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張永和 | 出版社 | 田園城市 |
---|---|---|---|
出版时间 | May 01, 2006 | 页 数 | 272 页 |
定 价 | NTD 260. | 装 帧 | 平裝 |
ISBN | 9789867705648 |
九零年代曾任教於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西根大学、及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等建筑系所,1999年於北京大学成立了建筑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教授,後并因其丰富之教学经验,以四十岁资历获聘担任2002 -2003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学院丹下健三建筑讲座教席教授,成为历年来最年轻的亚裔建筑师。2004年更获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及教授。
除学术领域专业研究外,他同时主持「非常建筑」,积极投入建筑领域,将研究学理应用於实际专业领域,完成众多创新之建筑设计作品,其建筑设计曾在一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成为中国大陆及当代国际备受瞩目与肯定之新生代中国建筑师。
2100433B
作为华人建筑世界里,最是观瞻动见的张永和,藉著这本跨越二十馀年的文字书写纪录,让我们有机会找到梳理他允文允武生涯过程时,一个重要眺看的平台位置点。……张永和此刻的位置点,有其隐性却强大的重要性,他在本书中的陈述与宣示,都可能对未来中国的城市与建筑,乃至於社会文化发展,开启出他全面的影响。而张永和以宽广的文化与社会性角度来思考建筑,也同时让我们可以再次透过微观的建筑,观看到更大层次的宏观现代性问题。──〈游园不惊梦〉,阮庆岳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及教授的建筑师张永和,为当刻中国火红的新锐专业学者及建筑教育家。本书收录其1980年代陆续发表的三十馀篇文章,全书依文章撰写时间先後作编辑,架出读者得以循序卷轴阅读的纵深可能,也隐约描绘出作者的思考与关注点,随著时空变异转化的拓痕与轮廓。同时这些充满个人意趣的文章即使脱离了建筑的线索,仍能提供读者阅读上的愉悦。在建筑初始的概念设计中,文本构成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这些文章也占了本书最主要比重;其他文章则包括对某些建筑学问题的讨论,如空间、城市等。
设备夹层是指安装管道、设备等设置楼层中间的水平加层,交通核是指供人出入的电梯、楼梯等出入设施。 该楼座有地下室负一层和负二层,负二层为车库,一般情况下地下室需要采暖。
“一封书”指小型方角柜,柜顶无顶箱,体形方正平直,犹如一套中式木版书,故名 二柱门又叫“冲天牌楼”、“照牌”。门为一间,其上有一悬山式琉璃瓦屋顶,两边各有一方形石柱。石柱前后有抱鼓石。柱子的顶端有一“...
开间:一间房屋的面宽,即两条横向轴线间的距离。进深:一间房屋的深度,即两条纵向轴线间的距离。层高:楼房本层地面到相应的上一层地面的竖向尺寸。建筑物:范围广泛,一般多指房屋。构筑物:一般指附属的建筑设施...
