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建筑协同设计 | 外文名 | Building collaborative design |
---|---|---|---|
意 义 | 提高设计质量和社会工作效率等你 | 涉及内容 | 同时涉及到管理内容、设计工作等 |
如何将建筑协同方式广泛地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单位都会关心的问题。推广建筑协
同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到设计工作,同时涉及到管理内容,每个建筑设计单位都有自己相应的特点,所以每个建筑设计单位的协同设计方式也会有自己的特点,推广协同设计方式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
上海凯德数值具有多个不同规模设计院所协同设计平台的实施经验,提供不同的层次的协同设计解决方案,归纳出建筑协同设计方式实施的以下几个阶段:
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从混乱到秩序
标准是协同的基础,没有标准协同工作无从谈起。进行建筑协同设计首先应该制定相应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包括制图标准,而且应该包括工作规范,标准的制定应该遵从以下的原则:
1) 通用
鉴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制定一个能够涵盖建筑设计各个角落的标准是件很难的事情,所
以,标准的制定在某些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扩展性,换言之,不但要建立具体的标准,还要建立超出现有具体标准之外的工作规则,也就是所谓“标准的标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该设计标准保持一个较长的生 命周期。
2)易用
标准是否能真正的执行还在于该标准是否易用,再好的标准如果让设计人员难于执行也只会是一纸
空文,制定标准以后必须能够提供相应的工具,尽量使设计人员可以方便地适应标准。
采用服务器设计—从分散到集中
无论采用什么协同方式,数据集中都是必须的。只有采用数据集中的方式,才有可能使设计人员利用
同样的信息进行设计。当然,这里说的集中并不是物理上的集中,而是过程上的集中。在协同设计的初级阶段,许多设计单位会采用共享文件夹的方式来进行数据集中,这个方式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是由于只能做到最简单的文件夹级管理,而无法进行人员权限管理,参照管理,版本管理等诸多协同设计必须涉及内容,所以,当工程的规模或者工程的数量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因为技术所限,往往会造成
不同程度的混乱,使协同设计的效果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
数据集中是建筑协同设计需要完成的重要一步,数据集中可以保证数据的唯一性,疏通设计出口,并可以规避在设计过程中因为人员的变化而带来的设计风险,同时为设计归档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
构建设计共享空间—从孤立到协同
建筑协同设计的核心内容就是构建设计共享空间,这个共享空间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是二维参照的模式,也可以是三维BIM。建立设计共享空间需要有良好的设计管理平台的支持,但是,妄图依靠一个设计管理软件就可以实现建筑协同设计工作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设计管理平台只是一个工具,如何将这个工具用好用活,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单位推广协同设计是都要面临的问题。
协同设计的深化—更广泛、更深入
对于一个建筑设计单位来说,不应该只把协同设计看作是一个阶段的工作,从更广泛的角度上讲,协同设计应该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生产力的工作。协同设计不是一套软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本单位内部的设计过程,它必然向更广泛、更深入的层次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信息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在协同设计过程中,有两种形式:异步协同设计和同步协同设计。异步协同设计是一种松散耦合的协同工作,也就是多个设计人员在分布集成的平台上围绕共同的任务进行协同设计工作,但各自有不同的工作空间,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进行工作。由于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一的同步或者异步协同模式都无法满足其需求。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同步协同需要解决网上高速实时传输建筑模型和设计意图、需要有效地解决并发冲突、需要在线动态集成等诸多问题,所以实施起来难度要大得多。事实上,在建筑协同设计过程中,异步协同与同步协同往往交替出现,专业间的协同工作常采用异步协同进行工作,在规划良好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构建BIM 时,专业内会采用同步协同的工作方式,总之,灵活的多模式协同机制对于协同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建筑设计的特点决定了建筑设计需要密切的配合和协作。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国内建筑设计企业面临着来自国际竞争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中国建筑设计企业能否适应未来,取决于它是否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竞争实力,即能否提供最好的服务、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而要快速获得这样的能力,仅靠企业现有资源和工作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而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广泛开展跨专业、跨企业、跨地区,乃至跨国等多种形式的协同设计。
1)经过“八五”期间开始实施的“甩图板工程”,我国广大建筑师对计算机已不再陌生;
2)“九五”期间我国多数甲级设计院以及一些大中型施工骨干企业建立了计算站和局域网,有的甚至连接到Internet,进一步扩大了计算机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3)近10年来计算机及CAD教学在建筑院系得到大力普及,一般毕业生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Internet网络应用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协同已经形成了跨地域、跨区域、跨国界的趋势,而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跨专业、跨地域的基于网络化协同设计,可以极大的缩短产品设计和研发周期,快速的研发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国内外优秀企业产品开发工作,已由个体化、串行流程的产品研发模式,转向上下游多方协同的并行产品设计。 “协同”已经成为当代产品设计研发策略的重点方向之一。
1.协同设计流程图1 协同设计流程柔性流程完成的工作也许是系统设计工作,也许是总体论证、物理设计或软件工程的工作。这些工作是设计组长将工作包再次分解为工作流分配下来的。设计工程师获得任务后使用工具流或...
