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建筑遗产保护概论(第2版) | 作 者 | 薛林平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7112206674 |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建筑遗产及其相关概念
一、相关概念
二、“建筑遗产”的概念
三、建筑遗产的类型
第二节 建筑遗产的价值
一、引述
二、对于遗产价值的相关探索
三、国内遗产评定的常用标准
第三节 建筑遗产面临的威胁
一、自然破坏
二、人为破坏
第二章 国际(以欧洲为主)建筑遗产保护历程
第一节 引述
第二节 19世纪欧洲建筑遗产保护
一、法国的“风格修复”运动
二、英国的“反修复”运动
三、意大利的“文献性修复”和“历史性修复”
第三节 20世纪上半叶欧洲建筑遗产保护
一、意大利学派理论的完善
二、两部雅典宪章
第四节 20世纪下半叶至今的建筑遗产保护
一、重建和再利用
二、重要文件
三、保护政策
第三章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
第一节 引述
第二节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遗产保护
一、清代末期(1900~1912年)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37年)
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1937~1949年)
第三节 1949~1977年期间的建筑遗产保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5年)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第四节 1978年至今的建筑遗产保护
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1999年)
二、21世纪初期(2000年至今)
第四章 建筑遗产保护的原则
第一节 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二、完整性原则
第二节 建筑遗产保护的衍生原则
第五章 建筑遗产保护工程
第一节 保护工程概论
一、保护程序
二、保护措施
第二节 案例分析
第六章 建筑遗产再利用工程
第一节 概论
一、引述
二、再利用的发展过程
三、再利用的意义
四、再利用的原则
第二节 案例分析
一、原功能延续模式
二、博物馆模式
三、功能置换模式
第七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一节 国外历史城市的保护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和基本情况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综述
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和评审
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录及其分布
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
第三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一、保护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三、保护原则
四、保护策略
第四节 案例分析:北京名城保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前北京名城保护
二、“文革”期间北京名城保护
三、1980年代北京名城保护
四、1990年代北京名城保护
五、21世纪以来北京名城保护
第八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第一节 国外的历史街区
第二节 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概况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和认定
三、历史文化街区的规模和类型
第三节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四节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案例
第九章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第一节 世界乡土聚落及其保护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一、概述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和批准
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及其空间分布
第三节 中国传统村落
一、概述
二、传统村落的申报和认定
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空间分布
第四节 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
一、中国乡村聚落的类型和特征
二、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
三、保护的内容
四、存在的问题
五、保护策略
第五节 案例分析
一、宏村概况
二、保护历程
三、模式争议
第十章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 世界遗产概述
一、缘起及其概念
二、世界遗产的申报
三、世界遗产的类型
四、世界遗产名录
五、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第二节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一、世界遗产事务在中国的发展
二、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第三节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四节 案例:雅典卫城保护
一、破坏与掠夺
二、保护和修复
第十一章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
第一节 概论
一、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二、工业遗产的概念和价值
三、工业遗产的保护历程
第二节 中国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及其保护
一、中国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历程
三、工业遗产保护基本理念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一、主题博物馆或展览馆模式
二、工业遗产展示旅游区模式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第十二章 国外建筑遗产保护
第一节 英国建筑遗产保护
一、保护历程
二、保护体系
三、遗产类型
四、经验总结
第二节 意大利建筑遗产保护
一、概念和分类
二、运作体系
三、保障体系
四、保护、修复和再利用
第三节 美国建筑遗产保护
一、保护历程
二、保护体系
三、保护措施
四、启示
第四节 日本建筑遗产保护
一、保护历程
二、保存、修复与活用
附录一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录
附录二 国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录 2100433B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遗产客观地记录了人类的点点滴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明的载体。
《建筑遗产保护概论(第2版)》以宏观立体的视角,概括梳理了自19世纪上半叶“风格性修复”理论出现以来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完善情况,结合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理论和实践等。
《建筑遗产保护概论(第2版)》适合于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使用,也可供建筑遗产研究专业人员阅读。
、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 20 分。) 1. 大众文化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在工业社会中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的、以大众为消费...
走道应该按无围护结构的底板水平面积计算并入有围护结构办公室的面积内
古建筑再生是近年来台湾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无论是日治时期建筑、原住民建筑还是战争时期建筑都保留得较为完好,再加上台湾的人文坏境友好,重视情怀与历史等因素,使得古建筑再生设计有良好的环境。但由于修复经费不菲、施工技艺的失传、传统材料难复原等原因,古建筑再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采取再利用模式对古建筑进行活化保存,是在国际文物古迹保护实践中日益普遍的策略。这需要产权所有者、地方政府、学者专家共同主导实施,还包括后续的维护及营运管理等相关工作。台湾地区经过多年的摸索
分析北京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和特点基础上总结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方法,提出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分为片区和单体两个层次,以及划定保护区、制定保护名录、确定保护级别的研究和实施程序。
本书以宏观立体的视角,概括梳理了自19世纪上半叶“风格性修复”理论出现以来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完善情况,结合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理论和实践等。
作者:薛林平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06-01
上架日期: 201701
征订号:24031
版次:第一版
页数:350
装帧:平装
开本:国际16开②印张:22.500
ISBN:978-7-112-15450-02100433B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本书是按照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的要求,为适应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等公用设备工程领域相近专业,如能源与动力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开设“建筑概论”课程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共11章,概括地介绍了建筑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国内外建筑技术的新发展;阐明了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建筑物的组成及其构造和做法。 本书编者以求精、求新、求实,突出重点,避免烦琐的教学理念,将各方面的碎片予以整合,从局部走向整体。在内容上突出了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运用,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书中有大量插图,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消化、掌握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是一本内容体系新颖、独具特色的“建筑概论”课程的教材,适合公用设备工程领域各专业以及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等专业选用,也可供从事与土木建筑工程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配有PPT课件,免费提供给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授课教师,需要者根据书末的“信息反馈表”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