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矿工井下避灾 | 作 者 | 王树玉 |
---|---|---|---|
ISBN | 9787502023256 | 定 价 | 8.0 |
出版社 | 煤炭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4-05-01 |
装 帧 | 简裝本 | 丛书名 | 矿井安全知识系列图册 |
井下避灾基本原则
火灾事故避灾方法
瓦斯事故避灾方法
水害事故避灾方法
顶板事故避灾方法
运输事故避灾方法
现场自救、互救方法
《矿井安全知识系列图册:矿工井下避灾》以彩图配合顺口溜的形式,讲解了井下发生各类事故灾害时,矿工应采取的正确避灾措施和逃生方法。《矿井安全知识系列图册:矿工井下避灾》是煤矿井下工人必读之书,对提高抗灾能力减少伤亡事故也是有益的。
井下避灾的基本原则是: (1)积极抢救。灾害事故发生后,处于灾区内以及受波及区域的人员应沉着冷静,根据灾情和现有条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时投入现场抢救,将事故消灭在...
多玩,熟悉地图,要有意识,会猜敌人的走位,枪法要好,打法要猥琐,中门一般对狙,不怕死可以冲过去,A、B两路要注意搜点,有些2b打不过就喜欢阴人、、、
采矿技术员一般到矿井后,从事的工作就是对于生产队组或者技术科,编制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协助领导进行井下生产技术管理,有时候还要协助处理现场问题,跟班作业,辅助的帮助领导写写总结稿、统计工人的工作量...
我国煤矿事业不断的在发展在提高,煤矿工程的井下测量工作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煤矿工程的井下测量工作,作为煤矿矿山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测量工作对煤矿井下生产尤为重要,对平日的生产技术管理和煤矿安全生产意义较为重大。煤矿井下测量工作是实现煤矿高效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和基础,煤矿井下测量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和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重视煤矿井下测量工作,加强井下测量工作,强调测量工作的研究重点,对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和保障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就本文阐述了煤矿井下测量工作的研究及常见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针对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矿用自救装置不够先进这一现实,从矿用防护与救助产品的功能、造型、材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整合设计,确保在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时,气囊能自动膨胀,减少冲击波对人体的伤害,起到保护作用.
中国首次井下避难设施载人现场验证试验
10日在山西省潞安集团常村矿顺利完成,由矿工、救护队员、科研人员等80人组成的试验人员,在模拟灾变环境的永久避难硐室里安全度过了48个小时。 避难硐室是当井下灾害发生、人员无法撤出时,为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侵袭而设立的避难场所,一旦有紧急情况,矿工可以跑到就近的避难硐室进行避险。承担此次试验的常村矿北三区避难硐室建于2010年5月,可提供80到100人避难所需,具有防爆密闭、氧气供应、空气监测、二氧化碳吸附、空气温湿度控制、电力供应、通讯联络、食品饮水供应等功能,井下人员可以通过直达地面的救援钻孔获得新鲜空气、流食供应、通讯联络、电力供应等。
我国矿用救生舱第一代研发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金龙哲告诉记者,通过这次试验,验证了永久避难硐室供氧系统运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实时监测到的各种参数变化情况及规律可以为今后改进井下避难设施提供进一步的技术支持。
常村矿矿工吕海军是此次试验的参与者之一,他走出舱门时略显疲惫,但脸上挂着笑容,与迎接他出舱的人们拍手庆祝。他告诉记者,试验进行得比较顺利,除了舱内有些潮湿外,没有任何其他不适的感觉。
潞安集团副总经理刘仁生说,矿工进入避难硐室后,可及时通过室内的通讯系统与地面指挥中心联系,并进行双向视频对话,为后续的救援工作提供可靠保证。
“能够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再多的投入也值得!”刘仁生介绍说,这套系统是潞安集团与北京科技大学和众生洲科技中心合作研发的,下一步将会在更多的矿井推广。
据悉,这是我国首次完成的井下避难设施载人验证试验,未来能够进一步提升井下避难所安全防护技术和水平,不断促进以井下避难硐室、矿用救生舱等避难设施为核心的矿井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莆田网讯
近日,秀屿区出台关于避灾点提升建设的要求及任务,并对避灾点分类建设标准和管理都做了相关规定。该区已提升各级避灾点182个,其中区级4个、镇级24个、村级154个,初步形成覆盖区、镇、村三级避灾网络。
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两年来,秀屿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36万多元,初步建成182个避灾点。为了推进避灾点规范化建设,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避灾点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秀屿区加大资金投入,充分用好救灾专项资金,备足救灾物资,完善应急保障,制订完善避灾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
该区还积极营造舆论氛围,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积极申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目前,全区共有5个社区(村)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陈剑辉 刘金通)
这是曾经拍摄的常村矿N3永久避难硐室内的各种装置和设施的拼版照片。我国首次井下避难设施载人现场验证试验在山西省潞安集团常村煤矿顺利完成。由矿工、救护队员、科研人员等组成的80名试验人员,在井下470余米的常村矿N3永久避难硐室完成了48小时模拟灾变环境密闭现场试验。据了解,永久避难硐室是当灾害发生、人员无法撤出时,为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侵袭而设立的避难场所。常村矿N3永久避难硐室长39m,宽3.5m,高3.05m,可提供80-100人避难所需。试验人员可通过室内的通讯系统与地面指挥中心联系,并进行双向视频对话。该试验成功验证了避难硐室内供氧系统运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检测了各类设备仪器的运行状态和环境参数,能够进一步提升煤矿井下避难设施的安全防护技术和水平,不断促进以矿用救生舱、井下避难硐室为核心的矿井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建设。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