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建筑
·古西亚建筑
·古希腊建筑
·古罗马建筑
·拜占庭建筑
·罗马风建筑
·哥特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
·手法主义建筑
·巴洛克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
·洛可可建筑
·古典复兴与哥特复兴
·折衷主义建筑
·装饰艺术派建筑
·现代建筑
·现代主义
·蛮横主义
·后现代建筑
图书信息
书 名: 建筑史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ISBN: 9787302226888
开本:
定价:40.00元
在开始,人类面对世界的同时,完全被神,魔鬼和精神围绕,对科学的物质世界一无所知。人们通过建立全能的神与他们的环境达成妥协。许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被神学家或者超自然力量解释:年,季节,白天和黑夜。例如收割被视为神的生育力的善行。因而,城市的建立和秩序城市和她的最重要的建筑(宫殿或寺庙) ,经常由教士执行甚至统治者本身,建筑伴随着对应的仪式意欲将人类活动加入对神的持续的祝福。古老建筑表现了在天界和冥界之间的紧张关系。城市标记为超越外面自然原野的神圣空间的容器,并且寺庙或宫殿作为神的家继续了这一规则。建筑师,教士或统治者,不是唯一的重要规划者; 他仅仅作为保持传统的一部分。*古埃及建筑
*亚述建筑
*巴比伦建筑
*伊特鲁里亚建筑
*克里特建筑
*迈锡尼建筑
*波斯建筑
*苏美建筑
西方建筑 — 古典主义到折衷主义
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与埃及或者波斯的比较在是非常不同。在古代,宗教事务是作为统制秩序而保持的; 在希腊时期,的时候,神秘的宗教转化成了寺庙和宫殿组合体,成为了公民的区域或城邦。希腊的日常生活形成了新的由公共建筑围拢的露天场所,该场所称为 集市,它包括了商店和寺庙。集市通过开放辩论而不是皇家命令表现了新的对社会正义的尊重,然而神的智慧仍然主持了人间的事理。古老文明生活仪式转变成刻画在各个场地上,如在通往卫城的道路上。各个地方有它自己风俗,通过神话来反映世界,因而所有的寺庙都选在山上以便更好的接触天堂。
*古希腊建筑
·雅典古集市
·帕提农神庙
·阿波罗神庙
·古希腊剧场
*古罗马建筑
·罗马别墅
·罗马广场
·竞技场
·罗马斗兽场
·万神庙
·凯旋门
·水道工程
中国对建筑历史的研究一般分为西方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根据时间又分别分为古代史和近现代史。西方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的古代建筑,事实上是一脉延续至今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时期的建筑。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和美国建筑史的研究是按照现代对于世界建筑风格变化的认识按文明圈划分门类,以时间先后列序并综合评价。其中有欧洲及中近东建筑风格,远东建筑风格,非洲建筑,玛雅建筑,印度建筑等。
建筑史主要学习建筑学的演变和历史,它横跨世界需要靠考虑到各种各样方面的影响:艺术性,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技术。总之,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相关意志(无形的作用,目的,标志) 和建筑的环境(物质表,窗口,屋顶,道路) 通过生活的需要(食物,工作,圣餐等。) ,在历史背景之内的综合。建筑历史,像其他历史知识的形式一样,是依于历史的局限和潜在性作为原则的。结果是在建筑学的研究中需要有大范围视角。
在19世纪,过去的建筑学被了解为公式,强调形式的形态特征,技术和材料。这个期间也可以看到独立建筑师的诞生,清晰的意图与艺术性的活动主题合并。在这些方面,建筑史是艺术史的亚学科,它聚焦在设计建筑物和城市的原则和样式的历史演变。
在后现代多元论压力下,理论家尝试将建筑学对各种各样的新解释开放。在90 年代中期流行的新语言学理论试图将建筑元素理解为一种自治语言,对进行中的重点理论项目作出贡献。解释学工作构成对建筑历史的其它视角,并且在建筑学的情势本质作为了解现象学的中心。虽然这两种方法是从语言方面确认建筑的时候,重点理论主要是自我参考的。
机会主义的风气能看作对形而上学早先理论的反应,起先是在全球化的超现代主义的显现,然后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民主。后殖民主义知识的增长鼓励了对早先被拓殖的国家建筑学的复审和从不适当的西部教条寻求释放它的历史和实践。
建筑历史的创立作为一个西方的原则在被清晰反射在西部建筑发展的历史中,对非西方建筑学的理解经常在较少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西方殖民主义使事态进一步复杂化。后现代历史记叙试图论及这样问题,但是他的主题的范围在史学家之中没有得到共识,甚而独立的史学家改变了横跨时间的方法; 特别是改变的框架可以被追踪到流行书籍Banister Fletcher先生的许多版本。但总体来说,建筑史反映它的历史发展时刻。
