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建筑与都市:诺华校园 | ISBN | 7560969062, 9787560969060 |
---|---|---|---|
页 数 | 152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1年3月1日 | 装 帧 | 平装 |
开 本 | 16 |
5
最新信息:UN工作室在新加坡技术与设计大学设计竞赛中获胜/中村拓志设计“雷克萨斯CT200h”发布会舞台/马希米利亚诺与多里亚娜·福克萨斯建筑师事务所赢得深圳国信证券大厦设计竞赛
专辑:诺华园
8
历史:
论文:从圣·约翰工厂到诺华园
沃特·德特威勒
22
园区总体规划:
论文:诺华园总体规划——建筑的交流装置
维托里奥·马尼亚戈·兰普尼亚尼
30
景观建筑:
论文:景观建筑——街道与广场
彼德·沃克
36
新工作场所与可持续性:
论文:可持续性——诺华园
罗杰·穆勒
44
艺术:
论文:巴塞尔诺华园区的艺术
杰奎琳·布克哈特
48
建筑
50
马克·塞拉
工厂街2号
62
迪纳与迪纳建筑师事务所协同赫尔姆特·费德勒与杰拉德·维德林建筑师
事务所
弗伦姆广场3号
70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SANAA建筑师事务所
工厂街4号
76
彼德·马克利
工厂街6号
90
谷口建筑设计研究所
工厂街10号
100
建筑工作室
工厂街12号
108
拉斐尔·莫奈奥
工厂街14号
116
阿道夫·克里施尼茨
工厂街16号
122
槙文彦综合计画事务所
斯克艾尔广场3号
128
大卫·奇普菲尔德
工厂街22号
134
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工厂街28号
140
弗兰克·O·盖里
工厂街15号2100433B
《建筑与都市:诺华园》内容简介:在瑞士的巴塞尔,有一处“诺华园”,堪称建筑仙境。该园区是跨国集团诺华制药公司的企业基地。其中,由迪纳与迪纳建筑师事务所、彼德·马克利建筑师事务所和SANAA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项目,己被多家建筑杂志(包括a u在内)进行过专题介绍。之后,分别由拉斐尔·莫尼奥和桢文彦主持设计的建筑项目于2009年完工;谷口吉生、大卫奇普菲尔德、安藤忠雄和弗兰克·盖里的建筑作品则于2010年面世;而阿尔瓦罗·西扎和艾德瓦尔多·索托·德·莫拉所设计的建筑预计于2011年竣工。
这是设计院的错误,结构图和建施图不是同一个人所出,没协调好!~ 一般要设计院出变更确定 在通常不变更的时候都要按照结构图纸上的做法 因为结构图纸上的荷载和受立要求都是事先计算好后在统一出图的
你需要的软件和学习视频我已发至你邮箱,请查收!
建筑是按环境、用途和经济上要求来整体设计房屋的造型,结构是根据它承受的荷载来确定材料的用量和布置方式预概算是在建设过程中据不同设计阶段和其他规定预先计算工程所需的全部投资造价感觉是工程投资费用,前中后...
建筑与都市055(A U 中文版):近代建筑遗产的复兴
原作名:Revitalization of Modernization Heritage
建筑与都市054(A U 中文版):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建筑 2003-2013
原作名:Architecture in Spain and Portugal 2000—2013
建筑与都市053(A U 中文版):纽约的城市创新
原作名:Urban Innovation, New York
建筑与都市052(A U 中文版):可持续发展的挪威建筑
原作名:Norwegian Architecture Toward Sustainability
建筑与都市051(A U 中文版):新锐建筑师的住宅设计
原作名:Houses by Emerging Architects
建筑与都市050(A U中文版) 捕捉光线的建筑结构
原作名:Structured to Capture Light
建筑与都市(049)(A U中文版)西泽立卫
原作名: Ryue Nishizawa
建筑与都市(048)(A U中文版)德国建筑 2000-2012
原作名: Architecture in Germany 2000–2012
建筑与都市(047)(A U中文版)瓦勒里欧·奥尔格亚蒂
原作名: A U Feature: Valerio Olgiati
建筑与都市(046)(A U中文版)超级丹麦——今日丹麦建筑
原作名: A U Feature: Super Danish - Design from Denmarks
建筑与都市(045)(A U中文版)4家马德里事务所的建筑实践
原作名: A U Feature: Four Practices in Madrid
建筑与都市(044)(A U中文版)小型可持续建筑
原作名: A U Feature: Andrew Bromberg of Aedas - Envisioning a New Architecture
建筑与都市(043)(A U中文版)荷兰建筑(2000-2011)
原作名: A U Feature: Architecture in the Netherlands
建筑与都市(042)(A U中文版)神圣空间
原作名: A U Feature: Recent Sacred Space
建筑与都市(041)(A U中文版)安德鲁·布朗伯格、凯达环球——新建筑的前景展望
原作名: A U Feature: Andrew Bromberg of Aedas – Envisioning a New Architecture
建筑与都市(040)(A U中文版)木材革新 OMA香港事务所
原作名: A U Feature: Timber Innovation OMA Hong Kong
建筑与都市(039)(A U中文版)杰弗里·巴瓦——斯里兰卡之光
