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建筑学术先行者的林徽因
赵 辰 ………………………………………
口述的历史:汪坦先生的回忆
赖德霖 ……………………………………………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写在《建筑史论文集》正式更名《建筑史》之际
张复合 …………………
四十年春华秋实 三百篇鸿影雪痕
———《建筑史论文集》1~20辑成果分析与评述
贾 ……………………
部分与整体———中国古代建筑模数制发展的两大阶段
张十庆 …………………
实践中的营造技艺:福建传统大木匠师技艺调查研究
张玉瑜 朱光亚 ………
蔚县释迦寺考察
罗德胤 ……………………………………………………………
故宫宁寿宫花园内檐装修调查与解读
刘 畅 ……………………………………
云岩寺飞天藏及其宗教背景浅析
左拉拉 …………………………………………
浅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的
单层建筑设计方法
何建中 ……………………………………………………
《营造法式》中几个名词辨析
周 宇 ………………………………………………
林泉风月是家资———从《庐山草堂记》探析白居易的建筑园林观
庞 ………
福建唐五代及宋之石塔浅述———比较于欧洲中世纪石构塔楼
谢鸿权 …………
“五亩之宅”与“十家之坊”及古代园宅、里坊制度探析
王贵祥 …………………
明清苏州的会馆与苏州城
沈 …………………………………………………
寻求和谐与共生———对昆明古城城市意象之解读
宾慧中 ………………………
闻喜古城“鹤楼晚照”历史环境的文化解读
刘临安 王树声 ……………………
明代四川的城池与人口
杨宇振 ……………………………………………………
《佛罗伦萨宪章》与历史园林保护
杨新平 …………………………………………
韩国的潇洒园别墅园林研究
[韩]朴景子 …………………………………………
圣伊利亚与未来主义建筑
吕富 …………………………………………………
文明的冲突下建筑文化的交融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三大历史建筑简说
王 南 …………………………
建筑书评
探索与超越———评《清华建筑 ———饮食北京》
郭 …………
喜读真实的林徽因———评《建筑师林徽因》
楼庆西 ……………………………… 2100433B
《建筑史》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本书为第21辑。本辑共收入论文24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城市研究、文献研究、乡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外国建筑与园林研究等领域。2004年是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中国建筑学术先行者的林徽因》一文对林先生在建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作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此作为对前辈学者的纪念;赖德霖以汪坦先生的弟子的身份整理记录了汪先生口述的生平史料,对于近代建筑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辑论文对于古代建筑模数制、福建传统建筑技艺的探讨是古代建筑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五亩之宅”与“十家之坊”及古代园宅、里坊制度探析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进行了思考;对于苏州、昆明、重庆等城市的研究论文也都从独特的角度对古代和近代城市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圣伊利亚与未来主义建筑》一文则对西方现代建筑的重要人物和流派进行了介绍。本书反映了近年来关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对于建筑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等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吸取历史经验、从事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书既可作为建筑历史专业工作者的研究资料和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历史理论教材,又可作为读者了解建筑演化与城市变迁的实用指南。
老外的技术强 管理棒 进度快 质量好中国的垃圾不是我鄙视中国不要丢鸡蛋要丢丢实话实说
适用法律、法规 国家、地方政府现行法律、法规和规定。 (1)综合 专利商及设备供货商关于本装置(设备)的标准规范、安装指导性文件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石油和化工建设工程部分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此阶段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代的城市遗址在河南王城岗、山西夏县及河南淮阳平粮台有所发现。有人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之一——斟郇的遗址。(二)商...
