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建筑环境学 | 作 者 | 朱颖心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0年10月01日 |
ISBN | 9787112123339 |
“建筑环境学”是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基础课。《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建筑环境学(第3版)》在介绍了建筑外环境、室内热湿环境、空气质量环境、空气流动、声光环境的同时,还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出发,分析介绍了人的健康舒适要求与室内、外环境质量的关系,为创造适宜的建筑室内环境与室外微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教材共九章,包括绪论、建筑外环境、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空气环境营造的理论基础、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工业建筑的室内环境要求。每部分均相对独立,各章都提供了思考题、符号说明、主要术语中英对照和参考文献。
《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建筑环境学(第3版)》除可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材外,还可供土建类其他专业的师生参考。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建筑外环境
第一节 地球绕日运动的规律
第二节 太阳辐射
第三节 室外气候
第四节 城市微气候
第五节 我国气候分区特点
第三章 建筑热湿环境
第一节 太阳辐射对建筑物的热作用
第二节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
第三节 以其他形式进入室内的热量和湿量
第四节 冷负荷与热负荷
第五节 典型负荷计算方法原理介绍
第四章 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
第一节 人体对热湿环境反应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人体对稳态热环境反应的描述
第三节 人体对动态热环境的反应
第四节 其他热湿环境的物理度量
第五节 热环境与劳动效率
第六节 人体热调节的数学模型
第五章 室内空气品质
第一节 室内空气品质简介
第二节 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
第三节 室内空气品质对人的影响及其评价方法
第四节 室内空气品质标准
第五节 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方法
第六节 室内材料和家具的污染源散发特性
第六章 室内空气环境营造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室内空气环境营造方法概述
第二节 自然通风
第三节 稀释法与置换法
第四节 局域保障法
第五节 室内空气环境的评价指标
第六节 主要评价指标的测量方法
第七章 建筑声环境
第一节 建筑声环境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人体对声音环境的反应原理与噪声评价
第三节 声音传播与衰减的原理
第四节 材料与结构的声学性能
第五节 噪声的控制与治理方法
第八章 建筑光环境
第一节 光的性质与度量
第二节 视觉与光环境
第三节 天然采光
第四节 人工照明
第五节 天然采光的数学模型
第六节 光环境控制技术的应用
第九章 工业建筑的室内环境要求
第一节 室内环境对典型工艺过程的影响机理
第二节 典型工业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指标
附录 2100433B
《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建筑环境学(第3版)》在介绍了建筑外环境、室内热湿环境、空气质量环境、空气流动、声环境、光环境的同时,还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出发,分析了人的健康舒适要求与室内外环境质量的关系,为创造适宜的建筑室内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建筑环境学(第3版)》由八大部分组成:建筑外环境、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建筑热湿环境的反应、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空气环境营造的理论基础、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典型工艺过程对室内环境的要求。每部分均相对独立,各章都提供了思考题、符号表、主要术语中英对照和参考文献,书后有附录。各章公式中所用的符号只在本章中统一。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4 400V系统的中心点绝大多数是直接接地。只有很少从美国引进的整套机组采用了中心点不接地系统。 1,500kv是经过升压变压器的Y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
这个就要问主编了!!!
2007年济南市环境状况公报 -------------------------------------------------------------------------------- ...
