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建筑抗震 | 外文名 | seismic building |
---|---|---|---|
目 的 | 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经济损失 | 设防类别 | 特殊设防类等 |
应 用 | 建筑设计等 | 学 科 | 建筑学 |
抗震设防标准的依据是设防烈度,它根据建筑物重要性和所在地区基本烈度两方面确定,一般可采用基本烈度或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各类抗震设防类别建筑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为: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②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为: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③丙类建筑。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④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分两级,即第一级鉴定和第二级鉴定。在第一级鉴定阶段,主要从宏观控制与构造鉴定角度进行;在第二级鉴定阶段,主要从抗震验算与构造影响角度进行,即进行综合抗震能力评价,确保被鉴定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或变形能力。在具体开展鉴定工作时,当被鉴定结构的承载能力较高时,可以适当放宽其构造措施;当被鉴定结构的构造措施较好时.可适当降低其承载力要求。这里的构造措施与变形能力是相对应的,例如在砌体结构中,当圈梁与构造柱等构造措施较好的情况下,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就较高,其变形耗能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现有建筑物,其抗震鉴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后续使用年限30年的建筑(简称A类建筑),应采用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中规定的A类建筑抗震鉴定方法。
(2)后续使用年限40年的建筑(简称B类建筑),应采用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中规定的B类建筑抗震鉴定方法。
(3)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建筑(简称C类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
对于A类建筑,需要进行逐级鉴定、综合评定;对于B类建筑,需要进行并行鉴定、综合评定。 2100433B
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及其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及其严重性,抗震设防的建筑工程分为以下4个抗震设防类别:
①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②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③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①、②、④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④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不同行业的相同建筑,当所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同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你问的这个问题专业性很强。减小建筑的质量对抗震是有利的,这一点比较好理解。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震害,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其原因是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破坏机理和...
防御震灾是人们为防止、减轻、避免和抗御地震灾害而采取的社会行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建立起来的以预防为主的长远战略手段。 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按其工作内容和时序特征,可分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
中国地质调查局:汶川地震原因已有初步结论 新华网北京报道,2008年5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
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为满足抗震设防目标,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了简化的两阶段设计方法来实现。
第一阶段设计:采用第一水准多遇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等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同时,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弹性层问位移角,使其不超过规定的限值。另外,采用相应的抗震结构措施,保证结构具有相应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采用第三水准罕遇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满足规定的要求,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必须指出的是,在实际抗震设计中,并非所有结构都需要进行第二阶段设计。对于大多数结构,一般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计目标。只有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以及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问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实现第三水准的设防目标。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城市和农村的抗震防灾减灾工作。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迄今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作为建筑抗震设防的政府主管部门建设部抗震办公室积极组织与
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自发布实施至今已有 2 0多年了 ,在这期间 ,我国大陆相继发生了 2 0多次 6级及以上破坏性地震 (笔者曾多次赴地震灾区进行房屋震害调查工作 )。按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建造的房屋以及进行了抗震加固的房屋在这些地震中的表现如何 ,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我国大陆近些年来发生的 6级及以上破坏性地震的震害情况 ,分析了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的构成 ,总结了丽江、包头、巴楚 3次地震的房屋震害规律 ,得出建筑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的结论
《地震灾害/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新创作的科普读物,详细、生动讲述了地震、地震的特点、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给人启迪。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兼具,是一本经典的教科书式的科普图书,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地震灾害/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内容概括如下: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中国不是世界上地震超多的国家,但地震灾害十分严重;
高质量建筑能化解地震灾害;
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十分重要。
陈颙,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长期从事地震灾害减轻研究,曾任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2100433B
《土木工程名词》第一版。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