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粒子是相对于正常粒子而言的,它们的质量、寿命、自旋都与正常粒子相同,但是所有的内部相加性量子数(比如电荷、重子数、奇异数等)都与正常粒子大小相同、符号相反。有一些粒子的所有内部相加性量子数都为0,这样的粒子叫做纯中性粒子,反粒子就是它本身,比如光子、π介子等。并不是粒子物理学中的每种粒子都有这种意义上的反粒子,中微子就没有反粒子,反中微子的定义与此不同。
反粒子的概念首先是192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在他的空穴理论中提出的。1932年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证实了狄拉克的预言。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欧文·张伯伦(Owen Chamberlain)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现了反质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狄拉克的空穴理论对玻色子不适用,因而不能解释所有的粒子和反粒子。根据量子场论,粒子被看作是场的激发态,而反粒子就是这种激发态对应的复共轭激发态。
底夸克是带有电荷−1⁄3e的 第三代夸克,又称为美夸克。虽然量子色动力学描述每一种夸克的方法都很类似,由于底夸克带有很大的裸质量(约为4.2GeV/c2,稍微多过质子质量的四倍),而且CKM矩阵的元素Vub与Vcb的数值很小,因此底夸克拥有独特的标签。当做实验时,使用一种称为底贴签的技术,可以很容易地辨识出它的踪迹。由于CP破坏涉及到三代的夸克,因此研究CP破坏比较合适使用的粒子是含有底夸克的介子。BaBar实验、Belle实验与LHCb实验都正在进行这类实验。
几乎所有顶夸克的衰变都会产生底夸克,希格斯玻色子的衰变也常会产生底夸克。1973年,为了解释CP破坏,物理学者小林诚与益川敏英预言底夸克的存在。海姆·哈拉里在1975年将这粒子命名为底夸克。费米实验室的利昂·莱德曼研究团队于1977年做通过粒子碰撞实验制成底夸克偶素,从而发现底夸克。由于“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小林诚与益川敏英荣获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一些学者称底夸克为“美夸克”,但至今为止,“底夸克”仍旧是最常用的名称。
Υ介子(ϒ)是一种由底夸克和它的反粒子构成的无味的介子。它由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的E288协作于1977年发现,领导者为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利昂·莱德曼。这也是第一种被发现的含有底夸克的离子,因为它最轻,生成时不需要其他大质量的离子。它的平均寿命为1.21×10-20s,质量约为9.46GeV/c2。
灯罩介子的价格是15元,灯罩不仅仅是罩在灯上为了使光在一起的作用,还可以防止触电,对保护眼睛也有作用,所以大多数灯上都会有灯罩。 以上价格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灯罩介子 木有灯饰这个品牌的产品不错。价格大概是30元左右,灯罩不仅仅是罩在灯上为了使光在一起的作用,还可以防止触电,对保护眼睛也有作用,所以大多数灯上都会有灯罩。
您可以登陆www.CHINABOPET.CN上面每天都有原料价格的行情。
Oops-Leon,1976年时错误报道的一种质量更轻的相似粒子。
夸克偶素,由夸克和相应的反夸克形成的偶素。
φ粒子是奇夸克的类似态。
J/ψ粒子是粲夸克的类似态。
粒子冲击钻井破岩是以高速球形硬质钢粒子冲击破岩为主,以高速水力破岩和机械牙齿破岩为辅的一种新的钻井破岩方法。在粒子冲击钻井技术的地面固相控制系统中,井底冲击破岩后钻井液中完好的钢球粒子与表面破损体积不足完好粒子一半的坏粒子的分离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粒子分级装置就是为了实现好坏粒子的分离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新型的装置。此装置提出了综合利用离心力和气流拖拽力的方法来解决这种好坏粒子的分离问题,并进行了实例论证。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粒子分级装置的关键部分的结构设计,解决了粒子钻井粒子固控系统中好坏粒子分离的技术难题。由实验可知该装置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好坏粒子分离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粒子物理学中,ρ介子是一种寿命短的强子,它的同位旋三重态是由ρ 、ρ0及ρ−所表示。除了π介子及K介子,ρ介子是最轻的强相互作用粒子,三种态的质量都大概在770MeV左右。ρ 及ρ0间应该有一个小的质量差,是由粒子自身的电磁能所造成的,同时轻夸克质量所造成的同位旋破缺也会带来一点的质量差;然而,现时的实验指出这样的质量差差额上限为0.7 MeV。
