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建筑物可靠性鉴定和加固——基本原理和方法 | 作 者 | 姚继涛等 |
---|---|---|---|
出版时间 | 2003年 | ISBN | 7030112245 |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结构可靠性基本理论
第三章 信息采集和处理
第四章 建筑物可靠性鉴定
第五章 建筑物和使用条件的调查
第六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检测
第七章 钢构件的检测
第八章 砌体构件的检测
第九章 建筑物的维修和加固
附录
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围绕建筑物的可靠性鉴定和加固,在介绍现行标准规范的同时,重点阐述了建筑物检测,鉴定,加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内容。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力学性能及受弯构件、受压构件的强度计算、裂缝和变形的计算(包括容许应力法和极限状态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计算,混凝土与石结构、少筋混凝土结构的有关计算。...
建筑总平面设计时,要合理运用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使各个建筑间的相互位置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而非毫不相干。使各组成部分既有多样性,又有和谐秩序,变化中有统一
影响结构可靠度的因素主要有:荷载、荷载效应、材料强度、施工误差和抗力分析五种,这些因素一般都是随机的,因此,为了保证结构具有应有的可靠度,仅仅在设计上加以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加强管理,对材料和构...
第4章建筑物可靠性鉴定
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筑物经常会受到振动的影响。在新工程建设时,必须要考虑到周边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建筑的服务功能以及与环境的适应性,同时还有考虑到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当建筑物的振动达到了让居住者表示担心的水平时,向居住者提供一份证实此振动水平是否会对结构完整性产生影响的报告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建筑物可靠性鉴定和加固:基本原理和方法》围绕建筑物的可靠性鉴定和加固,在介绍现行标准规范的同时,重点阐述了建筑物检测、鉴定、加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结构可靠性理论、信息采集和处理、建筑物可靠性鉴定、建筑物及其使用条件的调查、各类结构构件的检测、建筑物的维修加固等内容,融入了国内外新近的研究成果和长期工程实践的经验,包括对相关国际标准的介绍。
前言
第一章 结论
1·1建筑维修改造业的发展
1·2建筑物可靠性工程
1·3鉴定方法和相关技术的发展
第二章 结构可靠性基本理论
2·1基本概念
2·2结构可靠性设计
2·3结构体系可靠性
2·4小结
第三章 信息采集和处理
3·1信息的质量要求
3·2信息有效性
3·3信息准确性
3·4信息完备性
3·5小结
第四章 建筑物可靠性鉴定
4·1基本思想
4·2鉴定程序
4·3评定体系
4·4结构力学分析和构件校核
4·5地基基础安全性的评定
4·6地基基础适用性的评定
4·7上部结构安全性的评定
4·8上部结构适用性的评定
4·9围护系统适用性的评定
4·10鉴定单元可靠性的综合评定
4·11小结
第五章 建筑物和使用条件的调查
5·1调查步骤和途径
5·2使用条件的调查
5·3建筑物地基的勘探
5·4建筑物变形的观测
5·5结构动力特性和反应的测试
5·6小结
第六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检测
6·1主要特点和检测内容
6·2材料强度的检测
6·3施工偏差与缺陷的检测
6·4构件损伤的检测
6·5结构性能检验和工作应力测试
6·6构造的检测
6·7小结
第七章 钢构件的检测
7·1主要特点和检测内容
7·2钢材性能的检验
7·3质量缺陷和损伤的检测
7·4变形和振动的检测
7·5构造的检测
7·6小结
第八章 砌体构件的检测
8·1主要特点和检测内容
8·2砌体强度的测试
8·3缺陷和损伤的检测
8·4构造的检测
8·5小结
第九章 建筑物的维修和加固
9·1基本原则与方法
9·2增大截面法
9·3外包钢法
9·4预应力加固法