1 华电科院北校区外环境测量 摘 要 为得到良好的室内建筑环境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首先必须了解建 筑外环境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本实验中通过测量温度, 风速,湿度,噪声四个 角度考虑学校外环境情况。 与此同时,我们在考虑实验数据的同时还有针对性的 对学校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实验数据和调查访问我们针对学校的外部环境 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外环境 温度 风速 湿度 噪声 一、实验前准备 1.1关于课题的部分概念 声污染是四大环境污染 ( 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噪声 ) 之一。 20 世纪 末 , 在发达国家空气污染、 水污染有了很大改善 , 而噪声污染改善不大。 噪声污 染将成为 21 世纪环境污染控制的主要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 , 噪声对 人的正常生活有影响 : 噪声> 45dB时影响人的睡眠 ; 噪声> 55dB时引起人烦恼 ;
浅谈变频空调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 17-18 亿平方 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 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建筑能耗迅速增长。所谓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 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能耗约占 60%~70%。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匾乏。人均耕地 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 1/3,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只占世 界储量的 11%,原油占 2.4%。国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迫 在眉睫。在建筑中积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能够大大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状况,促进中 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建筑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国家节能规划目 标、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符合全球发展趋势。 如上所
建筑环境学是一门反映人-建筑-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是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何种室内外环境,掌握室内外环境形成的特征和影响因素,通晓改变或控制特别是室内环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创造人工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建筑环境学主要研究建筑内外的空间环境,其主要内容有:
1、建筑外环境
2、室内空气环境
3、建筑热湿环境
4、建筑声环境
5、建筑光环境
6、建筑环境的综合控制与评价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建筑环境的影响。
建筑环境学从现有建筑的环境出发,掌握现有建筑环境的特点、基本理论与变化规律,以寻求现有建筑环境的不足,为通过工程设计达到改善建筑环境,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对现有建筑环境的研究方法根据参数不同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环境宏观参数进行研究,另一类是针对环境的场参数进行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测试仪器和测定技术的发展,实验方法研究建筑环境的范围不断的得到扩大,建筑环境研究方法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加深,必将趋于多样和复合化。
书 名: 建筑环境学
作 者:杨晚生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ISBN: 9787560956381
开本: 16开
定价: 34.80元
页数:344
第1章绪论1
11建筑与环境1
111建筑与环境的含义1
112建筑环境的发展过程1
113建筑环境控制的发展历程2
12建筑环境学5
121建筑环境学的定义5
122建筑环境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5
复习思考题6
参考文献7
第2章建筑外环境8
21太阳与地球的运动8
211地球的运动8
212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12
22太阳辐射与日照13
221太阳常数与太阳波谱13
222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15
223日照与建筑日照17
224建筑遮阳19
23室外气候23
231室外空气温度23
232空气湿度24
233风25
234降水28
235城市气候30
236我国的气候分区32
复习思考题34
参考文献35
第3章建筑热湿环境36
31热湿环境的基本概念36
311围护结构外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和空气综合温度37
312夜间辐射38
313材料及围护结构的热物性指标39
32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46
321周期性不稳定传热46
322通过非透光围护结构的显热得热51
323通过透光外围护结构的显热得热55
324通过围护结构的湿传递63
33以其他形式进入室内的热量和湿量66
331室内散热散湿量66
332空气渗透带来的得热70
34负荷与得热的关系73
341负荷的定义73
342得热与冷负荷的关系74
343负荷的数学表达75
344负荷与得热的差别78
35典型负荷计算方法原理介绍及负荷计算79
351稳态计算法80
352动态计算法81
353模拟分析软件88
复习思考题91
参考文献91
第4章热舒适环境93
41人体对室内热舒适环境反应的生理学与心理学基础93
411人体生理学基础93
412体温调节特性96
413人体的散热特性99
414寒冷与暑热的极限105
42室内热舒适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106
421热环境评价的特点106
422温度感与舒适感106
43舒适环境的评价方法109
431热环境109
432一般条件下的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111
433炎热环境的评价116
434室外环境的评价117
