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项背景 土地利用过程涉及的信息量十分庞杂,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手段难以全面、动态地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为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技术水平,迫切需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落后的土地利用实施管理方式。比利时土地管理部门十分重视信息工程技术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专门成立了GIS信息支持中心,在硬件、软件及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尽管中比两国在土地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比利时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合作交流,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水平。 (2)研究目标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创建我国土地利用数字化平台信息技术体系,形成区域级的数字土地利用空间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多级土地利用数字化平台信息模型,开发高效、实用的区域土地利用空间信息服务产品,提升我国现代土地利用管理的技术水平,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开展的研究内容包括:多级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数字化平台模型研究;基于多尺度、多类型数据源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技术研究;土地利用全过程动态评价与监测决策支持技术研究;土地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的集成技术研究。 (3)主要创新成果 本项目针对土地利用全过程动态评价与监测决策的技术问题开展研究,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4篇,其中SCI检索3篇,EI检索10篇。主要创新包括:构建了基于遥感影像、无线网络传感器等的土地利用典型地物识别和提取技术;开展了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方法研究,为土地利用监测对比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土地利用信息变化监测对比方法研究,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提出了一系列的工程数量、质量评价和决策模型,为土地复垦项目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了集数据传输、处理、决策和管理的一体化的决策支持平台。(4)应用情况和社会经济效益 此系统已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中心的土地利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并利用北京平谷区、北京顺义区、辽宁阜新市、湖南湘潭市的项目数据进行了运行测试。本项目研究成果能为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立项审查、项目的实施管理、竣工验收及动态评价等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持,对提升土地利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产生了积极的支撑作用。项目研发的土地利用数字化平台系统,经积极推广应用,可有效减少土地利用管理人员到项目实地监管的次数和时间,节约土地利用监管的人力物力,降低监管成本,大大提升土地利用监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土地利用违法现象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为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落实和可持续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与比利时弗兰德土地管理局的合作双方互访7次,举办土地利用数字化平台研究专题研讨会5次,培训会5次,为后续的国际合作搭建了良好的交流渠道和工作环境,促进了中国与欧盟在土地利用领域的深层次合作。 2100433B
获奖序号 |
20110041 |
项目名称 |
可持续土地利用数字化平台技术研究与示范 |
主要完成单位 |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 |
主要完成人 |
罗明,李道亮,陈英义,张清春,李俐,王亚东,蒋一军,王敬,苏伟,张超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11-2-31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等级 |
二等 |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 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 近代在欧美城市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
土地分利用的未利用的,利用的分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即非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可以再分为林地、园地、耕地等;建设用地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居民用地等。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和可持续发展模型法,对潞安矿区2005年土地利用实施可持续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潞安矿区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3533hm2/人,而人均承载力为0.5978hm2/人;②生态赤字为1.7553hm2/人;③生态压力指数等级为3级;生态占用指数等级为3级;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等级为1级;可持续发展指数等级为2级。表明潞安矿区是在生态赤字的前提下发展的,是一种弱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为研究恩施州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恩施土地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进行测算:2004年,恩施州人均土地生态足迹需求为1.362 64 hm2,人均生态承载为0.492 89 hm2,区域土地利用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生态赤字,为人均-0.869 65 hm2.结果表明恩施州2004年土地利用为不可持续.
《可持续太阳能住宅:示范建筑与技术(下册)》提出了策略与解决方案,为读者形成正确的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涉及各种情景条件下与住房项目相关的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
作者:(瑞士)罗伯特·黑斯廷斯、 (瑞典)玛丽娅·沃尔
建设用地整治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开展建设用地整治监测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对于建设用地整治健康有序开展意义重大。项目以国土资源部华南土地综合整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为平台,针对建设用地整治涉及领域众多、业务程序繁杂、项目类型多样、规模参差不齐,业务数据来源多、类型复杂、尺度不一、数据量庞大等特点,以及现有监测体系与机制不健全、监测方法手段滞后、评价体系与方法不完善等问题,研究高分遥感、视频监测、智能移动终端等技术集成的建设用地整治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发相应的技术装备;构建涵盖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土地利用效率与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建设用地整治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建设用地整治评价技术方法和程序,建立评价系统平台;建立建设用地整治动态监测系统平台,在珠江三角洲建立示范区对研究成果示范应用。通过项目研究,提升建设用地整治理论与实践水平,加速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和华南土地综合整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推进我国建设用地整治健康有序稳步发展。,建设用地整治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开展建设用地整治监测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对于建设用地整治健康有序开展意义重大。项目以国土资源部华南土地综合整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为平台,针对建设用地整治涉及领域众多、业务程序繁杂、项目类型多样、规模参差不齐,业务数据来源多、类型复杂、尺度不一、数据量庞大等特点,以及现有监测体系与机制不健全、监测方法手段滞后、评价体系与方法不完善等问题,研究高分遥感、视频监测、智能移动终端等技术集成的建设用地整治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发相应的技术装备;构建涵盖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土地利用效率与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建设用地整治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建设用地整治评价技术方法和程序,建立评价系统平台;建立建设用地整治动态监测系统平台,在珠江三角洲建立示范区对研究成果示范应用。通过项目研究,提升建设用地整治理论与实践水平,加速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和华南土地综合整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推进我国建设用地整治健康有序稳步发展。
矿山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矿山数字化促进矿山安全生产为目的,建立三个方向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平台:(1)矿山信息获取技术;(2)矿山网络技术;(3)矿山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工程中心下设办公室、研究发展部、产业化推进部、矿山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所、矿山信息获取技术研究所、矿山网络技术研究所、工业控制网络技术中心、软件分析测试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和试验示范基地。工程中心实行项目合同制和人员聘任制。研究开发队伍由固定人员和客座流动人员组成,规模在12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