『台基』 建筑名词解释 台基 就是建筑物的底座。四面以砖石砌成,内多填土,地 面铺以砖石。 须弥座 xūmízuò 原为佛象底座。由印度传入中国後,被用作尊贵建筑 的底座。 它的组成为圭角、 下枋、下枭、束腰、上枭、 上枋等。 如故宫三大殿的台基就是简约式的须弥座。 踏跺 tàduò 就是用来登上台基的阶级。 龙尾道 在坡道较长的情况下,会用平、坡相间形式建造的阶 榜。 慢道 较为平缓的阶梯或斜道。 礓碴 ji āngchá 是将砖石打侧,以其梭角所砌成的斜道,给人和马车 登上台基。形状就像洗衣板。 辇道 niǎndào 有斜度的路,方便马车通行。於唐宋时期,设置於踏 跺之间。 後来,辇道被加上水、云、龙等雕刻,渐渐 演变成今天的「御路」。 陛石 bìshí 用作铺设御路的石块。 如故宫保和殿北面御路的大石雕。 角石 用于宋式台基的角位, 常雕刻有龙、凤、狮子等装饰。 清代台基是不用角石设
建筑师 张永和
在张永和看来,建筑最大的魅力是“想象一个空间,自己能进去。”
等候张永和先生之际,他的夫人鲁力佳老师,也是1993年非常建筑成立时的另一位创始人,带我们重看了一遍那四个小字,“成立之初就这么设计的,不过那时是平面的,搬到这里后做了凹凸的处理。”可不,再仔细看,凸出部分正是FCJZ—“F”是“非”右侧下方部分;“C”是“常”里少了一竖的“口”;“J”是“建”的左侧结构;“Z”是“竹”字头下的左侧结构—“非常建筑”的四个英文首写字母,正好嵌到这四个汉字的结构中,着实奇思妙想。
温文尔雅、说话间常带着老北京儿化音的张永和,与建筑结缘之路也堪称中西合璧。1956年,他出生于北京,父亲是人称“设计了半个北京城”的张开济,作品有天安门观礼台、钓鱼台国宾馆等。30年前,别人提起他也许会说:这是张开济的儿子。而今天人们讲起他,会说他是“中国当代建筑之父”。
张永和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留学。1986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2005年9月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10年参演《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他也是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首位中国评委。
“我盖个房子想进去看、进去住,那是最大的动力。”他认为,建筑关心的是人的生活,会起到引领生活的作用,建筑师在构思时会“想象它跟今天过的生活不太一样。”
非常建筑办公地的改造,就因地制宜地注入了生活的气息。去年从圆明园旧办公地迁来时,这里是老式办公楼的常规的一层,中间是黑暗、狭长的走廊,两边是办公室。走廊两侧承重墙不能打,张永和团队设计将黑走廊改造成亮堂公共空间,兼具开会、就餐、聊天、待客、形象展示、服装走秀功能,还不妨碍员工继续走路。
张永和还曾给用友软件园I号研发中心设计过办公楼。他发现程序员常加班,因此设计的第一个目的是“让人多出来走动”。但这不能靠嚷嚷,只能用设计让人愿意出来。他参考了北京四合院的原理,提供了接近大自然的环境,结果程序员们真的愿意多出来散步、做操。
最近张永和在建的房子位于南京。在江北老山山脉和珍珠泉之间的佛手湖畔,24栋风格迥异的建筑散落山中,依地势而建,像自然生长的特殊植物。这也是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永久展区。由于地形复杂,谁被分配在哪个地块,是11年前24位国内外建筑大腕抽签决定。张永和的建筑是“吊脚楼”,今年下半年完工。过去11年间,他曾三易其材,现在使用的是全新材质木芯玻璃钢做结构。新材料的研究是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学院做的。
提起木芯玻璃钢,张永和像小孩儿一样雀跃:“我拿给你们看”—这种材质还是第一次用在建筑实践中。从办公室小心翼翼捧出的,是一块里面是纹路清晰的木头、外面包了层平滑光亮材质的样品,捧在手里感觉很轻。
张永和介绍,建筑材质轻的好处是“省资源,地基也减了,运输也轻了。一个东西轻了,就可以少消耗能源。”另外,强度也特别好;两种材料也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木头是易燃的,而外面包的玻璃钢热了之后会坍塌、会熔。现在木头有了外面的玻璃钢包着不会烧;外头这层材料由于有了木头不会坍塌,就可以把它挂住。”
张永和笑言: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到“泛滥”,除了盖房子他还进行服装设计、舞台设计、做瓷器、写书、画画、做绘本、拍微电影……
不少建筑人兴趣较广,是因为“建筑与人的生活发生关系,你要不关心不理解生活就不太容易做工作。”不过张永和笑言,自己这样的是有些“泛滥”了。记者了解到,除了盖房子,他还进行服装设计、舞台设计、做瓷器、写书、画画、做绘本、拍微电影……
张永和的随笔集《作文本》几年前由三联出版,内行可从中看他怎么搞设计,外行看他的文字和奇思妙想,了解建筑师的构思方式。最近《作文本》的姊妹书《图画本》也出版了。
微电影拍过三部:《影捉影》、《小侦探》和《第三警察局》。其中《小侦探》也有绘本,还在继续画;《第三警察局》是设计制作了来拍的,以爱尔兰作家弗兰·欧布莱恩的小说《第三警察》为源泉创作。
服装设计的品牌叫“1/2”,男装主要由张永和设计,研究所里1名服装设计师,她参与设计,也负责裁、缝,生产则委托给广州“例外”等合作伙伴,销售在北京三里屯“薄荷糯米葱”中国原创设计概念店。最近较火的是款“梁思成西装”。某天张永和读到梁思成给林洙的家书,提到梁为冬季保暖改西装背心,于是他就为胸口怕冷的人设计了这款西装。用色为橙色,理由是“建筑师为啥非得穿得黑乎乎呀?”