从世界范围来看 , 建筑历史的研究经过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 , 从自我本位到相对中立的过程。其中以英国的建筑史典籍 弗莱撤建筑史为例 , 在第一版本中只列出了西方认识已久的从中近东初期文明风格到文艺复兴风格的主线 ,而到了第四版才出现的建筑之树中引入了当时已经开始研究的远东建筑风格以及其他一些非欧洲的风格进入 ,但是只是作为相对于欧洲的历史性风格而言的非历史性风格出现。而到了1961年的第17版本 , 因为对东方的持续研究使得西方的学者认识到了东方风格的历史性 ,因此将建筑之树变成贯穿始末的两大部分,并且将非历史性风格更名为东方风格 , 将历史性风格更名为西方风格 ,取消了建筑之树。进入了第19版后进一步将东西两大部分同时取消 , 而将各个文明圈内的建筑风格演变用时间分章节 , 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专家专门编写某一章节内的特定地区条目。这也是符合世界历史学研究的总进化过程的。
老外的技术强 管理棒 进度快 质量好中国的垃圾不是我鄙视中国不要丢鸡蛋要丢丢实话实说
城郭之制(?好像不是个官方称呼,建筑史教材貌似没突出这个词)罗城?国城?外城有很多同义词七朱八白汴京城?汴京街市?市井风俗?出题人想的是啥呢?金厢斗底槽夹层?暗层?平座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 减柱造
请问找到答案了吗?我也在找这个答案
《建筑史(第26辑)》反映了近年来关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同时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吸取历史经验、从事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建筑史(第26辑)》既可作为建筑历史专业工作者的研究资料和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历史理论教材,又可作为读者了解建筑演化与城市变迁的实用指南。
《建筑史》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国内第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建筑史(第26辑)》为第26辑。
本辑共收入论文16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古典园林、传统工程技术、建筑美学、建筑史学史、建筑教学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
王贵祥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审美刍议》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对中国历代文献中所反映的建筑审美观念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对其审美思想作出新的总结,《中国传统佛道建筑中扩大前部礼拜空间形式初探》通过对中国古代佛道建筑及其礼拜仪式演变历程的考察,对其前部礼拜空间的扩大和强化形式作出探讨,《交河故城西北佛寺复原研究》、《从壁画中看高句丽斗棋的特点》、《忍冬纹饰在高句丽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初探》、《西藏吉祥多门塔地域性特征研究》等论文分别针对新疆、东北、西藏地区的建筑遗存展开研究,《北京先农坛太岁殿、拜殿大木丈尺初探》在精密测量的基础上,对先农坛殿宇的建筑空间与构件的尺度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一些新的见解:《从现存图文档案看故宫毓庆宫内檐装修》利用清代的营造档案进行分析,揭示了故宫毓庆宫中“迷宫”式的室内格局的具体特征,《聚集到分散:浅析村出现前后的居住形态与聚落特征》、《龙脊十三寨的村口研究》二文通过不同的视角分别对古代村落形态进行研究,《岭南名园雁山园的研究与修复构想》、《长春园狮子林与苏州狮子林》二文则对岭南园林实例和清代皇家园林的写仿案例进行了新的探讨,《当前国内外建筑院校设计》《建造课程的比较》收集整理了国内外著名建筑院校的设计/建造课程实例,并作了细致的对比研究,张杰先生的论文通过文献梳理,对中国古代堪舆术的历史发展及其设计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提出新的评价,马炳坚先生的文章结合作者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针对中国文物古建筑保护领域若干争议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张帆先生的论文对建筑史学家王璧文先生的早期著作《中国建筑》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解读。
中国古代建筑审美刍议
中国传统佛道建筑中扩大前部礼拜空间形式初探
交河故城西北佛寺复原研究
从壁画中看高句丽斗棋的特点
忍冬纹饰在高句丽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初探
西藏吉祥多门塔地域性特征研究
北京先农坛太岁殿、拜殿大木丈尺初探
从现存图文档案看故宫毓庆宫内檐装修
聚集到分散:浅析村出现前后的居住形态与聚落特征
龙脊十三寨的村口研究
岭南名园雁山园的研究与修复构想
长春园狮子林与苏州狮子林
当前国内外建筑院校设计/建造课程的比较
