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 | 类 别 | 工具书 |
---|---|---|---|
内 容 | 建筑 | 语 种 | 中文 |
本书为她以自己获奖硕士论文重新改写,同时将地多年来跨领域的艺术心得补充其中,愈加充实了本书各项内容及信息的含量。作者的亲切、细腻、流畅的语言及500余幅精美的有新意的图片实例,解析各类建筑及室内外设计,既有超前意识,义有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本书对艺术理论研究者,建筑学、环境艺术学系的学生极具阅读意义和参考价值。
序 布正伟
问题的提出
现代室内设计及其特征
建筑的人文价值及理论的意义
基本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人与建筑环境
环境、建筑环境及其层次
人对环境的需求
人对室内环境的基本心理需求
满足需求是一个平衡过程
第二章 建筑环境中的信息及其传播过程
信息、审美信息和建筑信息
建筑(审美)信息的模糊性特征
建筑信息的传播过程
传播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
建筑(审美)信息传播研究的重点
对审美主体的研究
对审美容体的研究
第三章 人对建筑环境视觉信息的心理反应
作为个体的人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现象及其原理
“S-R”和“S-O-R”理论
“条件反射”理论
人是如何从环境中获取信息的
(基本途径、具体方式及影响因素)
感觉和知觉
推理和联想
情绪和情感
期待和动机
时间和运动
视知觉的原理、特性及其与其它感觉的关系
视知觉基本原理
视知觉的几种主要特性
视知觉与其它感觉的关系
人对建筑的审美心理
审美知觉的基本概念
视觉美感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
美咸的直觉性
对美感效应的制约因素
建筑审美的特殊性
对建筑审美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建筑环境信息的视觉符号系统
建筑环境信息的视觉是荷载着审美信息的符号系统
关于符号
关于信自
关于系统
建筑形态的符号性
建筑视觉符号的特性
物质的限定性
意义的双重性
建筑视觉符号的分类及其意义
指示性与图形性的符号
象征性和隐喻性的符号
符号是建筑作品的“阅读”和创作的基础
符号对阅读的意义
符号对创作的意义
第五章 建筑形态的墓本视觉要素分析
形态与建筑形态
观察形态的方法和形态要素
建筑形态视觉要素分析——形、色、光
建筑室内环境中形的分析
实体的形
空间的形
作者两项设计实例
上海清真饭店改建
天津安达公寓改建
作者试图将建筑作为审美信息来分析这种视觉符号系统的传播现象及传播方法的方式与特征,运用”邻近科学类比“的横断研究方法,有比较地将传播学,语言学,美学,心理学等相关部分纳入对建筑学的研究之中。同时重点对建筑的视觉语言形、光、色——形的意义,隐喻与象征等结合大量图例进行了解析。
据知是透露 主要以推销中央空调为主 跟文化艺术毛关系都没有 属于挂羊头卖狗肉的类型
汉代建筑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史籍中关於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与结构处理日臻完善,然而至今却还未发现过一座汉代木构建筑。所幸佐证资料不少,汉代屋墓的外廊或庙堂、外门、石阙,...
建筑特征表现,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社会特征,文化特征,还可以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从建筑自身角度来看,还有技术、艺术特征。从技术方面来看,有平面的、结构构造、材料的特征,还有气候、地理、地貌特...
该文概述了建筑文化既要重“文”尤应重“化”,贵在消化和吸收古人,前人,中国,外国一切有意义的“文”而造化于后人。并用比较学的方法,阐述了建筑与其他相关文化艺术(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相对应的特征。
该文概述了建筑文化既要重“文”尤应重“化”,贵在消化和吸收古人,前人,中国,外国一切有意义的“文”而造化于后人。并用比较学的方法,阐述了建筑与其他相关文化艺术(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相对应的特征。
北京建院建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前身是创办于1989年的《建筑创作》杂志社,该杂志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指定专业期刊。从创刊至今已走过25年,旗下主
要期刊《建筑创作》杂志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建筑类专业媒体平台,2014年成立了新的“北京建院建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目前我们拥有《建筑创作》、《EL Croquis中文版》两大期刊,为国内外著名建筑师马国馨、华揽洪、桢文彦、伊东丰雄、理查德·迈耶、让·努维尔、理查德·罗杰
斯、OMA建筑师事务所、UN Studio事务所、ANMA建筑师事务所等编辑出版图书。
同时服务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西安市规划局、中国广电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学会等多家政府规划
部门及国内大型设计院;曾策划参与中国建筑图书大奖赛、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日本建筑大师桢文彦北京讲座、FIDIC菲迪克2013西班牙年会
展、BIAD华南设计中心成立暨当代设计企业管理的观念性变革论坛等活动;2012年公司顺应时势成立新媒体部,以微博、微信、博客、淘宝书店等为主,已发展
成为一个期刊、图书、活动、网络多元化、信息化的特色建筑文化传播公司。
北京建院建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老牌文化传媒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省会城市独立或参与策划组织了众多讲座、论坛、展览、年会、颁奖典礼、城
市考察等活动。
2012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12.2)
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颁奖典礼(2012.12)
FIDIC国际工程咨询协会年会BIAD展(2013.6)
伊东丰雄中国行——超越现代主义建筑(2014.9)
(APA)2015秋季峰会 2100433B
《设计文化与艺术传播: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艺术与设计教师论文、作品集》为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与广告设计专业以及艺术基础部教师的学术论文和艺术作品集。论文内容既有对中国艺术设计与中国文化的研究,也有对近现代中、西方艺术设计发展的探讨:对产品设计、信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设计教育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收入《设计文化与艺术传播: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艺术与设计教师论文、作品集》的艺术和设计作品,反映了学院教师们教学之余,在设计实践和艺术表现方面的新的探索。
本论文作品集包括论文与作品两大部分。论文涉及设计文化、设计思想、设计教育等方面;一艺术作品涉及产品、广告、环境艺术、书籍装帧、包装装潢等设计领域,是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2003年工业设计系、艺术设计系,以及艺术基础部教师们辛勤耕作的部分成果。
纤维艺术是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其特定材质的运用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纤维艺术独具平面性、立体性及空间性的诸多造型特点。而纤维材料质地本身所具有的物理性与化学性,又使纤维艺术作品具有御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功能效用。
