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 | 外文名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ID in building and sub-district |
---|---|---|---|
标椎编号 | T/CECS 469—2017 | 国民经济分类 | E4710 住宅房屋建筑 |
发布日期 | 2017年06月06日 | 实施日期 | 2017年10月01日 |
高月霞 韩继红 柴宏祥 邹寒
总则、术语、策划、设计、施工与验收、维护管理2100433B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邮箱呢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1)室内楼梯: 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宜小于0.90m。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0.50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第6.7....
地暖系统施工程序及技术要求如下:一、整平地面整平地面是安装地暖的先决条件,如果地面不平不仅会影响地暖保温,甚至如果有尖利的东西,还会划破地暖管,地面整平要先将地面凹凸处剔除找平至±10mm地面上杂物等...
文章探讨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规划建设技术要点及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建筑屋面建筑材料、种植屋面设计、屋面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斗等在内的屋顶绿化技术,小区雨水渗透、滞留、储存、净化、回用、排放等雨水利用技术,以及透水铺装、绿化植物、雨水口设计、排水方式等道路设计与铺设技术,通过示范工程案例说明几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提出了建筑与小区海绵化改造的设计思路,首先将建筑与小区根据实际情况分为重改造型、轻改造型和不改造型;针对重改造型建筑与小区,以绿地和铺装生态化改造为主要技术手段,探究了其现状绿地率与改造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之间的关系;最后用容积法和模型法对建筑与小区海绵改造进行计算分析验证,为后续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工程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5.2建筑与小区
5.2.1 建筑与小区的屋面及地面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汇流,经预处理后引入绿色海绵设施。
5.2.2 广场、停车场、人行道及自行车道宜采用透水铺装。
5.2.3 场地内道路、广场及建筑物周边绿地宜采用下沉式做法,引导周边雨水汇入绿地。
5.2.4 屋顶坡度小于15°的建筑宜采用绿色屋顶,无条件设置绿色屋顶的建筑宜采取其他绿色海绵设施收集消纳屋面雨水。
5.2.5 宜采取建筑雨落管断接等方式将屋面雨水优先引入地表绿色海绵设施内进行消纳。
5.2.6 绿色海绵设施的选择除采用透水铺装、植被过滤带、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小型、分散的设施外,还可结合场地条件设置湿塘、干塘、雨水湿地等相对集中绿色海绵设施。
5.2.7 产生污染及有毒害物质的工业区、含有病原体的医疗类建筑不应设置雨水入渗系统,不宜选择绿色海绵设施。宜根据污染物性质设置单独的雨水收集、存储及处理设施,防止污染地下水及环境。
5.2.8 地下建筑物顶板上的绿地内设置绿色海绵设施时应采取防渗措施。
5.3 市政道路
5.3.1 应结合市政道路横纵断面的特征,合理选择绿色海绵设施,实现对雨水径流的控制。
5.3.2 快速路及主干路机动车道不宜采用透水路面,次干路、支路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路面,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宜采用透水路面,停车场、广场宜采用透水铺装。
5.3.3 路面无绿化的高架桥式的市政道路,如桥下有一定规模的绿化设施,可考虑在该区域中设置海绵设施,通过雨落管断接的方式将桥面的雨水收集至绿色海绵设施中进行消纳。
5.3.4 道路绿化带、分隔带宜下沉并设置为生物滞留带,其宽度宜大于1.5米。
5.3.5 道路绿化带内绿色海绵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5.3.6 纵坡大于1%的路段宜在绿色海绵设施内设置挡水堰/台坎等措施,挡水堰高度及间距应根据道路纵坡及蓄存水量要求计算确定。
5.3.7 路面收水方式可采用开口路缘石,其开口尺寸应保证路沿石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开口路缘石处宜设置预处理设施。
2016年8月16日,民政部公布第十一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其中,国际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工程实践交流协会位列名单。 2100433B
检查井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TOUZAWA for application of plastic
inspection chambers for sewerage in building area
201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