张永和微博上被粉丝点赞的还有不少妙想,包括给无印良品设计的榻组合,不同组合能变化出床、沙发、凳子、挂架的功能来。
最近比较有意思的,是将于4月14日在北京世纪坛演出的话剧,非常建筑做舞台和服装设计。剧目是他非常喜欢的魏晋竹林七贤的故事,“跟南京还有些关系。”他笑着说。
剧的内容不会跳出历史,但舞台设计非常与众不同—它不需要剧院,用脚手架就可搭出一个空间,观众围坐在四周看戏,用张永和的话讲,“放农村都能演。”
张永和兴致勃勃地招呼记者看模型—四四方方的,由横竖相间的细高脚手架支撑而起。高处挂着月亮、云朵等布景,还有关押嵇康的监牢、司马家族的屏风……演员上台不要台口,从哪里都可上可下。“这其实不像传统的看戏,观众看到的其实是做戏的过程。”
由此带来的变化可能是,观众和演员的关系更融合无碍,不像以往分处台上台下。而围在四周看戏,“也可以看到另三面观众的反应。”
—“有可能跟自己一样,像自己的投射,也可能与自己的反应完全不同?”
—“没错。”张永和笑眯眯地回答。
“我喜欢血拼,服装设计就跟上街购物差不多,从自己想穿的开始。画画儿,是我从小的喜好。”
“做这么多事,时间怎么分配呢?”对这个问题,张永和先是一如既往慢声细语地回答:“其他事情都做得很慢,主要做设计,反正多少年永远在上班。《小侦探》画也好、写也好,都是周末和晚上。”
“是否每件事都需要设定一个时间目标?”听到这个问题,张永和笑了,“我知道您问这问题的基础,就是把我想象成一种疯狂的、事业型的人,尽管工作时间很长,我其实不是一天到晚地想工作。如果您把那一放下,就全都理解了。人活着为什么啊?说这个有点可怕。其实就是要努力活着高兴,但是并不容易。”在他看来,做这些事儿,就是兴趣。“我喜欢血拼,服装设计就跟上街购物差不多,从自己想穿的开始。画画儿,是我从小的喜好。”当然像从事建筑对专业知识必须熟悉掌握,对材料啊、制作啊,就像建筑中一块砖头啊、一块玻璃啊,都要特别了解,做什么都要认真地学习。
张永和说,他的确花很多时间在做工作,也喜欢这个职业。“可是我一定要做个建筑师吗?我其实也不肯定。”在他看来,有没有职业本不应该成为一个话题,但今天的社会非常功利,给每个人都描绘出一生中每一步都应该干什么的图景。“当然人家表面一看,我完全也跟着那个走,但他无法想象对我来说这里有多少的偶然性。实际上像竹林七贤,真正有独立人格、有自由意志,那个是我最羡慕的人生的基本东西。”
由此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张永和说,今天讲起来,最感谢的是家庭教育的宽松。“我们小时候都是玩啊,家里根本不管。现在你看,小孩学‘六艺’,玩命儿地念书,为什么啊?为了竞争啊。(家长)没想着孩子生活好,都想着要成功啊,其实生活好未必都从成功来的。现在我都没听说过有一个孩子没受今天中国的‘经典教育’,学游泳,学芭蕾,弹钢琴……我都想象不出怎么孩子还有空享受一下童年玩的事,其实那童年玩的事,最帮助发展创造力。”
建筑师 张永和
“开放社区”让张永和产生了狂想:“有一天,全北京市的人,能不能都塞在朝阳区,咱们全都是高楼林立,把别的地方变成花园?”