名词解释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 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 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 出檐部分的重量。(古代的 殿堂出檐可达 3 米左右, 如无斗拱支撑,屋檐将难 以保持稳定。唐宋以前, 斗拱的作用十分明显,布 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 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 强,排列紧密,用料变小, 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 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 仍未丧失。斗拱在宋代也 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 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 科”。)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 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 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 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 口在长边,短边有耳 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 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 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 入口改在了短边。 床之间:是日本茶道中极 为重要的精神象征 .在日 本,茶室严禁装饰 ,而 "床 之间"是唯一被允许放置 装饰物的场所 .它是一个 凹进去的空间 ,有点类似 壁龛或神坛之类的 ,起源 自佛教 ,
4. 历史上伊斯兰建筑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早期伊斯兰清真寺有何特点,代表 作是什么?后来小亚细亚的清真寺在建筑风格上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其代表作 是什么?印度最著名的伊斯兰建筑是什么,并请绘制其建筑立面或总平面。 历史上伊斯兰建筑主要分布在印度,西班牙,和中亚、西亚、北非等国家。 早期的伊斯兰国家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 清真寺常常由基督教教堂改建而来, 并因此 影响到其建筑的形制。 所以早期的伊斯兰建筑常常粗犷, 装饰较少。 又由于当地是清真寺是 以当地的巴西利卡式基督教堂作为建筑的原型, 所以建筑一般横向展开, 并且有巨大的廊院。 伊斯兰国家一般信奉的是伊斯兰教, 所以建筑朝向一般和人的朝拜方向一致, 都朝向伊斯兰 圣地麦加。 后来小亚细亚的伊斯兰建筑继承了拜占庭建筑的风格特点, 最主要的还是采用帆拱和 鼓座的结构以及拥有大穹顶。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利用索菲亚大教堂改建的清真寺。 印度
内容介绍
《建筑史(第27辑)》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建筑史(第27辑)》为第27辑。本辑共收入论文15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建筑文化、建筑美学、古典园林、古代城市史、近代建筑以及中外建筑比较等领域。
吴庆洲先生的《太阳崇拜文化与建筑意匠》对埃及、美洲、欧洲、印度和中国等早期文明中普遍存在的太阳崇拜文化与相关建筑意匠进行分析,从跨文化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出全面解读,王贵祥先生的论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审美和伦理思想进行比较,并对彼此的观念差异作出精辟的论述,《再读先农坛神厨井事木结构设计》一文在作者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先农坛神厨井亭的木结构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永寿寺雨花宫大木结构平面尺度探讨》一文针对已经消失的重要古建筑实例的平面尺度问题展开研究,在一些关键之处提出新的见解,《高句丽建筑墙体特征》、《唐代的地方孔庙》、《巴蜀传统戏曲舞台考》、《中国现存最早的铜建筑——武当山元代小铜殿研究》等论文分别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建筑实例遗存展开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本辑收入两篇古典园林研究的论文,分别对无锡寄畅园的前身凤谷行窝和淮安清晏园展开考证和分析,王南和武廷海两位作者的文章则分别以福州古城和微山古城为题,对相关城市的结构格局和美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碉楼是中国古代和近代重要的建筑形式,《中国碉楼研究概述》对这类建筑的发展脉络、主要类型以及分布情况作出全面论述,《福建协和大学魁岐校区校园规划和建筑考(1922-1939)》则对福建协和大学近代建筑进行考证分析,并对其保护课题提出一些看法,张十庆先生的论文则在宋代技术背景下对日本东大寺的钟楼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并从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其技术特色以及与中国宋代建筑之间的渊源关系。
《建筑史(第27辑)》反映了近年来关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对于建筑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等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吸取历史经验、从事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建筑史(第27辑)》既可作为建筑历史专业工作者的研究资料和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历史理论教材,又可作为读者了解建筑演化与城市变迁的实用指南。