这样一个独具审美意蕴的艺术种类,在中国的主流艺术教育中没有课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缺憾。林乐成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于1985年首先开设了编织壁挂设计制做课,这应是中国教育史上在大学开设编织壁挂教学的第一课。2000年,他又率先正式招收了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也应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他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探索可谓硕果累累.多年来他先后为中华全国记者协会新闻发布大厅、联合国第四届妇女大会主会场、北京市政府会议中心、香港行政公署大厦、IBM中国总部大厦、中苑宾馆、昆仑饭店等大型公共建筑空间设计制作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具有代表性的纤维艺术装饰品。在纤维艺术应用研究成果斐然的同时,他的艺术作品也誉满全国.他曾获全国美展银奖和全国壁画展大奖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优秀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工作室于2000正式成立,几年来,纤维艺术工作室学生创作实践作品先后入选“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釜山国际纤维艺术展”、“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中国纤维艺术教育与手工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分别获得国家级金奖一项、银奖一项、铜奖五项、优秀奖二十六项,国际优秀奖、特选奖、提名奖等二十一项,国内外获奖总数共计54项。1996年出版的《纤维艺术》一书,是林乐成教授多年教育研究的结晶,作为全国第一本纤维艺术专著,为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提供了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教科书。 如今,纤维艺术已经在中国的高校开花结果,一批热爱纤维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正乐此
不疲地耕耘在讲坛和工作室里.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已经初具体系规模。与此同时,理论文化的建设和研究,也逐步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纵深地发展着。2003年的夏天,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和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2003年中国纤维艺术教育与手工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尼跃红教授主持大会。温练昌教授和陈兴国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及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陈震教授的祝词从不同的角度对纤维艺术与手工文化表达出诚挚之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观察》副主编吕品田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装饰》主编张夫也教授、《装饰》副主编孙建君教授所作的专题学术演讲,将研讨会带入高潮,受到来自12个省、市、自治区26所院校40位与会者的高度评价。由温练昌、陈兴国、吕品田、张夫也、孙建君、董雅、刘副臣等七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论文评审委员会评选出30篇优秀论文。艺术家们汇聚一堂,各抒己见,交流切磋,将纤维艺术的理论研究,升华到了手工文化建设的新高度,对于中国源远流长的纤维艺术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这样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
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无疑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入联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香港纤维艺术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运用了很多点状材料元素。 例如我们不太注意到的: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这些材料都是作为点状元素出现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兴趣和爱好。高中时学习的是中国文学,她的阅读广泛而深入,尤其在诗歌写作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学习过服装、雕塑和绘画。从1991年起,安琪拉·林举行了很多个人展和联展。 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绣展”展出14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自阅读挪威神话小说带来的灵感。每一件作品上边都绣有她写的诗。她选择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毡子作为主要的塑形基础,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来表现大地的生长与生命的延续。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婴儿》;第六幅《恋爱》;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细小的白色的线球和一些鸡蛋皮,这件作品中没有诗,意味着结束和新的开始。这种把文字和纤维作品联系起来的方式源于中国艺术传统。《花落》是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创作的作品之一。运用了经过收集风干后的花瓣,把不同颜色的花瓣作为点状元素出现在作品中。再用大头针将其有规律的扎在展板上,用“点”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在光的照射下每一个点都有投影,投在展板上影子也成为了作品中重要的元素,与作品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以丰富,亲切的自然感受。每个“点”与其投影一起,错落有致,富有变化,飘飘洒洒,表达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意景象,同时也表述了一种内心情感的失落。美国艺术家苏金·乌尔《分散记忆》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状材料进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围合,形成篮子的形状。这个过程犹如在用单个的文字创造记叙文一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通过单纯的色彩,多种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联的技法,艺术家将自己分散的记忆寄予一个筒状的作品之中。 各件小珠子犹如珍宝一般召唤观察者去观察去思考, 享受珠子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美感, 并且其图像给人以隐喻的联想。这种珠子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象征的手法从较为深层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味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