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基于多元化的技术,在理论与方法上做了深入的探索,构建了“建筑-环境”的参数化关联,提炼了参数指标区间,建立了风景建筑的尺度量化及综合调控体系,为风景建筑的选址、规模、设计及研究提供了可参照、可比较、可应用的技术平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并构建参数因子群,建立基于知觉体验与空间耦合的参数化模型,依托多元技术支撑平台,形成针对不同环境特征的指导性参数区间。研究成果既有对传统风景建筑的数字化传承,包括建筑选址及尺度控制数字化解析;也为风景建筑创作提供参考,特别是针对山地环境与滨水环境提出了不同的解析与评价思路,建立了基于空间承载量的风景建筑参数化指标体系。在针对物质空间对象的研究之外,课题还展开了从人的感知角度出发的技术探索,包括游线驻点及视线引导、可视域与融合度等;并且进一步考虑了建筑尺度与植物尺度的关联量化研究,构建了具有发展潜力的植物参数化数据库。课题成果对于传承文化、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科学水平、形成全新的理论视野和基础研究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2100433B
以平远山水地貌特征为主的江浙一带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环境变迁导致传统山水格局急剧变化。其中具有城市形象或地标意义的风景建筑数量较多,创作有成功案例,问题也不鲜见。传统研究办法是通过测绘、定性描述为主,已不能满足学科自律性的要求。课题运用参数化研究方法,引导这一过程从感觉走向知觉与理性、从经验走向科学与定量。重点通过研究优秀传统风景建筑及其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理论研究框架,采取量化解析与评价反馈的方法,提取“建筑-环境”的参数因子,将三维可视模型与数学模型结合,整合Civil3D三维建模及数据输出功能、ArcGIS数据分析平台、离散与统计回归数学模型等形成交互式研究手段,构建动态“建筑-环境”参数化关联,为风景建筑的本体研究与设计提供了可参照、可比较、可应用的技术平台。研究成果既有对传统风景建筑的数字化传承,也为新风景建筑创作提供参考,对于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科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端柱位于端部,而且突出墙面。暗柱同墙一齐。 在剪力墙柱表里除了暗柱就只剩下端柱了。 设置暗柱和端柱的不影响算量
作为初级的园林设计者,设计的尺度不好把握,还是应该多出去看看已经建成工程! 建议先从施工做起,多走走工地现场,经历了3-5个工程,设计的尺度感就有了!
可以输入90度,但是只能输入一个角。不然就不是上窄下宽的参数型了 。
岭南传统建筑尺度研究尚存空白,提出“岭南传统建筑尺度构成与分析”课题,对“坑”及“压白”尺法等为代表的岭南传统建筑尺度进行研究。项目经过三年时间,项目负责人与合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取得了预期进展,发现了以往没有被认识的岭南建筑传统技术特点,为下一步继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研究主要围绕岭南传统建筑尺度设计的“时间顺序”、“地域特点”、“表现方式”和“构成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根据研究发现如下规律和特点: 一 时间顺序:1) 在西汉早期就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采用“整尺”方法设计,建筑布局总面阔、进深与建筑各部分尺寸依照简明比例控制。2) 明代大型建筑部分采用了“压白”尺法设计。3)到清朝中晚期,增加了“坑”模数设计;口决方式记录地盘、侧样等尺寸;用“尺表”方式记录平面尺寸。 二 地域特色:1)广府地区采用“周通”、“营造尺”与“坑”等一系列复合构成的尺度模数,协调不同工种运行。2)潮汕地区采用鲁班经压白尺法,通过丈杆记录尺寸完成复杂建筑设计,对于已经定型的建筑类型,还采用口诀、尺单等简洁的方法进行设计。3)客家地区大型民居保留着早期“整尺”设计的方法,到晚期部分宗祠受潮汕地区技术影响痕迹较重。4)桂北地区民居晚期受广府建筑技术影响较大,但山区仍然保留着吊脚楼等设计方法,是多种营造技术的融合。 三 表现方式:1)等比制图方式:调研中在广府地区和潮汕地区传统建筑的维修时,发现工匠在平整地面按1:1比例用竹笔画出建筑侧样;用木板按1:1比例制作梁截面样式等。2)缩比制模方式:在桂北地区的风雨桥和鼓楼设计中采用木棍或竹签的方式构造出建筑的骨架,揭示了早期建筑设计中的材料及方法。3)丈杆设计方式:调研中发现潮汕地区与桂北地区的传统建筑营造采用不同的丈杆设计方式,显示了不同地区对这一设计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 构成关系:1)丈量田地的用尺、大木工匠的用尺与“砖做”、“瓦做”的用尺共同构成建筑尺度要素。2)营造尺与鲁班尺:营造尺构成建筑主要框架,鲁班尺用以确定重要尺寸的具体数量以达到对避凶趋吉的心理暗示。 该项目研究使得进一步认识岭南传统建筑的特色,尤其在维修保护方面对岭南传统建筑营造的核心技术展现与保持有重大价值。 2100433B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丛书:建筑》将这些优秀的文化特质呈现给广大读者,更希望通过它让世界对中国有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另一个顶峰。
基于目前对岭南传统建筑尺度构成要素的认识不足,提出对坑及压白尺法为代表的岭南传统建筑尺度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在岭南传统建筑保护维修项目及对岭南传统建筑匠师访谈中,课题申请人及合作者发现坑对岭南传统建筑木作、瓦作、砖作、石作的协调作用,提出坑为岭南传统建筑面阔方向的辅助设计模数的假设,并拟分析其产生时间,发展范围及协调各工种尺度的机制。申请课题提出岭南传统建筑的压白尺法是叠加在我国古建筑模数制之上的设计方法假设,将实测数据与可靠文献相互比较,采用数学建模方式计算其营造尺,拟将压白的因素剔除后,还原其初始设计模型,进而揭示岭南传统建筑尺度构成的真实面貌,以指导岭南传统建筑修复的实践工作,并提高对岭南传统建筑的科学技术及文化价值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