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 |
---|---|---|---|
页 数 | 126 页 | 开 本 | 32 开 |
作 者 | 陈浩 | 出版日期 | 2014年5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ISBN | 7112163064 |
第一章绿色施工管理
第一节绿色施工组织管理
第二节绿色施工规划管理
第三节绿色施工目标管理
第四节绿色施工实施管理
第五节绿色施工评价管理
第二章绿色施工主要措施
第一节环境保护
第二节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节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第四节节能与能源利用
第五节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
第三章绿色施工管理制度
第四章绿色施工管理表格
第一节绿色施工管理
第二节环境保护
第三节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四节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第五节节能与能源利用
第五章绿色施工技术与数据分析
第一节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
第二节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
第三节雨水回收利用技术与现场生产废水利用技术
第四节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技术
第五节施工用电计量与统计分析技术
第六节太阳能热水施工技术
第七节施工用水计量与统计分析技术
第八节主要材料限额领料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2100433B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内容编写详略得当,可读性强;适合广大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阅读使用。
你好,1.0.1为推进绿色施工,规范建 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方法,制动本标 准。 1.0.2本标准适应于建筑工程绿 &...
基本规定 绿色施工评价应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对象进行评价。 绿色施工项目应符合以下规定: 1、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实施目标管理。 2、根据绿色施工要求进行图纸会审和深化设计。 3...
伴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对建筑工程施工行业而言,也在不断进行改革突破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巩固核心竞争优势,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变化。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提出,对于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益,实现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由于推行时间不长,经验不成熟,导致在推行和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本文对绿色施工管理内涵和重要意义进行了概述,结合当前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对策,希望为进一步推动建筑工程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近年来,我国根据实际国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位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个大背景下,在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在当前是备受重视的两个话题,因为他们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稳定,所以,笔者就近几年的所见所闻在本文中对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做了一些分析.
关于同意北京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地方标准备案的函。
一、绿色施工要点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
1、组织管理
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
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
2、规划管理
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绿色施工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
(2)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3)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
(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3、实施管理
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
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
定期对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
4、评价管理
结合工程特点,对绿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自评估。
5、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制订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等职业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长期职业健康。
施工现场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现时提供及时救助。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施工环境,
二、环境保护技术要点
(一)扬尘控制
1、运送回填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
2、基础、结构、屋面和外檐装修施工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
3、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二)噪音控制
1、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的规定。
2、在施工场界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方法执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4-90)。
3、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
(三)光污染控制
1、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
2、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四)水污染控制
1、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
2、污水排放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水水质检测,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
3、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五)建筑垃圾控制
1、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
2、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
3、施工现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
三、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要点
1、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达到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
2、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3、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4、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5、准确计算材料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
6、门窗、屋面、外墙等围护结构选用耐候性及耐久性良好的材料,施工确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温隔热性。
7、门窗采用密封性、保温隔热性能、隔音性能良好的型材和玻璃等材料。
8、屋面材料、外墙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
9、各类预留预埋应与结构施工同步。木制品及木装饰用料、玻璃等各类板材等宜在工厂采购或定制。
10、应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
11、优先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工程施工。
四、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要点
1、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
2、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不宜使用市政自来水。现场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
3、施工现场供水管网应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4、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安装计量装置,采取针对性的节水措施。
5、施工现场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
6、施工现场分别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管理。
五、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要点
1、制订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2、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3、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4、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5、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6、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
7、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六、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技术要点
1、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2、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用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
七、发展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
1、施工方案应建立推广、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管理办法。发展适合绿色施工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对落后的施工方案进行限制或淘汰,鼓励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
2、大力发展现场监测技术、低噪音的施工技术、现场环境参数检测技术、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产品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技术。
3、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与提高绿色施工的各项指标。
书名:绿色施工管理规程
发布日期:2008年3月28日
实施日期:2008年5月1日
联合发布部门:北京市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技术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