建筑师张永和住在北京东城区一个封闭式小区。住户刷门禁卡出入若干处院门,没有门禁卡的人想要进小区,哪怕是每天出现的O2O外卖送餐员,都会遭到门岗的盘问。
小区对面是同一个开发商更晚建造的项目,叫当代MOMA。最惹眼的特征是几幢形状各异的高层公寓楼,在五十多米的高度,由悬空的走廊连成一串。建筑师史蒂芬·霍尔和李虎设计的这个项目,最初是开放社区——在公寓楼围起的院落中央,有一家艺术影院和一家设计酒店,一侧是一家幼儿园,它们服务所有人,没道理圈在小区里边。
半空中的连廊在设计里也是对公众开放的,通过独立的电梯,人们可以进入里面的健身会所、美容店或其他商业服务场所,但不可能闯进住户的空间。央视新大楼里,雷姆·库哈斯也设计了一条独立的“游客流线环路”,让公众可以参观这个公立媒体机构的日常工作,又不干扰它的运转。
但是开发商一开始就认为这不靠谱。建筑师的坚持和变通都没奏效,小区还是建了围墙,设了门岗,但门岗很尴尬——要是每个去看电影、住酒店、去餐厅吃饭、接送孩子的非住户都得盘问,那太累了。至少在白天,这个小区基本是随意出入。
“我们这边起码假模假式地拦你。”张永和表示,“增加了这层封闭,给你安全感,你住在这种地方,好像有一个更高的社会地位。”
封闭小区门岗的制服,成了赋予住户“身份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花样迭出。张永和见过很多的小区和门岗,最逗的是东莞某个早已忘了名字的楼盘,门岗制服完整山寨了英国白金汉宫皇家卫兵的行头,尤其那顶熊皮高帽,特别打眼。
紫禁城就是大院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小区
Q:“推广街区制,逐步打开封闭小区”,这是否尤其针对北京,因为北京大院最多?
张永和:北京特别有传统。紫禁城是一个封闭的大院子,四合院是小院子,还有佛寺。和尚自力更生,他们就成了独立的小王国,独立的经济,还有菜园子。此外城市是一体的。明朝,在北京的城市格局里,紫禁城是一个洞,还有几个小洞,有几个寺庙。满清政权,游牧民族进城,全都是军队。旗人没法融入汉族的生活,又是供给制,不许自己的军队工作,就建立了旗营,等于又打了一堆洞。
Q:旗营的形式什么样?
张永和:是一个大院,很大。当时的人搭帐篷住,不光是女真民族,蒙古人进城,也有住不惯房子的,在院子里搭毡房。
1949年以后,军队进来,也是供给制,所以这大院,那大院。后来还有政府机构、大学、工厂,用这个机制的特别多,因为管理上需要“单位”,原来几乎每个人都是“单位”的。如果你不属于单位,那就属于“社会闲散人员”,住房管局的房子。
Q:小区的概念在中国是什么时候有的?1949年后马上就有了吗?
