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开放性露天堆场散尘机理及抑尘系统优化研究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宋翀芳 | 依托单位 | 太原理工大学 |
开放性露天堆场料堆表面的空气运动和动力学结构决定着堆场的散尘机理和防风抑尘网的抑尘效率。通过对开放性露天堆场周围空气流动和料堆起尘物理机制的分析研究,建立了绕流风场的三维数学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对典型料堆表面空气动力学特性和抑尘网前后空气运动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采用颗粒运动轨道模型,追踪颗粒相运动,得到堆场颗粒在风场中的运动特性。研究表明:堆场钝体改变了近地层风场结构,风速的标量性无法体现绕流特性,料堆表面剪切应力是体现散尘较好的标识指标;迎风面从坡底到坡顶剪切层变薄,剪切速度逐渐增大,风速廓线偏离了原有的对数分布形态,平顶面前半部分受迎风面影响较大,剪切层很薄,随着水平来流的混合作用,后半部分逐渐呈现与垂直高度的对数成正比的风速分布,扬尘削弱。背风面靠近顶部区域沿坡面向下绕流, 2/3高度以下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回流涡旋,但由于剪切速度较小,扬尘量较之迎风面和平顶面小得多。不同进风工况下,料堆表面风速相对值分布基本相同;迎风面从底到顶随来流风速增加,扬尘增幅加大,堆高2/3以上为剧,平顶面剪切力呈现前强后缓的趋势,背风面2/3堆高以上剪切力沿坡面向下递减,2/3以下沿坡面向上。孔隙率是影响抑尘网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低孔隙率(<0.3)和高孔隙率(≥0.3)料堆周围风场结构和表面剪切力特性迥异;低孔隙率抑尘网的渗流空气量与绕流空气相比较小,网后空气压降剧烈,抑尘网与迎风面间形成涡旋,孔隙率为0时涡旋强度和直径最大,涡旋中心高于堆顶,平顶面受其影响呈现回流剪切层,逆向来流扬尘,孔隙率为0.2时涡旋强度减弱,涡旋中心处于2/3堆高,平顶面贴附表面向下游流动;迎风面表面剪切力随高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大散尘点位于堆高2/3处,背风面始终处于回流区,表面剪切力和回流点数随孔隙率大小变化不显著;高孔隙率渗流风增加,网前后压降减小,料堆颗粒被风扬起散至空气,散尘量最大点位于冠顶迎风面侧,孔隙率至0.6,网后流场结构几乎与无网工况无异,抑尘作用不明显;通过计算分析孔隙率为0.225、0.25及0.275时的流场可知,孔隙率在0.25时料堆周围流场特性为涡旋流耦合贴附流的转折点,此时剪切力最小,为无网时22.5%,故临界孔隙率为0.25。 料堆表面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更好地解释了露天堆场的微观散尘特性,为防风抑尘网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开放性露天堆场的散尘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目前开放性露天堆场散尘机理的研究仅局限于风速为标量基础上的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未考虑风速方向性,来流空气在堆场上部绕流,风速风向逐点不同,忽略速度矢量性造成定量研究结果不统一,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三维速度场下堆场散尘机理及抑尘方案的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速度矢量场数值基础克服了单一速度标量计算起尘量与绕流空气场不一致,消除了计算结果失真。本项目主要解析速度分量和散尘量分量的关联性,定量确定三维流场下的散尘量;建立开放性露天堆场周围空气流动的模型,进行静态流场的数值模拟,绘制颗粒群动态运动迹线;基于速度场耦合浓度场研究防风抑尘网抑尘效率随开孔率组合方式的变化规律,获得防风抑尘网最佳开孔结构。本项目的研究将为露天开放源的散尘机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防风抑尘方案的设计及优化提供可借鉴的计算方法和宝贵的数据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钢性防风抑尘网采用钢板、镀铝锌板、不锈钢板原材料经机械组合模具冲孔、压制、喷塑而成,安装效果比较美观,防尘效果好。