论堪舆与空间设计
关于近年来中国文物古建筑保护领域若干争议问题的思考
王璧文《中国建筑》初步研究——兼与崔勇先生商榷
图书详细信息:
ISBN:9787302291633
定价:45元
印次:1-1
装帧:平装
印刷日期:2012-7-9
作者:贾珺
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 容 简 介
《建筑史》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本书为第29辑。
本辑共收入论文16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术、中国城市史、古典园林、乡土建筑、地域建筑文化、近代建筑、文物建筑保护、日本古代建筑史等领域。
《平遥镇国寺天王殿大木结构解读》的作者综合运用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手工测量等方法对一座明代木结构建筑实例进行了精细测绘,并通过样本分析和数据解读,探讨建筑的始建年代、营造尺、大木设计方法等问题;曹春平先生的论文对南宋绍兴年间所建的仿木楼阁式石塔--福建石狮姑嫂塔的形制作出深入的解析;谢鸿权先生的论文则对北宋《营造法式》中提及的建筑构件“冲脊柱”进行详细的考证;《明代淮安府及其所辖州县城市形态与构成要素浅析》一文从不同角度对明代地方城市展开研究;王贵祥先生的论文对上古以来的暮春上巳节祓禊礼仪与园林曲水流觞之景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意义进行梳理;黄晓、刘珊珊两位作者的论文通过一幅明代绘画作品和相关史料的钩沉,对明代浙江崇德友芳园的历史沿革、园林布局和造园意匠作出新的考证;《围龙屋与太极化生图式》一文将客家民居围龙屋与传统的太极化生图进行比较,探讨其哲学内涵和文化渊源;乌布里·买买提艾力和赵晓梅两位作者的文章分别对新疆地区的地域建筑文化和湖南通道县侗寨聚落进行研究;刘成和王斌两位作者的文章则对江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天井尺度和坡屋顶做法作出新的解读;本辑收入3篇中国近代建筑的论文,分别针对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自贡张伯卿公馆和南京中央体育场展开研究;李浈先生的论文从自然条件和人文习俗的角度探讨低技术的方略在乡土建筑保护实践中的应用;《从佛教的发展背景看镰仓时期石造宝箧印塔的形成》一文详细考证了日本宝箧印塔的演变历史和相关背景,并针对日本学者的学术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
本书反映了近年来关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对于建筑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等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吸取历史经验、从事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书既可作为建筑历史专业工作者的研究资料和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历史理论教材,又可作为读者了解建筑演化与城市变迁的实用指南。
平遥镇国寺天王殿大木结构解读刘 畅 刘梦雨 1 福建石狮姑嫂塔曹春平 15
“冲脊柱”浅考谢鸿权 25
明代淮安府及其所辖州县城市形态与构成要素浅析贾 珺 43
从上古暮春上巳节祓禊礼仪到园林景观“曲水流觞”王贵祥 58
明代《长林石几图》与吕炯友芳园研究黄 晓 刘珊珊 71
围龙屋与太极化生图式吴庆洲 82
丝绸之路新疆段地域文化初探乌布里·买买提艾力 98
阳烂侗寨的建筑与聚落空间赵晓梅 106
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天井尺度之地域性差异探讨刘 成 115
“水”
--江南部分地区传统木构民居屋顶坡度作法初探王 斌 126
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之美“境”研究刘松茯 何 颖 孙 权 135
自贡张伯卿公馆历史研究及保护建议李海霞 张复合 147
追摹
--南京中央体育场营造中所见近代建筑的价值理念萧红颜 159
试论乡土建筑保护实践中低技术的方略李 浈 167
从佛教的发展背景看镰仓时期石造宝箧印塔的形成路秉杰 张毅捷 1762100433B
建筑风格:外国建筑史(概述) 建筑风格的划分 1.按国家(民族)和地区分 中国风格、日本、新加坡风格、英国风格、法国风格、美国风格、等。 常用一个地区概括,如:欧陆风格、欧美风格、地中海式风格、澳洲风格、非洲风格、拉丁 美洲风格等 2.按建筑物的类型分 住宅建筑风格、别墅建筑风格、写字楼建筑风格、商业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其他公共 (如学校、博物馆、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风格等 3.