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栏目
《建筑结构》主要设有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预应力结构、索膜结构、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抗震、工程检测、房屋加固与改造、建筑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设计施工经验以及工程事故分析处理、结构软件的应用、规范和规程的修编及背景介绍、技术讲座、中国国内外科技综述、重点工程报道、科技简讯、设计论坛、问题和讨论、工程实录等栏目 。
读者对象
《建筑结构》主要读者对象为设计院、高校及科研单位、施工管理、房地产等单位的广大结构工程师等 。
据2019年5月期刊官网显示,《建筑结构》编辑委员会拥有委员103人、责任编辑1人、资深委员20人、编辑7人、副主任委员8人 。
职务 |
名单 |
|||||||
责任编辑 |
时娇娇 |
|||||||
资深委员 |
马克俭 |
王亚勇 |
江欢成 |
吴学敏 |
沈世钊 |
陈肇元 |
周绪红 |
邵卓民 |
周福霖 |
聂建国 |
徐培福 |
容柏生 |
龚晓南 |
董石麟 |
谢礼立 |
蓝天 |
|
岳清瑞 |
陈湘生 |
蔡益燕 |
魏琏 |
|||||
编辑 |
吴定燕 |
张梅花 |
时娇娇 |
韩杰 |
高洪涛 |
左丹丹 |
李会珍 |
|
委员 |
丁大益 |
丁永君 |
干钢 |
王立军 |
韦宏 |
方小丹 |
邓小华 |
左江 |
石永久 |
龙卫国 |
叶列平 |
叶燎原 |
白生翔 |
白国良 |
冯远 |
冯大斌 |
|
吕西林 |
朱炳寅 |
刘建 |
刘立新 |
刘伟庆 |
刘金砺 |
刘维亚 |
刘琼祥 |
|
齐五辉 |
孙逊 |
孙建超 |
孙慧中 |
贡金鑫 |
李霆 |
李云贵 |
李少甫 |
|
李亚明 |
李宏男 |
李英民 |
李国胜 |
杨庆山 |
杨强跃 |
肖从真 |
吴刚 |
|
吴一红 |
吴耀华 |
何敏娟 |
汪洋 |
沈蒲生 |
张青 |
张谨 |
张小冬 |
|
张同亿 |
张良平 |
张其林 |
张爱林 |
张毅刚 |
陈以一 |
陈志华 |
陈明中 |
|
陈彬磊 |
苗启松 |
苑振芳 |
范峰 |
郁银泉 |
罗尧治 |
罗赤宇 |
金伟良 |
|
金如元 |
金新阳 |
周云 |
周建龙 |
郑文忠 |
赵西安 |
赵春山 |
赵基达 |
|
赵霄龙 |
郝际平 |
施祖元 |
施楚贤 |
姜忻良 |
娄宇 |
秦杰 |
顾强 |
|
顾祥林 |
钱稼茹 |
高小旺 |
高文生 |
高承勇 |
陶学康 |
黄小坤 |
黄世敏 |
|
黄兆纬 |
崔鸿超 |
葛家琪 |
韩林海 |
傅学怡 |
舒赣平 |
曾凡生 |
蔡健 |
|
樊健生 |
滕延京 |
潘文 |
薛素铎 |
霍达 |
霍文营 |
戴雅萍 |
||
副主任委员 |
汪大绥 |
丁洁民 |
王翠坤 |
柯长华 |
张雁 |
徐建 |
范重 |
王学东 |
2010年6月18日-20日,由《建筑结构》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技术交流会”在上海市召开。来自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科研院所、施工企业、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房地产公司等单位的5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
2011年11月19日-20日,由《建筑结构》承办的“大型建筑钢与组合结构国际论坛暨SEWC中国团组成立大会”在上海市召开。来自中国、印度、法国、意大 利、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近350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该次会议 。
2012年11月15日-17日,由《建筑结构》主办的“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在广州市召开,近430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该次会议 。
2013年5月29日-6月1日,由《建筑结构》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在苏州市召开。中国国内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设计院总工、重大项目负责人等在内的800多名来自中国各地设计、施工、房地产、科研、高校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该次会议 。
2006年至2012年主要会议工作如下:
1、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北京,2006年6月,450人)。
2、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北京,2007年7月,450人)。
3、《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今后工程抗震的建议》报告会(南京,2008年9月,500人)。
4、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上海,2009年4月,650人)。
5、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上海,2010年6月,550人)。
6、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深圳,2011年4月,近700人)。
7、国际结构工程协会中国分会成立大会暨大型建筑钢与组合结构国际论坛(上海,2011年11月,350人)。
8、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论坛(南京,2012年5月,450人);
9、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广州,2012年11月,450人) 。
1971年,《建筑设计通讯》创刊,不定期发行。
1972年,该刊刊期为月刊。
1975年,该刊刊期改为双月刊。
1981年,据中国知网显示,该刊刊名更名为《建筑结构》。
1993年,该刊刊期改为月刊 。
2005年10月,开始推出《建筑结构、技术通讯》,随正刊赠送读者,单月出刊,全年6期 。
2007年8月,成立建筑结构理事会 。
2008年9月和2009年4月,分别召开了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与该刊组织的大型学术会议同期召开) 。
2013年,该刊刊期改为半月刊 。
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
该刊以专刊或专栏的形式集中报道知名设计单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国内一些设计院已在该刊上做过专刊或专栏。
如: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012年第2期)、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2012年第5期专刊)、广州市设计院(2012年第6期)、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2012年第8期专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年第5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年第6期,2008年第1期,2009年12期)、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2007年第5期)、总装备部设计院(2007年第4期)、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2007年第9期专刊,2009年第8期专栏)、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2007年第10期)、中国电子设计院(2007年第11期专栏,2008年第8期专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008年第1期,2009年第12期)、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08年第9期)、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08年第11期专栏)、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第12期专栏,2009年第10期专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9年第1期武汉火车站专栏) 。
