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建筑业信息化 | 应 用 | 信息技术 |
---|---|---|---|
技术分类 |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 | 目 的 | 提高建筑业主管部门的管理 |
大数据平台 | 工程造价数据积累与分析平台 | 公司名称 | 大匠通科技 |
简介
例如:工程造价数据分析平台——指标云,可以全面分析造价指标,进行质控,估算,全方面管理造价大数据,改造和提升建筑业技术手段和生产组织方式,提高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建筑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 2100433B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现实生活。掌握信息技术是适应时代的基本要求,可以说21世纪不掌握信息技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文盲。信息技术给人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更新...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
信息化施工就是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互联网等新科技的方式,将过程记录成数据,反馈到相应的管理系统,形成固定的固定的操作模式。信息化施工涵盖非常广,说得直白点就是施工自动化,监控透明化,尽可能排除以往私底下...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正在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信息将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能高效、准确地
随着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类信息系统日臻完善,信息资源日渐庞大,但存在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系统间、部门间信息难以共享和交换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统一的全行业数据标准和规范。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图文直播
建筑业信息化率与国际相差10倍
据了解,信息化是实现建筑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已经是整个建筑业不容回避的问题。
然而,一项数据显示,与国际建筑业信息化率0.3%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率仅约为0.03%,差距高达10倍左右。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如福表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是前提,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是基础。“也就是说,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建筑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支撑企业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这也是国内外先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佳实践经验。”
企业一直是建筑业市场最活跃的主体,在建筑业信息化方面也不例外。宏盛建业投资集团在2012年决定打造公共服务平台,驱动建筑行业进步。斥资数千万元,在上海投资注册成立了上海建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实用、高效、先进、填补国内空白的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适时打造推出建筑业界的专业服务平台――“建业在线”。“建业在线”以调证通、项目通、待备通、收支宝、对账宝等脱胎于宏盛建业信息平台的实用功能软件为支撑,为建筑业提供综合性服务。宏盛建业董事长周金虎表示,建筑企业点多面广,项目监管、实施都要到现场,以前管理人员一个点一个点地跑,现在利用这个平台,只要有网络,通过电脑、手机,就可以实时操作。
重庆六建应用上海建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建业施工企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2.0版》,开通了协同办公、经营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系统管理几个板块。重庆六建认为,这个信息平台最重要的是把平日里想收集整理的数据、信息自动汇总,有些数据可以导出来,直接就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总结。而且,把以前纸质办公的资料与信息化流程相匹配,使平日里办公电话沟通有了过程记忆。他们通过建业施工企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项目的实施,搭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公司信息化平台,使公司内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通畅无阻,并且能够随时了解和查询公司内管理状况和工程项目情况,解决了“信息失真、决策失灵”的问题。
信息化步伐缓慢 呼吁标准出台
“盖房子,如果我做的门窗和门框、窗框不匹配,是非常尴尬的事情,家具搬不进去更加尴尬。所以希望管理部门能加快信息化建设,一方便企业的探索有更明确的方向,留好接口尺寸,以便于企业信息与管理部门的信息库相沟通。”与会专家表示。
为尽快提升建筑业信息化水平,2012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印发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要求特级资质施工方企业基于企业资源计划的理念建立新的管理信息系统,一级资质施工方企业普及应用项目综合管理系统。该纲要对全国的施工企业提出的总体目标为:“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
专家、学者、企业家们强调,将来的建筑业不只是能搭“脚手架”,而且会动“手指尖”,指尖上的建筑业亟需标准出台。
《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适合从事建筑业信息化研究、实践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参考使用。《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组主编。《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是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了课题示范单位的实际应用情况和实际应用体会编写而成的。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十一五”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结合我国建筑业实际情况,研究建筑业企业的协同工作和资源与信息集成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BIM技术推广、工程实践以及相关技术研究等,全国BIM教育联盟成立。通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BIM信息交流、学习、沟通,将可助推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工作全面开展。
在BIM人才的教育培养上,如何实现突破,越来越多的“行内人”认识到成立BIM教育联盟才能有效解决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内BIM人才培养的诸多难题。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筹备与地方建设教育协会、地方BIM联盟等,共同推动成立全国BIM教育联盟。
近年来,中国建筑产业的信息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许多建筑企业将信息化作为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不断在生产、管理、科技3个领域打造企业一体化的信息集成平台,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生产力、管理水平和创造能力。其中,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为建筑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其迅速推广和应用为整个建筑行业的科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变化,被认为是一次“革命”。
BIM人才的培养需求迫在眉睫。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打造出具有特色的BIM人才培养体系是业内的共识。在BIM人才的教育培养上,如何实现突破,越来越多的“行内人”认识到成立BIM教育联盟才能有效解决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内BIM人才培养的诸多难题。目前,全国已有8个省市成立了省市级BIM发展(教育)联盟,预计到201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将成立各自的BIM发展(教育)联盟。
通过分析现有联盟可以发现,这些组织多数都是在省市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展开BIM推广工作,且牵头及组成机构往往是建筑业相关协会、科研院所、施工企业、建筑信息化软件企业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联盟开展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BIM技能人员培养、技术推广、工程实践以及BIM相关技术研究等;联盟实际上是集教育、科研、应用为一体的区域内产业垄断集团,不可避免地带有排斥区域外相关同类型单位介入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阻碍BIM信息交流、学习、沟通的壁垒。因此,成立全国BIM教育联盟将可助推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工作全面开展。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领导下为全国建设教育工作者服务,是政府联系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桥梁,是建设教育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长期致力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人才培养,新技术、新工艺教育培训。为更好地推动BIM应用技能,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筹备与地方建设教育协会、地方BIM联盟、高校、高职、科研院所、行业媒体等,共同组成全国BIM教育联盟发起单位,推动成立全国BIM教育联盟。该联盟成立后,协会将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地位的价值,推动BIM考评认定工作的科学化程度,并且要协调各地方相关单位的BIM工作开展和沟通交流,辅助各地方自行构建适应本地发展的建筑信息化工作机制。此外,协会还将积极开展编制BIM应用技能的教学标准、教学大纲、课件、考评标准以及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就业创业、技能比赛和技能推广等工作。
全国BIM教育联盟在前期发展中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技能考评工作的实施,其受经费、人才、宣传推广、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制约。技能考评既是对已取得成绩的考核和评价,也是对联盟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对联盟的认知,而技能考评工作的重点为技能考评标准的制定。在科学制定技能考评标准方面,首先需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技能考评队伍,科学分析目前BIM应用状况,编制切合实际的科学考评内容以及考评方式,逐步解决以往某些联盟组织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从而在新形势下提升联盟的整体质量,完善化、专业化的技能考评机制对于扩大联盟的社会影响力将起着重要作用;其次通过联盟加强与更多相关机构的合作,建立合理的技能考评信息、技术等要素分享和沟通平台,共同创造、把握交流合作机会,依靠市场化运作机制解决技能考评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也是技能考评中重要的一环;最后建立考评指标,把技能考评纳入联盟发展优劣的评价体系中,不仅是对考评本身的完善,更是对联盟实践成果的检验。
众所周知,BIM技术可以实现建筑全生命期的信息共享,可以支持设计、施工及管理的一体化,对项目的建造及后期运营管理均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促进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而全国BIM教育联盟则可以更好地培养BIM技术人才,为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建筑业现代化变革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