看了你下边的评论追问,目前你需要解答的是大模型问题,基本功能现在市场上的BIM协同平台都差不多,如果要1G以上的模型的话,推荐腾讯云BIM协同平台,有web端也有小程序,支持大模型超大模型渲染。他们推...
协同设计平台具体有什么作用??哪里可以咨询到这类平台的信息??
选择凯德数值协同设计平台的优势: 1. 相较于其他产品,能够对AutoCAD、Revit等设计软件提供的最紧密的支持,对于用户未来的功能扩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2. 提供二次开发接口,支持用户在该...
从社会的角度看,建筑协同设计能够提高设计质量,提高社会工作效率,避免社会财富的损失。同时,协同的思想加强了社会对“建筑人环境”的理解。
从业主的角度看,建筑协同设计能够促进业主与建筑师的互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保证投资建设项目圆满完成,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从建筑师的角度看,建筑协同设计能够避免建筑师在设计中少走弯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到设计方案上,提高设计方案的竞争力;同时使得建筑师能够与业主(用户)、政府管理部门、施工和材料设备等单位快速进行信息的沟通和反馈,优质、高效地完成建设项目。
因此,进行建筑协同设计的研究是必要的,建筑协同设计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于建筑设计企业来说,推广协同设计往往不尽如人意,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只注重满足单个专业的出图速度,而不注重协同能力和整体效率
* 员工收入的计算办法是以完成图纸量和材料标为最终的衡量标准
* 管理制度和专业之间的配合方式还停留在以制图为核心的旧模式
* 衡量工作效率的标准过于注重出图速度而轻视质量
* 设计人员不愿意帮助下游专业也不奢望上游专业的帮助
总的来说,无论采用二维参照协同还是三维BIM,协同设计都需要一段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局限于设计方法,同样也涵盖了管理过程。而建筑工程设计周期短,任务重,所以设计企业以及设计人员往往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完成这个过程,这也是在建筑协同设计推广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2100433B
商业建筑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建筑类型,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商业建筑采用协同设计技术,实现项目中不同专业之间的配合。但由于项目设计情况的千差万别,设计从方案到施工图出图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现阶段的协同设计不仅没有提高设计行业的工作效率,甚至是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投资,延长了设计周期,为建筑师和开发商所排斥。这种协同设计更多的强调技术上的协同,是一种侠义的协同、横向的协同,本文更强调广义的协同、纵向协同、人力的协同。并针对当前商业建筑协同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由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具有将建筑施工所有过程进行模型化运作,实现地上建筑空间得到最大利用的优势,并且涵盖项目前期规划、中期建设与后期运营维护的优势,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BIM技术在建筑行业过程中的应用鲜有研究,对其应用价值尚不明确。为此,本文将引入BIM技术的相关理论,利用基于BIM技术进行建筑规划、建设、后期维护等协同设计应用,以期为更多学者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骋天建筑协同设计管理平台就是在国内广大的中大型设计院遇到的这些问题和背景下产生的,是专门针对国内设计院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国内专业性最强,涉及协同设计深度最深的解决方案。
骋天建筑协同设计管理平台以设计过程为主线,将其工程项目作为产品对象,系统地解决了项目管理、协同工作、资源共享三方面的问题。通过从项目的立项、实施到完工等全过程管理 ,实现设计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将所有过程的相关信息都记录在案,提供相关数据图表以供查询统计,为设计单位实现标准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骋天建筑协同设计管理平台基于AutoCAD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在局域网中使用,也可以远程使用,实现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广西骋天信息科技。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通信、信息化需要与建筑协同设计。BIM是未来建筑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趋势。
从北京到上海、再到杭州、广州,近来,关于智慧城市的研讨会密集举行,智慧城市所受关注度可见一斑。在现代城市环境要素中,除了显性的空气、水系、街道、建筑外立面、园林绿化外,还有组成整个城市神经网络的通信设施,组成整个城市软实力的信息化系统、组成城市室内人居环境的建筑单体与建筑群。新型城镇化必然是系统化、集约型、精细化、高度协同化的城镇化,必然要摆脱粗放型盲目建设的模式达到节约能源、降低建造过程的污染、使其充分与城镇环境融合。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通信、信息化需要与建筑协同设计。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开启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引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智慧城市、生态文明、改善民生为发展目标;智慧城市是以信息化为目标,其中通信又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在整个城镇化过程中,建筑是载体,通信是城市的“神经系统”,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是城市的“神经中枢”。
新型城镇化建设绿色先行