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 (1) 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 800年至公元 300年 (2) 古罗马建筑风格, 约公元前 300年至公元 365年,罗马建筑风格正是欧洲建筑艺术的重 要渊源 (3) 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公元 400年至 1400年,封建领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堡式建筑 盛行 (4)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公元 1420至1550年,建筑从经验走向科学化,不断冲破学院式、 城堡式的封闭 以上四类可称为古典主义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建筑风格的演变 作者:肖诗梦 来源:《现代装饰 ·理论》 2012 年第 04 期 摘 要:在西方建筑艺术领域,历经了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国际主义乃至后 现代与解构主义各个阶段,两千年的西方建筑史,就如万花筒般,随着时代与环境的改变,呈 现出形形色色,莫衷一是的各种建筑 “主义”和“流派”。就国际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同异,分析两 个时代背景下建筑风格的转变。 关键词:国际主义 现代主义 转变 建筑革命 过渡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 20年代,在 50~60年代风行全 世界。现代主义建筑 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 ,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摆 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的崭新的建筑,具有鲜明的 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现代派建筑。而国际主义建
期刊简介
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建筑史学刊》于近日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创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6-9368,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717/TU)。
《建筑史学刊》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贵祥教授担任主编,以建筑学院现有《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论汇刊》两本学术集刊编辑部的多位教师、博士为核心编辑团队,并组成了由中国工程院庄惟敏院士、中国建筑学会李存东秘书长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领衔,国内外建筑史学领域多位知名学者加盟的编辑委员会。
《建筑史学刊》定位为建筑史学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以“立足中国建筑史研究,探索中国建筑发展规律,为当前建筑实践提供借鉴,促进建筑史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提高我国建筑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为办刊宗旨,集中发表国内外学者在建筑历史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论文。 2100433B
内容介绍
《建筑史(第27辑)》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建筑史(第27辑)》为第27辑。本辑共收入论文15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建筑文化、建筑美学、古典园林、古代城市史、近代建筑以及中外建筑比较等领域。
吴庆洲先生的《太阳崇拜文化与建筑意匠》对埃及、美洲、欧洲、印度和中国等早期文明中普遍存在的太阳崇拜文化与相关建筑意匠进行分析,从跨文化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出全面解读,王贵祥先生的论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审美和伦理思想进行比较,并对彼此的观念差异作出精辟的论述,《再读先农坛神厨井事木结构设计》一文在作者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先农坛神厨井亭的木结构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永寿寺雨花宫大木结构平面尺度探讨》一文针对已经消失的重要古建筑实例的平面尺度问题展开研究,在一些关键之处提出新的见解,《高句丽建筑墙体特征》、《唐代的地方孔庙》、《巴蜀传统戏曲舞台考》、《中国现存最早的铜建筑——武当山元代小铜殿研究》等论文分别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建筑实例遗存展开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