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化是指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的建筑设计以及模数化、工厂化的部品生产,实现建筑构部件的通用化和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机械化。发展建筑产业化是建筑生产方式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的根本转变,是产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和发展方向。
建筑产业化的核心是建筑生产工业化,建筑生产工业化的本质是:生产标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建设管理规范化,建设过程集成化,技术生产科研一体化。建筑生产工业化在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工业发达国家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其建筑工业化的程度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一栋住宅有一半用预制构件组装完成,预制构件率最高达到80%以上。我国的建筑产业化研究起步比较晚,但由于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市场不成熟,企业不成熟、没有形成规模,产业集中度不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成效不太大。
1、设计简化:当所有的设计标准、手册、图集建立起来以后,建筑物的设计不再是像现在一样要对宏观到微观的所有细节进行逐一计算、画图,而是可以像机械设计一样尽量选择标准件满足功能要求。
2、施工速度快:由于构配件采用工厂预制的方式,建筑过程可以同时在现场和工厂展开,绝大部分工作已经在工厂完成,现场安装的时间很短。尤其是对天气依赖较大的混凝土施工过程,工厂化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采用快速养护的方法(一般十几个小时),较现浇方式养护(一般14天以上)时间大大压缩。国外成熟的经验表明,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与现场现浇方式相比,节约工期30%以上。
3、施工质量提高:工厂化预制生产的构配件,设备精良、工艺完善、工人熟练、质控容易,施工质量大大提高。例如:一般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尺寸偏差会达到8-10mm,而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偏差在5mm以内。再比如:外墙装饰瓷砖如果采用现场粘贴的方式,粘接强度很难保证,尤其是有外保温层的时候,耐久性很成问题;而如果采用预制挂板方式,瓷砖通过预制混凝土粘结,强度可比现场粘贴方式高9倍,耐久性也大大提高。
4、施工环境改善:由于大部分工作在工厂完成,并且工厂根据现场需要陆续提供构配件,因此现场施工环境大大改善,噪音、垃圾、粉尘等污染大大降低,既保护了工程施工人员,也保护了工地周围的人员。在施工速度有保障的情况下,夜间抢工的情况完全可以杜绝,减少夜间施工扰民。预制工厂的环保水平自不多言,一定比现场状况要容易控制。
5、劳动条件改善:在工厂上班的建筑工人劳动条件会比现场好很多。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条件可以提高。在计划周密,管理有序的情况下,没有了抢工的必要,现场建筑工人也可以严格按照8小时工作,保护了建筑工人的合法权益。
6、资源能源节约:据万科工业化实验楼建设过程的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工业化方式每平米建筑面积的水耗降低64.75%,能耗降低37.15%,人工减少47.35%,垃圾减少58.89%,污水减少64.75%。其他统计数据显示,工业化建造方式比传统方式减少能耗60%以上,垃圾80%以上,对资源节约的贡献非常显著。
7、成本节约:上述优点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在节约成本上。通过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预制构件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再加上建造过程时间、人工、能源的节约,后续质量成本的降低,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可以比传统的施工方式节约成本,从而为开发商、客户和建造公司带来经济利益。
8、建筑效果丰富:混凝土作为最具可塑性的一种材料,其潜力远远没有被认识。从国外的资料可以看到,利用混凝土色彩、质感、形状的可塑性,几乎可以模仿任何其他建筑材料的装饰效果,而其耐久性、防火性优于大部分装饰材料。
9、抗震性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由于可以将构件之间的缝隙作为抵消地震能量和容许变位的空间,其实可以比现浇建筑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这与一般人的认识恰恰相反。同时采取装配式结构更便于设置减震、隔震装置,使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高。
10、可持续性提高:由于质量提高,房屋使用过程的维护成本(防水、保温、表面老化等)降低;构配件可以一次制造,重复利用;将来拆除的时候工程量也减少。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可持续性提高。
推行建筑产业化优点很多,一是节省资源。与传统建造方式比较,建筑产业化可节水60%、节省木材80%、节省其它材料20%、减少垃圾80%、减少能耗70%。二是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建筑品质。建筑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可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大量运用,大大提升建筑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同时可带动设计、建材、装饰等50多个关联产业产品的技术创新。三是集约增效,利于企业“走出去”。建筑产业化促进建设标准规范化、流程系统化、技术集成化、部品工业化以及建造集约化,能减少用工50%、缩短工期30%~70%,可显著降低用工需求的特点,也为建筑业“走出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四是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走上集约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驻足观望到蹒跚学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建筑产业化领域迈出关键的第一步。沈阳卫德住宅工业化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2013年度建筑工业化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行业关注度增速较大,同比增长67%。
相关概念关系
随着我国商品市场的繁荣,国家促进住宅产业化的文件与基础的建设,“住宅产业化”的名字渐入耳帘,并快速发展。最早“住宅产业化”的提法源于日本,被定义为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以实现工业化的建造体系为基础,以建造体系和部品体系的标准化等,以住宅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为一个完整产业链的产业系统,以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升住宅的质量与品质,最终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住宅只是建筑产品的一种类型,由于相对于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等建筑产品,住宅的差异性较大、住宅的建设需求巨大,因此更易标准化,更易规模化。而建筑产业化依然强调建筑产品的全产业链,是建筑工业化的更高层次的产业链整合与优化。
俞正声主持全国政协“建筑产业化”座谈会
全国政协于2013年11月7日下午在京召开第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建筑产业化”进行协商座谈。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俞正声说,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协商座谈会,大家对推进建筑产业化在节能节水、降低污染、提高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要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制订和完善推进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抓好落实。
这是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历程中第一次真正落实到政策层面的推动举措。同期数据表明“建筑工业化”成为了新生热词,至此我国建筑工业化正式进入2.0时代。
建筑产业化是指利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等手段来建造建筑,利用信息化等方式来管理建筑的一种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在发达国家,建筑产业化的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而我国才刚刚起步,产业化率很低。主要原因是缺少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不能适应当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要求;现行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也不能适应产业化工作的需要。委员们建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标准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真正推动建筑产业化。2100433B
建筑产业化是指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的建筑设计以及模数化、工厂化的部品生产,实现建筑构部件的通用化和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机械化。发展建筑产业化是建筑生产方式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的根本转变,是...