当前,城市雾霾严重与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城市建筑建造过程中的污染紧密相关。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除了气象不利因素、汽车尾气、道路扬尘、中国餐饮油烟废气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筑建造过程中的污染,包括材料运输扬尘、建筑高空粉尘、拆迁与堆场的扬尘等,为此,必须推广绿色建筑减少城镇化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贯穿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显然,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设计、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信息化咨询设计,以绿色建筑为代表的建筑咨询与设计、城市规划咨询与设计组成了每个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前期策划过程中咨询设计的关键内容。
以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设计为代表的宽带城市与光网城市建设、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信息化咨询设计、以绿色建筑为代表的建筑咨询与设计三者之间都是以构建新型城镇化为目标,同时三者之间也存在协同关系,这种协同也产生了新的创意产业: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绿色智能建筑、BIM(建筑信息模型)、美化天线等的协同设计。
智慧城市:通信、信息化与城市规划协同
智慧城市是通信、信息化与城市规划技术协同的最佳典型。高速、泛在的通信网络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实施内容。同时,智慧城市规划关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规划、智慧产业规划、人文环境规划等,城市环境保护者逐步关注到城市环境的改善不仅需要硬环境的改善,更长远的是城市软环境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包括产业升级、城市管理信息化、城市大数据等。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不仅仅应关注环境、建筑、管线、交通设施,还应关注贯穿其中的智能、信息化措施。为了做好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必须做好智慧城市规划。现在,在许多智慧城市的规划中基本都涵盖以下四大部分内容: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政务应用、智慧产业发展、智慧人文环境。
智慧社区:信息化与小区建设协同
城镇化的最小行政单元是社区,社区的组成单元是小区。建筑业务设计方面应结合我国城镇化特点在开展小区建筑设计时,开展智慧社区、智能小区与小区建筑规划设计一体化解决方案。这样可以为政府保障房建设、开发商商品房设计提升建筑品质,使城镇化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目前,国家对社会服务基础设施资源逐渐下移到社区基层,智慧社区设施将是我国今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围绕智慧社区改善基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然举措。
智能建筑:信息化与绿色建筑协同
绿色智能建筑设计理念强调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咨询、绿色建筑的智能化实现措施一体的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理念,确保“四节一环保”理念融入从项目前期策划到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合理控制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并大幅提高绿色建筑品质。智能建筑是绿色建筑的实现手段,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相辅相成。
BIM:建筑与信息化协同
绿色建筑、信息化、工业化是建筑业未来趋势,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BIM是未来建筑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趋势。
近年来,绿色建筑行业发展迅速。行业积极响应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倡导,比如江苏邮电设计大厦在设计中秉承绿色节能环保的全生命周期理念,完成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各项指标,达到二星级设计标识的标准。其中,建筑节能率为72.18%,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分别为8.8%(太阳能热水)和2.1%(太阳能光伏),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40.3%,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比为5.43%。
中国建设行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工程造价信息价、指导价、参考价,登录https://www.zjtcn.com查看更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不断加深,工程设计行业进行企业化转型进入市场竞争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如何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使企业能够和国际接轨,如何使企业能够面队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工程设计企业来说已显得至关重要。另外,大型勘察设计单位普遍面临着向工程公司或者工程咨询公司转型的巨大变革期,如何应对已经是摆在面前的问题。大型勘察设计单位只有在管理水平和设计水平上更上一层楼,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稳如磐石。为了提高其管理水平和设计水平,建立计算机集成应用信息系统,实现项目设计中进行协同设计与管理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