ρ介子的寿命很短,其衰变宽度约为145 MeV,还有很奇怪的一点是,ρ介子的共振宽度并不能用布赖特-维格纳分布(Breit-Wigner distribution)来描述。ρ介子主衰变模式的产物为一对π介子,其分支比达99.9%。
在重子的德·鲁胡拉-乔吉-格拉肖描述(De Rujula-Georgi-Glashow description)中,ρ介子可被视为夸克与反夸克的束缚态,同时也是π介子的受激版本。跟π介子不一样的是,ρ介子的自旋j=1(矢量介子),而且质量要大很多。π介子和ρ介子的质量差,是来自夸克与反夸克间一股大的超精细相互作用。但德·鲁胡拉-乔吉-格拉肖描述则用意外来解释这质量差,而不是手性对称破缺,因此这点也成为了反对该描述的主要根据。
ρ介子可被视为自发破缺规范对称的规范玻色子,具有突现的局部特点(从QCD而来)。注意破缺的规范对称(也叫隐藏局部对称),与作用于味的总体手性对称是有区别的。哈沃德·乔吉在他的一篇论文《手性对称的矢量极限》中,就有描述这一点,论文中他还把大部分有关隐藏局部对称的文献,归入非线性σ模型。
μ子与同属于轻子的电子和τ子具有相似的性质,人们至今未发现轻子具有任何内部结构。历史上曾经将μ子称为μ介子,但现代粒子物理学认为μ子并不属于介子。
每一种基本粒子都有与之对应的反粒子,μ子的反粒子是反μ子(反渺子,antimuon)。反μ子(μ )与μ子(μ-)相比只是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自旋等性质完全相同,因此又叫做正μ子。
与其他带电的轻子一样,μ子有一个与之伴随的中微子——μ中微子(νμ)。μ中微子与电中微子νe参与的反应不同,是两种不同的粒子。
μ子的质量为105.7MeV/c2,大约是电子质量的200倍。由于μ子的性质与电子相似,因而可以把μ子想象成一个“加重版”的电子。由于质量更大,μ子在电磁场中的加速和偏转比电子要慢,发出的轫致辐射也较电子少,这使得μ子比相同能量的电子能够穿透更厚的物质。例如,宇宙射线中的μ子能够穿透厚达数百千米的大气层到达地表,甚至能到达数百米深的矿井之中。
μ子的质量和能量远大于常见放射性衰变的衰变能,因此μ子不能通过放射性衰变产生。μ子可以在加速器上进行的高能物理实验中通过强子参与的核反应产生,此外,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作用也会产生大量μ子,这也是已知唯一的天然的μ子来源。
μ子是一种不稳定的亚原子粒子,平均寿命为2.2微秒。与其他不稳定的亚原子粒子相比,μ子的寿命相对较长(仅短于中子的881.5秒)。
重子(Baryon)是一个现代粒子物理学名词,在标准模型理论中,“重子”这一名词是指由三个夸克(或者三个反夸克组成的“反重子”)组成的复合粒子。在这理论中它是强子的一类。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重子属于复合粒子,所以“不是”基本粒子。最常见的重子有组成日常物质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合称为核子。其它重子中,有比这两种粒子更重的粒子,所谓的超子。重子这个称呼是指其质量相对重于轻子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介子起的。
重子是强相互作用的费米子,也就是说它们遵守费米-狄拉克统计和泡利不相容原理,它们通过组成它们的夸克参加强相互作用。同时它们也参加弱相互作用和引力。带电荷的重子也参加电磁力作用。
重子与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一起被合称为强子。强子是所有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的总称。
质子是唯一独立稳定的重子。中子假如不与其它中子或者质子一起组成原子核的话就不会稳定,并产生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