张永和:应该是挺快的,1960年代初就有了一些著名的小区,像三里河小区、二里沟小区,可是不完全是封闭的。三里河包括“四部一会”是我爸设计的,有点院落式的。二里沟是华揽洪设计。
大家一般以为是梁思成提出保护旧城,做新城,被上层领导给否定了,这事就没发生。实际上不是。当时的中央是接受了梁思成的建议,而梁思成不是实践建筑师,所以组织了一帮建筑师从二里沟到三里河这一线,盖一个政府的中心,而且在老城外,就是“新北京”。干得如火如荼时,出了“高饶反党集团”。高岗是新北京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他自杀了,项目就停了。这完全是偶然的一个事。
Q:原则上今后中国的城市不再建封闭式的社区,这对住宅的设计,会带来什么影响?
张永和:现在面临一个问题:封闭小区比真的城市街区大很多,一个封闭的住宅区实际上包含若干个街区,城市道路到那里断了,除了基础设施——水电煤气这些管网进去之外,都停在外面了。一旦打开,应该是城市街道穿过去,这种极大的楼群,应该按照一个城市街区的尺度重组。
人为什么住在城里?商业的需要,工作的需要,还有社会性的需求。当你住在小区里,这些需要都变远了。这也带来了和公共交通的关系的弱化。因为公共交通不进社区,大的小区进去后就得狂走,或者停个自行车在院门口。这样可能大家就不愿意坐公共交通,会更多用私人汽车。
中国的城市已经没法走路了
Q:街区的尺度有何标准?
张永和:街区是欧洲的概念。在美国也不完全一样,我不是指纽约,是指休斯敦、洛杉矶这种城市。在欧洲传统上,一个街区的大小大概是50米×50米,到100米×100米。曼哈顿是60×120,长方形,窄边是60,一拐就到了。到了柏林是200米×200米,超级街区,恐怕就没有再大的了。
中国城市开发里最小的地块,能装大院能装小区,是500米×500米,还基本找不到,很少。一般大概是600米×600米起步,大了去了。所以中国的城市,本质上已经没法走路了。
Q:欧洲这种街区尺度怎么形成的?
张永和:就是人走。有一个建筑师比较夸张,卢森堡人,他说一个好的城市,街的两边都是商业,还得是步行街,街的宽度是怎么定呢?你站在马路中间,两边橱窗里的东西都看得清楚。我们在美国,有时眼巴巴看着一个店里的东西喜欢,没地儿停车,你也不能太仔细看,后面车一多喇叭就响了。
Q:中国的社区为什么会这么大?
张永和:第一,经济体制决定的。我为什么不能买100米的地开发?可不但我不能买,小开发商也不能买,得大开发商。这就决定了对这个城市尺度的认识。也不是不能理解,他觉得大开发商有实力,有信用。可能也对,中国的小开发商更不靠谱。
第二,大的开发商,你干半个城,我干半个城,稀里哗啦,新城就起来了。当然,封闭社区本来也受欢迎,但它是更受开发商欢迎,还是消费者欢迎,就不太清楚了,我觉得都有。
Q:中国尤其北京的城市居民,是否本来就不那么在意街道的生活方式?过去四合院也是向内的居住。
张永和:我出生的那条胡同,现在叫灯市口西街,原来叫乃兹府。过去是管皇帝奶妈的府,叫奶子府,1950年代觉得不雅,改了。那里离东华门也很近,夏天吃完晚饭,父母带着我和我哥到王府井遛弯。这一路上会碰到熟人,站在街上就说话。后来我和蔡国强在他的老家泉州,街上还有这种传统,人和人都认得。北京就没了,因为你不在街上走了。
这是鸡和蛋的问题——是因为没有那个环境,才没了需要?还是本来不需要,才没有了?我有点怀疑是第一种,因为没有给大家一个机会。多少人住在王府井的附近?太少了,全都进了大院进了小区。
Q:建筑行业有一个词叫“退红线”,规定建筑物要隔城市道路一段距离。而大院和小区又必须跟街道保持距离。
张永和: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想象,城市是一个花园,沿街都是绿化。有一个城市我非常推荐,山东烟台——你走在大马路上,完全看不到房子,特别绝,不是要退红线吗,结果房子在绿化带后面藏着。
Q:绿化带全是很高的树吗?