本辑收入两篇古典园林研究的论文,分别对无锡寄畅园的前身凤谷行窝和淮安清晏园展开考证和分析,王南和武廷海两位作者的文章则分别以福州古城和微山古城为题,对相关城市的结构格局和美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碉楼是中国古代和近代重要的建筑形式,《中国碉楼研究概述》对这类建筑的发展脉络、主要类型以及分布情况作出全面论述,《福建协和大学魁岐校区校园规划和建筑考(1922-1939)》则对福建协和大学近代建筑进行考证分析,并对其保护课题提出一些看法,张十庆先生的论文则在宋代技术背景下对日本东大寺的钟楼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并从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其技术特色以及与中国宋代建筑之间的渊源关系。
《建筑史(第27辑)》反映了近年来关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对于建筑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等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吸取历史经验、从事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建筑史(第27辑)》既可作为建筑历史专业工作者的研究资料和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历史理论教材,又可作为读者了解建筑演化与城市变迁的实用指南。
内容介绍
《建筑史(第28辑)》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建筑史(第28辑)》为第28辑。
本辑共收入论文16篇,附录1篇,内容涉及中国城市史、古代建筑、古典园林、法式制度、乡土建筑、近代建筑、文物建筑保护、中外建筑比较、现代建筑理论等领域。
《从宾大到清华——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1928-1949)》一文通过相关史料论述了梁思成从1928年到1949年间建筑及建筑教育思想的历程和演变;《北魏平城城市布局探微》一文集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北魏王朝前期的首都平城的宫城、外城、郭城分别进行考证和分析,其见解具有一定的新意;《明清地方城市的坛趟与祠庙》为王贵祥先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子课题成果,对明代地方城市重要的祭祀建筑展开研究;乔迅翔先生的论文延续以往的研究思路,继续对《营造法式》的大木作制度进行探讨;姜铮先生的文章则对唐宋木构中“襻间”这一特殊构件的形制进行详细分析;刘畅先生的论文对紫禁城内唯一一座现存的正五边形平面的古建筑——宁寿宫花园碧螺亭的特殊形制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并通过与西方建筑的比较获得进一步的启示;《明代后期秦耀寄畅园历史沿革考》和《北京西郊退潜别墅》分别对江南名园寄畅园明代后期历史和北京妙高峰清代醇亲王别业的营建过程作出详细的考证;孙娜、罗德胤两位作者的文章以广西龙胜县和平乡龙脊十三寨与金坑大寨为例,深入探讨壮族与瑶族聚居地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区性”问题;《墨菲的辅助线:清华大礼堂设计的比例与法式研究》从特别的角度揭示了美国建筑师墨菲在清华大学大礼堂设计中所采用的控制比例关系的手段;张明皓、张艳锋两位作者的文章对20世纪高句丽建筑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中国“不改变文物原状”理论与实践初探》一文对“不改变文物原状”这一文物建筑保护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意大利学者路易吉·戈佐拉的文章从理论的角度对中意两国的建筑文化展开比较研究,其论点引人深思;《乔弗瑞·斯哥特对“伦理谬误”的批判》一文针对英国学者乔弗瑞·斯哥特《人文主义建筑》中对“伦理谬误”的批判进行谈论,提出不同的观点。附录部分收录了1987-2010年中国建筑院校“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目录,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建筑史(第28辑)》反映了近年来关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对于建筑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等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吸取历史经验、从事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建筑史(第28辑)》既可作为建筑历史专业工作者的研究资料和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历史理论教材,又可作为读者了解建筑演化与城市变迁的实用指南。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