据2019年5月29日中国知网显示,《建筑结构》出版文献共15617篇 。
据2019年5月2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建筑结构》载文量为7430篇,基金论文量为2155篇 。
据2019年5月29日中国知网显示,《建筑结构》总被下载2284516次,总被引90540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676,(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344 。
据2019年5月2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建筑结构》被引量为475次,下载量为7430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建筑结构》影响因子为0.72,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1816名,在建筑科学类排名(147种)中排第37名 。
上海图书馆 |
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 |
|
万方数据收录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
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 |
ICONDA(The Internation Construction Database)核心期刊 |
||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 |
该刊曾是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中科双效期刊 。
以服务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繁荣建筑科学技术、推动中国建筑科学技术进步为宗旨 。
以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和信息资料性为特色 。
据2019年5月期刊官网显示,《建筑结构》编辑委员会领导名单如下:
职务 |
名单 |
||||||||||
---|---|---|---|---|---|---|---|---|---|---|---|
社长兼主编 |
王学东 |
||||||||||
主任委员 |
修龙 |
||||||||||
常务副主任委员 |
任庆英 |
||||||||||
事业部主任 |
熊文文 |
||||||||||
运营部主任 |
李娜 |
||||||||||
副主任 |
时娇娇 |
||||||||||
编辑部主任 |
吴定燕 |
||||||||||
副社长 |
魏星 |
||||||||||
执行主编 |
王彬 |
建筑结构在火灾条件下倒塌破坏的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的选取及相关技术条件——高层建筑在进行结构分析计算之前必须首先确定结构嵌固端的所在位置,正确选取其结构嵌固端及确定相应的措施,对于高层建筑结构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对结构嵌固端的选取作进一步探讨,并阐述了嵌固端的选取如何在PKPM ...
书 名: 建筑结构
作 者:徐锡权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ISBN: 978-7-301-17086-1
开本: 16开
定价: 62.00 元
本书根据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等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建筑结构》的教学经验进行编写。编写中突出能力训练,以能力训练为切入点,体现内容围绕训练项目组织,理论知识作为能力培养的补充的思想;突出用现行的结构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能力训练,与实际职业工作岗位接轨,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
每个模块的编写分课题进行编写,在编写中前后贯穿了单项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应用设计软件能力训练内容和职业体验的教学安排,每模块后有模块小结、习题,建议总学时为130~160学时,分两个学期进行。
本书所配套的课程被评为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相关课程资源可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站进行参考和下载。
模块0 课程介绍
模块1 结构设计标准
模块2 结构材料力学性能
模块3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能力训练
模块4 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计算能力训练
模块5 钢筋混凝土纵向受力构件计算能力训练
模块6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计算能力训练
模块7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计算能力训练
模块8 钢筋混凝土单层厂房计算能力训练
模块9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计算能力训练(含职业体验一)
模块10 砌体结构构件计算能力训练(含职业体验二)
模块11 钢结构构件计算能力训练(含职业体验三)
模块12 结构抗震能力训练
模块13 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训练(选学)
建筑结构是建筑物中支承荷载(作用)起骨架作用的体系。结构是由构件组成的。构件有拉(压)杆、梁、板、柱、拱、壳、薄膜、索、基础等。
建筑结构按所使用的材料和主要受力构件的承重形式来分类。
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以最经济的手段使结构在正常施工和使用条件下,在预定的设计基准期(一般为50年)内满足下列预定的功能。
(1)安全性。指建筑结构在正常施工和使用条件下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如荷载、温度改变、支座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内力和变形)。且在强震、爆炸、台风和偶然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结构仍然能保持必要的整体稳定性,结构不致倒塌。
(2)适用性。指结构在正常使用期间内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不产生影响使用的过大变形、振幅和裂缝宽度。
(3)耐久性。指建筑结构在正常维护条件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如在设计基准期内钢筋不会因保护层厚度不够或混凝土裂缝过宽而锈蚀、混凝土不得脱落、风化、腐蚀。
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统称为结构的可靠性。结构能够满足功能要求,称为结构可靠;反之为结构不可靠,其分界点,称为极限状态。
(4)结构或构件发生滑移或倾复而丧失平衡位置。结构或构件一旦超过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就不能完成安全性的功能,会产生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应把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控制得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