原作名: A U Feature: Geoffrey Bawa – Essence of Sri Lanka"para" label-module="para">
建筑与都市(038)(A U中文版)奥雅纳——可持续建筑的挑战
原作名: A U Feature: Arup and Sustainable Buildings
建筑与都市(037)(A U中文版)瑞士之声/建筑十年(2000-2009)
原作名: A U Feature: Swiss Sounds: Architecture in Switzerland
建筑与都市(036)(A U中文版)约热·普列赤涅克:维也纳、布拉格和卢布尔雅那
原作名: A U Feature: Jo"para" label-module="para">
建筑与都市(035)(A U中文版)诺华园
原作名: A U Feature: Novartis Campus
建筑与都市(034)(A U中文版)法国慢建筑
原作名: A U Feature: Slow Architecture in France
建筑与都市(033)(A U中文版)瑞士建筑——不变的感性
原作名: A U Feature: Swiss Sensibilities
建筑与都市(032)(A U中文版)比利时与荷兰的建筑
原作名: A U Feature: Architecture in Belgium and the Netherlands
建筑与都市(031)(A U中文版)伊东丰雄/建筑与场所
原作名: A U Feature: Dominique Perrault / DPA Today
建筑与都市(030)(A U中文版)多米尼克·佩罗/今日DPA
原作名: A U Feature: Dominique Perrault / DPA Today
建筑与都市(029)(A U中文版)科瑞·希尔——亚太工艺现代主义
原作名: A U Feature: Kerry Hill - Carfting Modernism in Asia Pacific2100433B
东莞诺华家具有限公司始创于1991年,是集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家具企业。
2004年诺华自建100亩诺华工业园,拥有高标准现代化厂房和先进生产设备、高素质的设计师、工艺师、营销及管理等各类英才。诺华贯彻“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经营理念,经过近二十年的稳健发展,诺华已成为家具行业享誉盛名的企业。
NOVA以N-New(款新)、O-Ok(质好)、V-Value(取胜)、A-Action(争先),为品牌的核心。根据产品“和谐来自透明,聪明创造美好,多元构成简洁”的品牌个性。为人们提供轻松、开朗的心境和享受。
东莞诺华家具有限公司
诺华 2000年顺利通过英国BSI公司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通过英国BSI公司绿色环保检测认证;2003年荣获香港家具协会“精英企业”; 2006年荣获第16届国际名家具展览会客厅系列银奖。
诺华注重品牌的发展,相继推出NOVA与明玛两大品牌系列。NOVA品牌系列有“可圈可点” 、“花样年华” 和“时尚新贵” 等畅销产品。
诺华拥有领先潮流的原创专利设计,以不锈钢、玻璃、亮光钢琴漆等环保材料组合与精湛的生产工艺,产品畅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诺华展现健康环保、简约时尚的家居文化。
全球90000000家庭在使用诺华产品。
研究学校建筑的学者邵兴江曾专门对上述概念作了学术资料汇总梳理,从其所掌握的各类学术资料看,绝大部分学术资料通行使用“学校建筑”,其次是“校园建筑”,但“教育建筑”、“校舍建筑”也有所使用,不过其内涵与前两个概念相差较大。而“学校建筑”、“校园建筑”两者的内涵则具有更多的相似性。
事实上,“学校建筑”与“校园建筑”还有广狭义之分,学者汤志民对此两者的差异作了深入区分,认为两者之间虽然存在众多重叠之处,但仍然存在差异,如图1所示。总的来说,在学术用语上更多地采用“学校建筑”,而一般用语则也会采用“校园建筑”这一称谓。(在我国学术界,有数对术语的使用颇值得研究者关注,例如与“学校建筑”、“校园建筑”这一组概念同样流行的还有“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这一组提法。从表面看,两者之间似乎并无太大的区别,事实上,两者的具体内涵也确实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叠。但若对其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论证,我们将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某些本质的区别,这一区别主要体现在“学校”与“校园”两词之间内生性的本质差异性上。“校园”一词更多指向的是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场所,是一地理环境圈的范畴概念,而“学校”一词更多的是指以培养人、教育人为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机构。由此可见,两者的切入视角存在差异,即前者是从地理环境圈的视角,而后者是从组织的视角。是故在对“建筑”或“文化”进行界定时,显然前置语的不同会导致某些本质的差异。在我个人看来,从地理环境圈的角度对“建筑”或“文化”进行界定,有其天然的不足之处,即过多的受到地理环境圈的先天限定,似乎很难表达“建筑”或“文化”与周边环境、社会、政治、经济、人之间的动态发展联系。因此,本研究更倾向于使用“学校建筑”这一术语。更多的探讨,可参见赵中建的《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