文)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