没有合适子目就直接补充设备进入
加强通风除烟 采用开放式厨房一定要做好通风除烟,不然做菜时油烟会飘到餐厅、客厅,时间久了白墙壁会发黄,因此大功率多功能的抽油烟机是开放式厨房不可缺少的,开放式厨房最好能有大一些的窗子,这样能确保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料露天堆场的数量在不断增多,随之产生的空气污染也在不断恶化。因此,防风抑尘网应运而生,且该技术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露天煤场水雾喷淋抑尘系统的设计 摘要 :介绍了一种露天煤场水雾喷淋抑尘系统设计结构方案及其 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关键词 :煤场 水雾喷淋抑尘 露天煤场地形开阔 ,在风天和装卸过程中容易扬尘 ,不但污染环境 , 威胁现场职工和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 ,而且浪费宝贵的煤炭资源 ,造成 经济损失。为此本文介绍了一种露天煤场水雾喷淋抑尘系统的设计方 案 ,在煤炭储运堆场的两侧设置喷枪对煤堆进行自动喷洒作业 ,抑制扬 尘的产生 ,改善周边环境 ,还能消除煤炭自燃的火灾隐患。该系统的工 作原理是利用自动旋转喷枪将大量的水均匀喷向煤场的上空 ,形成水 雾带动空气中的扬尘颗粒下落并湿润煤堆的表面 ,在煤堆表面覆盖一 层水雾保护膜避免风吹起尘。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北方某港口新建煤炭储运堆场一期工程。 建设堆场两处 , 每处长 650 m,宽 50 m,堆煤高度约 20 m,堆料取料机轨道梁基础高 1.5
源头抑尘技术是在粉尘散发前期通过使粉尘凝结等方法使其自重增加,从而一直保持在没有漂浮到空气中的状态,达到抑尘效果。这也是国外比较推崇的粉尘治理方式,已在海外有较成熟应用,近年在国内开始逐步推广,在国内多省市的工业矿山领域也已有应用。
BME柏美迪康是国内源头抑尘技术的典型代表。BME所独有的生物纳膜抑尘技术,运用当今最先进的生物纳米材料,从粉尘产生的源头入手,实现快速降尘。BME生物纳膜抑尘技术在国内矿山、冶金、垃圾处理等场所已有典型运用。这类除尘技术属于粉尘散发前抑尘,相比其他粉尘散发后除尘,具有很大的优势,使得在物料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够有效地控制粉尘散发,采用BME独有的生物纳膜技术的综合抑尘系统抑尘率可达98%甚至更高。破碎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都聚集成细料,最终成为成品料,能增加0.5%-3%的产量。
优点:没有水污染,制剂对环境不会产生副作用,不影响成品料品质,投入成本较低,对防治PM2.5等细微颗粒污染有明显效果,适合各类工业、矿山企业。粉尘可以直接转化为成品料,增加经济效益。
缺点:需要精密的专业设备投入,操作要求高。
综合抑尘技术主要包括生物纳膜抑尘技术、云雾抑尘技术及湿式收尘技术等关键技术。
生物纳膜抑尘技术,生物纳膜是层间距达到纳米级的双电离层膜,能最大限度增加水分子的延展性, 并具有强电荷吸附性;将生物纳膜喷附在物料表面, 能吸引和团聚小颗粒粉尘,使其聚合成大颗粒状尘 粒,自重增加而沉降;该技术的除尘率最高可达99% 以上,平均运行成本为0.05~0.5元/吨。
云雾抑尘技术是通过高压离子雾化和超声波雾化 ,可产生1μm~100μm的超细干雾;超细干雾颗粒细密,充分增加与粉尘颗粒的接触面积,水雾颗粒与粉尘颗粒碰撞并凝聚,形成团聚物,团聚物不断变大变重,直至最 后自然沉降,达到消除粉尘的目的;所产生的干雾颗粒,30%~40%粒径在2.5μm以下,对大气细微颗粒污染的防治效果明显。
湿式收尘技术通过压降来吸收附 着粉尘的空气,在离心力以及水与粉尘气体混合的双 重作用下除尘;独特的叶轮等关键设计可提供更高的 除尘效率。
适用于散料生产、加工、运输、装卸等环 节,如矿山、 建筑、采石场、 堆场、港口、 火电厂、钢铁 厂、垃圾回收处理等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