44热环境参数及其测量设备118
441空气温度118
442湿度119
443风速120
444热辐射120
445热舒适测量设备122
45服装的热湿特性及对人的热舒适影响122
451服装的热特性123
452服装的透湿特性128
453特殊环境下服装的作用130
复习思考题131
参考文献131
第5章室内空气环境132
51室内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对策132
511室内空气污染的研究特点与现状132
512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139
513室内主要污染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49
514室内污染的控制方法174
52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185
521评价方法185
522室内空气品质评价的指标及标准190
523室内空气污染对人的健康危险度评估193
524室内装修中环境空气质量的预评价197
53健康住宅与绿色建筑199
531健康住宅的含义200
532小康住宅的新要求200
533健康住宅的要求200
534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201
54室内空气环境有害物质的监测方法207
541采样方法207
542室内检测质量的控制216
55室内空气环境的数值预测220
551室内空气环境数值预测的研究现状220
552室内空气环境的数值模拟方法222
56室内气流与换气效率233
561瞬时均匀扩散流233
562室内气流分布性能的评价方法235
57建筑物的气密性与烟囱效应240
571建筑物的气密性240
572室外气流及室内外温度差形成的压力240
573高层建筑与烟囱效应241
复习思考题242
参考文献243
第6章建筑光环境244
61光与颜色的基本概念244
611基本光度量单位及相互关系244
612光的反射、透射246
62视觉与光环境249
621眼睛与视觉特征249
622颜色对视觉环境的影响252
623视觉的功效与舒适光环境要素254
63天然光照明257
631光气候与采光标准257
632采光口对室内光环境的影响260
633天然光照明设计263
64人工照明265
641光源与灯具265
642照明方式272
643照明标准和制定原则273
644照明质量与视觉效果273
645人工照明的设计275
646光环境的测量方法279
复习思考题282
参考文献282
第7章建筑声环境283
71声环境的基本概念283
711声学量283
712声音的扩散与吸收287
713吸声与吸声材料289
714隔声与隔声材料291
715声环境的评价方法293
716噪声的标准296
72噪声的产生、传播与控制298
721噪声的测量298
722噪声的传播方式和控制方法299
723消声器原理与应用301
73隔振原理303
731振动的基本原理303
732隔振原理与隔振减噪303
74隔声原理305
741隔声原理305
742围护结构隔声305
75建筑声环境的设计307
751音质的主要评价标准307
752建筑声环境的设计308
复习思考题310
参考文献311
第8章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绿色建筑评价312
81绿色建筑体系及绿色建筑设计312
811绿色建筑体系的概念312
812绿色建筑体系的组成与结构312
813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与原则313
82国内外建筑环境综合评价316
821国外建筑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综述316
822几个著名的国外建筑环境综合评价体系318
823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320
824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实施322
复习思考题323
参考文献323
附录324
附录1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324
附录2建筑气候区划分图325
附录3建筑材料的热工指标326
附录4329
附录41一些成套服装的热阻329
附录42常见单件服装的热阻329
附录5330
附录51照明工程常用材料的ρ和τ值330
附录52民用建筑照度标准值330
附录53窗子总透光系数Kτ 331
附录54侧窗采光的室内反射光增量系数K′ρ331
附录55侧窗采光的室外遮挡物挡光折减系数Kω332
附录6332
附录61民用建筑室内允许噪声级dB(A) 332
附录62各类建筑的内允许噪声值dB(A) 332
附录63各种材料和构造的吸声系数 333
附录64常用建筑材料的吸声系数或吸声单位333
附录65墙体的隔声量335
附录66普通门、窗的隔声335
附录7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节选)335 2100433B
0 绪论
0.1 建筑与环境
0.2 人类对建筑环境的认识
0.3 建筑环境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0.4 建筑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思考题】
第1章 建筑外环境
1.1 太阳辐射基础知识
1.2 室外气候变化规律
1.3 城市热环境
1.4 建筑外环境的控制要素
1.5 地表覆盖物对建筑外热环境的影响
【思考题】
第2章 建筑热湿环境
2.1 建筑热湿环境形成的原因
2.2 建筑热湿环境的控制要求
2.3 热湿环境控制方法
2.4 建筑内部热湿环境评价与实验
【思考题】
第3章 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
3.1 人体的热反应机理
3.2 人体热平衡
3.3 影响人体与外界显热交换的环境因素
3.4 服装对人体的作用
3.5 人体对稳态热湿环境的反应
3.6 人体在动态热湿环境下的控制要素
3.7 其他热湿环境控制要素
【思考题】
第4章 建筑室内空气环境
4.1 室内空气环境及品质概述
4.2 室内空气环境的影响因素
4.3 污染物的危害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4.4 人与室内空气品质
4.5 室内空气环境测试及评价
【思考题】
第5章 建筑室内空气环境控制策略及措施
5.1 自然通风的作用原理及应用
5.2 机械通风
5.3 室内气流组织的参数描述与控制
5.4 气流组织预测与测试实验
【思考题】
第6章 建筑声环境
6.1 建筑声学的基本概念
6.2 声音的传播规律
6.3 人体对声音环境的反应原理
6.4 噪声的评价和标准
6.5 环境噪声控制途径
6.6 噪声控制基本原理和方法
【思考题】
第7章 建筑光环境
7.1 室内光环境基本知识
7.2 建筑光环境控制要求
7.3 天然光环境设计
7.4 人工光环境设计
【思考题】
第8章 建筑环境与工作效率
8.1 工作效率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8.2 室内空气品质与工作效率
8.3 建筑热环境与工作效率
8.4 建筑声环境与工作效率
8.5 建筑光环境与工作效率
8.6 建立适应人的工作环境
8.7 工作环境与工作效率实验
【思考题】
第9章 绿色建筑的环境控制
9.1 绿色建筑的环境控制要求
9.2 绿色建筑的热环境控制
9.3 绿色建筑的室内空气品质
9.4 绿色建筑的光环境控制
9.5 绿色建筑的声环境控制
【思考题】
参考文献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