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已有研究回顾
1.3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5 创新点
1.6 其他相关问题
第2章 相关概念的解读
2.1 建筑的含义与理解
2.2 建筑形态
2.3 演进的概念与理解
2.4 科学与技术
2.4.1 科学的概念
2.4.2 技术的概念
2.4.3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4.4 科学技术与建筑的关系
2.5 建筑技术
2.5.1 建筑材料
2.5.2 建筑结构
2.5.3 建筑设备
2.6 小结
第3章 古代科技与建筑形态相对稳定的状况
3.1 古代埃及的科技与建筑形态
3.2 古代两河流域的科技与建筑形态
3.3 古代希腊
3.4 古代罗马
3.5 中世纪欧洲
3.6 小结
第4章 近代科技发展引起的古典建筑形态的革命
4.1 近代科学技术
4.1.1 近代科学的发展
4.1.2 近代技术革命
4.2 近代工程师的贡献和结构科学的发展
4.2.1 工业革命之前建筑结构概况
4.2.2 工业革命之后结构科学的发展
4.2.3 结构计算理论的发展
4.3 近代西方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的发展
4.3.1 近代前期西方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的发展
4.3.2 近代中期西方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
4.3.3近代后期西方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
4.4小结
第5章 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对近代建筑形态的批判
5.1 现代科学技术
5.1.1 数学
5.1.2 物理学
5.1.3 化学
5.1.4 生物学
5.1.5 天文学
5.1.6 地学
5.1.7 系统科学
5.2 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
5.2.1 现代前期(1871~1918年)建筑技术的发展
5.2.2 现代中期(1918~1945年)建筑技术的发展
5.2.3 现代后期(1945年以后)建筑技术的发展
5.3 现代建筑形态对近代建筑形态的批判
5.3.1 现代前期对新建筑的探索
5.3.2 现代中期建筑形态的发展
5.3.3 现代后期建筑形态的发展
5.4 现代主义之后的非理性建筑形态
5.5 小结
第6章 当代科学技术引起建筑形态“大爆发”
6.1 当代科学技术
6.1.1 信息技术
6.1.2 生物技术
6.1.3 新材料技术
6.1.4 新能源技术
6.1.5 空间技术
6.1.6 光电子技术与激光技术
6.1.7 传统产业技术的新进展
6.1.8 海洋资源及海洋技术
6.2 当代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
6.2.1 计算机技术与建筑形态
6.2.2 参数化设计
6.2.3 数字建构
6.2.4 非线性与复杂性建筑形态
6.3 未来建筑形态发展趋势
6.3.1 追随绿色的建筑形态
6.3.2 追随生态的建筑形态
6.3.3 智能建筑
6.3.4 未来建筑可能性猜想
6.4 小结
第7章 中国建筑科技发展与形态演变
7.1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建筑形态演变
7.1.1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7.1.2 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
7.2 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与建筑形态演变
7.2.1 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
7.2.2 近代中国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
7.3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与建筑形态演变
7.3.1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7.3.2 现代中国的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
7.3.3 用科学精神梳理中国当代建筑的乱象
7.4 日本的经验借鉴
7.4.1 从模仿到创新
7.4.2 西方Architecture的日本化
7.5 小结
第8章 结语:对中国建筑问题的思考
8.1 中国建筑与西方Architecture的差异
8.2 中国当代建筑问题的文化解读
8.3 风格的来源
8.3.1 “风格”借鉴不可行——理论论证
8.3.2 “风格”借鉴不可行——实践印证
参考文献
后记 2100433B
借鉴西方建筑的成功经验以解决中国建筑健康发展的问题,是杨涛专著的《建筑形态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写作的根本动机,探寻建筑形态演进的真正动因是本书写作的目标。建筑形态演进追随科学技术进步的规律是建筑风格追随时代的理论与实践印证,这值得我们反思150年中国近现代建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片面重视形式同题,这一状况导致我们难以很好地做到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难以统筹兼顾地把握建筑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
在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建筑形态的演进关系密切。本书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干,以建筑技术、建筑形态为枝叶,构筑了一幅建筑形态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不断演进的姜妙面卷。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前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互换性概述第二节 加工误差和公差第三节 极限与配合标准第四节 技术测量概念第五节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章 光滑孔、轴尺寸的公差与配合第一节 公差与配合的...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1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电气、给排水、暖通、结构、建筑) 序号 图书编号 图书名称 价格(元) 备注 JTJ-工程 -24 2009JSCS-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128 JTJ-工程 -25 2009JSCS-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136 JTJ-工程 -26 2009JSCS-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 ?动力 98 JTJ-工程 -27 2009JSCS-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 48 JTJ-工程 -28 2007JSCS-KR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暖通空调 ?动力 54 JTJ-工程 -29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框 支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 69 代替 00G101
农林类企业:植物育种、植物生产、植物生物技术、植物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农业技术推广。
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
《当代建筑的科学之维:科学观下的建筑形态研究》研究了新科学观与当代建筑形态生成的联系。从科学观的视角考察新科学对建筑观念的推动,将现代科学最前沿的观念引入建筑设计领域,探讨了新兴科学和计算机技术对建筑形态、建筑理念、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的影响。对当代建筑理论更新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路。《当代建筑的科学之维:科学观下的建筑形态研究》面对当代先锋建筑的发展趋势,采用跨学科和图像化的研究方法,建立起从科学观到哲学观、空间观、审美观和建筑观的整体视野。
书中分类剖析了多个前沿基础学科,如拓扑学、混沌理论、量子力学以及分支学科中的宇宙学、生物学、地质学、晶体学、形态学、电子学、热力学、流体力学在观念和方法层面对建筑领域的影响。提出新的科学观和数字技术相结合更新了建筑的空间观、审美观和形态观,并从生成机制层面拓展了建筑的可能性。
本书全面论述了建筑形态构成的基本知识,包括建筑形态与构成概述,建筑形态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形态的色彩要素,建筑形态的构成形式,建筑形态的视知觉。
本书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园林工程等专业的所有学生、教师选用,也可以作为建筑师、规划师、园林设计师以及对建筑形态构成感兴趣的读者。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