9·5粘钢法
9·6粘贴碳纤维法
9·7增设支点法
9·8裂缝修补
9·9小结
附录
Ⅰ 标准正态分布函数Φ(u)表
Ⅱ 格拉布斯检验的临界值TG(n,l-α)表
Ⅲ 狄克逊检验的临界值TD(n,l-α)表
Ⅳ t分布的t(n,p)值
Ⅴ 正态分布单侧容限系数K(C,n,R)
Ⅵ 回弹法测强用表
Ⅶ 钢构件制作的允许偏差
Ⅷ 钢构件安装的允许偏差 2100433B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建筑维修改造业的发展
1.2 建筑物可靠性工程
1.3 鉴定方法和检测、加固技术的发展
1.3.1 鉴定方法
1.3.2 检测技术
1.3.3 维修、加固、改造理论和技术
第二章 建筑物可靠性鉴定
2.1 基本思想
2.2 建筑物可靠性评定体系
2.2.1 评定对象
2.2.2 评定项目
2.2.3 评定体系
2.3 建筑物可靠性评定方法
2.3.1 可靠性等级
2.3.2 基本评定方法
2.3.3 评定方法的选择
2.4 建筑物可靠性分析
2.4.1 基本分析内容
2.4.2 结构力学分析和校核的基本原则
2.4.3 力学分析方法和计算模型
2.4.4 自重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的统计推断
2.5 地基安全性和适用性的评定
2.5.1 地基安全性的评定
2.5.2 地基适用性的评定
2.6 上部承重系统安全性的评定
2.6.1 承重构件安全性的评定
2.6.2 结构整体性的评定
2.6.3 上部承重系统安全性的综合评定
2.7 上部承重系统适用性的评定
2.7.1 承重构件适用性的评定
2.7.2 上部承重系统适用性的综合评定
2.8 围护系统适用性的评定
第三章 建筑物及其使用条件的调查
3.1 调查步骤和途径
3.1.1 调查步骤和工作内容
3.1.2 调查途径
3.2 使用条件的调查
3.2.1 环境
3.2.2 荷载和作用
3.3 地基勘探
3.4 地基沉降和建筑物变形的观测
3.4.1 地基沉降和基础倾斜
3.4.2 建筑物倾斜
3.4.3 受弯构件挠度
3.5 结构动力特性和反应的测试
3.5.1 测试内容
3.5.2 测试设备
3.5.3 结构动力特性的测试
3.5.4 结构动力反应的测试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检测
4.1 主要特点和检测内容
4.1.1 材料特性
4.1.2 构件缺陷和损伤
4.1.3 构件破坏形式
4.1.4 检测内容
4.2 材料强度
4.2.1 混凝土强度
4.2.2 钢筋性能和配置
4.3 质量缺陷和损伤
4.3.1 质量缺陷
4.3.2 裂缝
4.3.3 混凝土腐蚀
4.3.4 混凝土冻融
4.3.5 钢筋锈蚀
4.3.6 高温损伤
4.4 结构性能和工作应力
4.4.1 结构性能
4.4.2 工作应力
4.5 施工偏差与变形
4.5.1 施工偏差
4.5.2 构件变形
第五章 钢构件的检测
5.1 主要特点的检测内容
5.1.1 主要特点
5.1.2 构件破坏形式
5.1.3 连接破坏形式
5.1.4 检测内容
5.2 钢材性能
5.3 质量缺陷和损伤
5.3.1 加工和制作缺陷
5.3.2 焊接连接缺陷
5.3.3 螺栓连接缺陷
5.3.4 局部损伤和破坏
5.4 施工偏差和变形、振动
5.4.1 制作和安装偏差
5.4.2 构件变形和振动
第六章 砌体构件的检测
6.1 主要特点和检测内容
6.1.1 主要特点
6.1.2 失效形式
6.1.3 检测内容
6.2 砌体强度的测试
6.2.1 测试方法
6.2.2 直接测试法
6.2.3 间接测试法
6.2.4 砌体强度的推定
6.3 质量缺陷和损伤
6.3.1 砖外观质量
6.3.2 砌筑质量
6.3.3 裂缝
6.3.4 耐久性损伤
6.4 施工偏差
第七章 建筑物的维修和加固
7.1 基本原则与方法
7.1.1 主要特点和基本原则
7.1.2 基本方法
7.2 增大截面法
7.2.1 钢筋混凝土构件
7.2.2 钢构件
7.3 外粘型钢法
7.3.1 加固形式
7.3.2 加固验算
7.4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
7.4.1 加固形式与原理
7.4.2 加固计算
7.4.3 构造要求
7.4.4 施工要求
7.5 粘贴钢板法
7.5.1 主要特点和破坏特征
7.5.2 加固计算
7.5.3 构造要求
7.5.4 施工要求
7.6 粘贴碳纤维复合材料法
7.6.1 主要特点和破坏形式
7.6.2 加固计算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7.6.3 施工要求
7.7 增设支点法
7.7.1 加固形式
7.7.2 加固计算
7.8 植筋技术
7.8.1 植筋设计基本规定
7.8.2 植筋锚固计算
7.8.3 构造规定
7.9 裂缝修补技术
7.9.1 混凝土构件的裂缝修补
7.9.2 钢构件的裂纹修补
主要参考文献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