内容介绍
《建筑史(第28辑)》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建筑史(第28辑)》为第28辑。
本辑共收入论文16篇,附录1篇,内容涉及中国城市史、古代建筑、古典园林、法式制度、乡土建筑、近代建筑、文物建筑保护、中外建筑比较、现代建筑理论等领域。
《从宾大到清华——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1928-1949)》一文通过相关史料论述了梁思成从1928年到1949年间建筑及建筑教育思想的历程和演变;《北魏平城城市布局探微》一文集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北魏王朝前期的首都平城的宫城、外城、郭城分别进行考证和分析,其见解具有一定的新意;《明清地方城市的坛趟与祠庙》为王贵祥先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子课题成果,对明代地方城市重要的祭祀建筑展开研究;乔迅翔先生的论文延续以往的研究思路,继续对《营造法式》的大木作制度进行探讨;姜铮先生的文章则对唐宋木构中“襻间”这一特殊构件的形制进行详细分析;刘畅先生的论文对紫禁城内唯一一座现存的正五边形平面的古建筑——宁寿宫花园碧螺亭的特殊形制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并通过与西方建筑的比较获得进一步的启示;《明代后期秦耀寄畅园历史沿革考》和《北京西郊退潜别墅》分别对江南名园寄畅园明代后期历史和北京妙高峰清代醇亲王别业的营建过程作出详细的考证;孙娜、罗德胤两位作者的文章以广西龙胜县和平乡龙脊十三寨与金坑大寨为例,深入探讨壮族与瑶族聚居地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区性”问题;《墨菲的辅助线:清华大礼堂设计的比例与法式研究》从特别的角度揭示了美国建筑师墨菲在清华大学大礼堂设计中所采用的控制比例关系的手段;张明皓、张艳锋两位作者的文章对20世纪高句丽建筑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中国“不改变文物原状”理论与实践初探》一文对“不改变文物原状”这一文物建筑保护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意大利学者路易吉·戈佐拉的文章从理论的角度对中意两国的建筑文化展开比较研究,其论点引人深思;《乔弗瑞·斯哥特对“伦理谬误”的批判》一文针对英国学者乔弗瑞·斯哥特《人文主义建筑》中对“伦理谬误”的批判进行谈论,提出不同的观点。附录部分收录了1987-2010年中国建筑院校“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目录,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建筑史(第28辑)》反映了近年来关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对于建筑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等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吸取历史经验、从事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建筑史(第28辑)》既可作为建筑历史专业工作者的研究资料和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历史理论教材,又可作为读者了解建筑演化与城市变迁的实用指南。
2100433B
《建筑史(第24辑)》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建筑史》为第24辑。本辑共收入论文16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古代城市、古典园林、工程技术、乡土建筑、外国现代建筑史以及建筑史学研究等领域。
对于《营造法式》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建筑史学界关注的重点,本辑所刊《〈营造法式〉大木作功限研究》一文试图对《营造法式》的大木作功限条文进行系统梳理和探讨;李浈先生的论文对古代建筑实践中常用的官尺、营造尺和鲁班尺的变迁情况、地域因素及其对建筑工程的影响作了细致的分析;《江南水乡建筑技术研究》分别从平面、梁架、牌科、提栈、屋顶等不同层面对江南水乡地域建筑技术进行初步的探讨;王才强先生的论文论述了隋唐长安、洛阳所奠定的城市模式对日本城市平城、长冈和平安的影响;《明代城池的规模与等级制度探讨》一文对明代几个主要地区的城池规模与等级情况做了梳理,为进一步的城市史研究打下基础;《筑台考略》以文献记载与考古材料为依据,论证了先秦“筑台”现象的源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对北京长春园中的如园、浙江江山市三卿口窑村的研究分别为古典园林研究和乡土建筑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成果;本辑还有论文分别对秦简中所见战国末期“士伍”阶层的居住形态、中国建筑史学史、中西方建筑模数比较、韩国儒学传播与国子监建设、美国芝加哥同业中心大厦设计等课题和建筑案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建筑史》反映了近年来关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对于建筑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等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吸取历史经验、从事设计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建筑史》既可作为建筑历史专业工作者的研究资料和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历史理论教材,又可作为读者了解建筑演化与城市变迁的实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