张永和:不是很高,但是足够宽。你也不能说它不好,但城市感就没有,很郊区化。过去二三十年,城市多少都是这样,有一个绿化带,再有围墙,房子还不挨围墙。绿化带是属于城市的,围墙是所谓的红线,然后你再退,所以房子就在很里面,没有商业街面。
原来中国北方的商业是不发达的,从供给制过来的人当了官,对逛街、购物、城市生活也没有感觉。对他来说什么是城市?他出行坐在汽车里,看着漂亮。我们家有一段时间住在气象局大院,过去树木非常好,都是钻天杨,道路的尺度也好,老头老太太能过去,自发的商业可好了,就和三里屯似的。每搞一次城市整顿就把这些商业给拆了,当然,那些商业都是违章的。但官员要是自己喜欢逛街,可能认识就不一样。
能不能全北京的人都塞在朝阳区?
Q:你在美国住了很久,美国人喜欢什么样的城市格局?
张永和:在城市里住的人群,时大时小,美国是战后一直缩。美国梦就是占块地盖个房子,有“反城市”的基因在。美国绝大多数人最不喜欢的城市就是纽约,又脏又乱,充满犯罪。所以就住在郊区,占一块地盖一个房子。战后汽车发展了,又有高速公路,90%的人住郊区。有些受欧洲影响比较大的人,有点像咱们的文艺青年,向往城市。数量很少,基本上就是10%。可是过去十年,开始有征兆,有人想住到城里。
美国人的生活意味着三个停车位:家一个,办公的地方一个,购物中心一个。有这三个停车位,生活就转起来了。在某个州,开发商注意到有些单身年轻人,不像那些住在郊区的,每周末去购物中心买趟东西,比一般人去的频率高点。他们就在购物中心上面盖公寓,卖得特别好。也不知道会不会进一步发展,最后购物中心变成一种新的城市雏形了。
欧洲相对稳定,人们普遍对城市感兴趣,一直对汽车、郊区没那么感兴趣。
Q:但社区打开了,楼下过汽车,家里有孩子的,可能就头疼了。
张永和:这就跟要住郊区的情况一样。居民享受城里,最好“下楼就吃夜宵,过马路就上班”。房子如果在郊区,开放的意义也不大。如果是比较中心的位置,周边的商业、文化设施很好,肯定会吸引一批人,这就使得城市居民重新发现城市生活的质量和魅力,慢慢有更多这样的社区,卖得特别好,有这么一个过程。
开放社区这个事,我挺感兴趣的首先是,一个城市建设规范的改变——两个房子的间距能不能改?建筑覆盖率能不能提高?现在一块地只有30%能盖房子,剩下的必须得是绿地和公共的空间。
Q:为什么要把房子盖得更密集?
张永和:今天北京平均的单向通勤时间是1小时10分,2004-2005年是59分。怎么看这个问题呢?缩小通勤,就得住在离上班近的地方。没有快车,公共交通、地铁是最有保障的,频率得提高。那就意味着,有一天一定会提出一个问题:全北京市的人,能不能都塞在朝阳区,全都是高楼林立,把别的地方变成花园?所以就要有一个密度,就需要多盖房子,也不见得是高楼。这是一个挑战,会出现,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
内容简介
本书提供企业物流、后勤、招标、投标必备解决方案及实用文书,可供现用现查。
第一编 企业物流、仓储作业方案、规程、办法、表单。
第二编 企业物流、仓储作业合同文本
第三编 企业总务后勤管理规则、办法、职责等文本
第四编 企业招投标操作文案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