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萧默 | ISBN | 9787300048048 |
---|---|---|---|
页 数 | 172 | 定 价 | 29.80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3-09 |
装 帧 | 平装 |
萧默: 1938年生,湖南衡阳人、1961年清 华大学毕业,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中 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建筑艺术研究所 前所长。主要从事建筑艺术研究、出版 哲学社会科学“八五”国家重点项目《中 国建筑艺术史》 (获中国图书奖)、 《 敦煌建筑研究》、 《萧默建筑艺术论 集》、 《中国建筑史》、 《世界建 筑》、大学美育教材《文化纪念碑的丰 采――建筑艺术历史与审美》等专著。
王贵祥: 1950年生,河北博野人,毕业于清 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 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历史研究所所 长。主要从事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及教 学。著有《文化、空间图式及东西方建 筑空间》、 《中国建筑艺术史》 (合 著)、 《中国江南园林访古》(合著)等 专著,曾主持或参加北京世界公园总体 规划、深圳世界之窗日本园、印度园及 欧风街等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多种。
卷首语
建筑意
梁思成关于“建筑意”的论述
树立“建筑意”观念――谈中国建筑文化的创造
北京中轴线与朝革大街
城市建筑意的杰作――北京中轴线的演变
“意匠惨淡经营中”――北京中轴线与朝阜大街城市设计概述
世界博览会――现代建筑意的催生地
由陌生变为亲近的旅程――世界博览会发展变革回顾
现代建筑的报春花――记1851年伦敦“水晶宫”
现代建筑的第二声春雷―― 1889年埃菲尔铁塔及其他
天竺游踪
伟大的折中――法坦浦尔・西克里城堡
《建筑意(第1辑)》侧重于建筑文化、建筑艺术和建筑历史层面,介绍世界建筑艺术精品,评鉴历史与现状,探讨创作与理论。“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郑重地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的存在。
在《建筑意》的卷首语中,有上面这样一段梁思成先生的话。确实,建筑同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一种更具实体感和空间感的艺术形式,其中自蕴有深意,就如同“诗意”、“画意”一样。
在《建筑意》主编萧默先生的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要办这样一本建筑杂志:不要太专业,不要太枯燥,要让大众爱读,从中体会到品味建筑的愉悦,同时又具有隽永的学术意味。萧默说,几经思考之后,我们决定引用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建筑意”作为杂志的名字,实际是在提示大家,建筑并不是砖瓦灰沙石等物无情无绪的堆砌,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其中的深意,就如同“诗意”、“画意”一样,只是它的表达方式采取了建筑特有的艺术语言而已。
世界代表国家的著名建筑有:中国的长城、天安门城楼,美国的自由女神,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凡尔赛宫、凯旋门,丹麦的悉尼歌剧院,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大斗兽场,古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
说的是在建筑史中的,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
朱自清在《威尼斯》一文中,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介绍了威尼斯的建筑艺术。他用“庄严华妙”四个字极精当地概括了威尼斯建筑艺术(主要是圣马克堂)的特点。有的参考书说:“威尼斯的文化艺术已有1400年的历史,它的古老使它具备了‘庄严’的特色;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精益求精使它具备了、‘华妙’的特色。”这个说法似未得其要领。威尼斯建筑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历
主讲人
萧默
讲座地点
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7号
讲座时间
2007.5.20
讲座时长
168 分钟
讲座类别
艺术
关键词
艺术、建筑艺术
组织单位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原国家图书馆分馆)
主讲人简介
萧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原所长。
内容摘要
一 什么是“建筑”和“建筑艺术”——建筑的双重性、建筑精神属性的层级性、建筑艺术的表现性、建筑艺术的抽象性二 建筑艺术语言——面、体形、体量、群体、空间、环境、材料与装饰三 建筑文化——建筑体现文化的根据(必然性、可能性、有效性)、建筑体现文化的深刻性赘语:解决当前中国建筑发展方向的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大环境的改造,重新树立起我们的信仰,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2100433B
《建筑意(第3辑)》侧重于建筑文化、建筑艺术与建筑历史方面知识的介绍,同时也注目于现实建筑创作和理论问题,尤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具有人文性、艺术性、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并于其中贯穿着学术精神。文章短小精悍、文图并茂、版式新颖、雅俗共赏。既面向建筑业界和建筑院校师生,也面向文化、美术、美学、文物、历史、旅游、民俗等文化艺术界和广大公众。《建筑意(第3辑)》既面向建筑业界和建筑院校师生,也面向文化、美术、美学、文物、历史、旅游、民俗等文化艺术界和广大公众。
文化的定义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里特指精神财富,如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明状态、同一社会历史时期物质表现;组织结构、制度体制、经济水平、生产力状态;哲学、文学、教育、科学、艺术;也包括体例、风俗、习惯、语言、行为、状态等;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范畴。
文化的特指性
文化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某一个民族或地域人们共同的经济、政治、道德、语言、文字、工具、风俗、习惯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以及在这些方面所达到的能力和程度。
文化与艺术的关系
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整体,艺术是部分,文化包含艺术,艺术是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部分,艺术并不在文化的每一个类别中存在。
建筑是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结合的产物,因此典型的建筑艺术形象就成为了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代表。
举例
中国的南方人们喜欢吃大米,北方人们喜欢吃面食,这是文化,不是艺术。再例:某一时期的大众文化不是艺术,但当它延续成为文物(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就成为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