建筑产业化是指整个建筑产业链的产业化,把建筑工业化向前端的产品开发、下游的建筑材料、建筑能源甚至建筑产品的销售延伸,是整个建筑行业在产业链条内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如果说建筑工业化更强调技术的主导作用,建...
建筑产业化从整体上来讲是会降低工程造价成本的,但是有个前提就是要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在产业化技术还没有得到全面推广实施的情况下还是存在个别成本高的因素的。沈阳卫德住工科技认为由于建筑工业化厂房、设备等固...
沈阳市立足于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强大的科技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建筑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提出对沈阳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0年以后,上海城建(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城建)通过推行预制构件,实现了建筑产业节能环保的目的。从国家产业基地的落地到自己内部的产业整合,上海城建走过了很长的路。2010年上海城建引入了PC技术,无论从房地产开发,还是从设计、构建上,都满足了节能环保的施工要求。为了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在体系建设上也不断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在工程建设中应用框架结构体系。
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筑产业化在近期突然得到加速。先是住建部发布《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等9项建筑产业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随后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建筑产业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9项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牵头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同时也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的秘书处承担单位。标准院院长孙英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目前从全行业看,很多设计、施工、构件加工企业都有技术盲点,不少单位还不知道怎么做,有些工程的设计、施工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建筑产业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希望第一批建筑产业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发布实施,能够发挥标准化引领作用,尽快破除建筑产业化发展瓶颈问题。
国标图集发布成行业新起点
当前,我国正面临“十二五”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健康快速发展,是国家工程建设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一大亮点。
2014年8月起,受住建部委托,标准院负责牵头组织建筑产业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孙英透露,第一批国标图集立足于主体工业化与内装工业化相结合的全面建筑产业化理念,主要针对目前最为量大面广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编制。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直接领导下,标准院组织50多家住宅产业化领军企业,历时8个月顺利完成编制工作,并由住建部正式发布实施。该套国标图集内容涵盖了设计示例、常用构造、连接节点以及常用的构件等,形成了全国通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以及首套全国通用住宅预制构件,各项标准设计全面、协调、配套,可以全方位指导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住宅的设计、构件加工及施工安装,填补了行业空白,解决了行业急需,将为我国建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当前,建筑产业化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喜人,但推进建筑产业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面临诸多难点问题,标准化就是重大瓶颈之一。孙英表示:“模式化与标准化是实现建筑产业化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设计、施工、构件生产、运维管理等各环节加强标准化研究与标准的制订,以标准化统领产业化实施的全过程,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协调机制。”
事实上,国外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日本就已经开始对产业化建筑体系进行研究,如今日本已经进入成熟期,工业化的通用建筑体系和技术标准也已经完善,并形成了集设计、施工、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产业链。而我国工业化的通用建筑体系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标准化工作滞后。我国在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来进行工业化的通用建筑体系和技术标准的创建工作,同时也要组织实施一些标准化设计工业化建造的示范工程来积累实践经验。
共识破解误区
孙英在采访中指出,国内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还存在很多认识问题。“解决认识问题对改善我国建筑产业化所面临的困局或许更为重要。因为无论是政府机关、设计单位还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建筑产业化的概念仍然没有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这将对行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误导。”
首先的一个误区就是把住宅工业化等同于主体或结构的预制化。国际上把住宅工业化分为两部分,主体结构的工业化和内装的工业化。相对来说,主体结构工业化更容易实现,这也成为国内主体预制件产业发展火热的原因。而具体到内装工业化,在国内的发展水平则较低,适用范围也较小。事实上内装工业化包括装配式卫生间、厨房、地板以及各种设备设施、集成管线等,它们的生产和组装不仅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而且也需要更多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正因其涉及内容的复杂性和对其认识的模糊性阻碍了内装工业化在国内的快速发展。
其次是把主体工业化等同于混凝土的工业化。“实际上住宅工业化所坚持的核心是结构主体与内装部品、设备管线完全分离的体系。”孙英表示,“对分离的认识并不是为了限制主体的材料、内装的种类、建造的方式等,而是通过分离体系使原本混在一起的系统逐步形成独立的系统,给各部分留有更为多元化的选择余地。单纯意义上限定混凝土工业化是狭隘的。”
再其次是把工业化等同于工厂生产。住宅工业化应该是多元与多类型的范围理念,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技术和生产方式做住宅产业,最终目的是有利于建造,不应该过于教条。
最后,孙英认为,国内目前所做的预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制化。比如梁板柱,国内常见的现象是基本采用现浇方式,仅仅实现外挂墙板、阳台等部品的工厂预制,而这与真正的预制化还有很大的距离。
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主体工业化的探索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内装工业化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许多住户经常对房屋进行二次装修,对墙体、地面“开膛破肚”,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到房屋结构和质量,标准院近年来倡导的“百年住宅理念”尚未为大众所熟知。所以,必须要坚持主体工业化与内装工业化相结合的全面住宅产业化理念,尤其要注重内装工业化对百姓住宅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致力于建造可持续使用的住宅,实现建筑质量的稳定性、内部空间转换的机动性、维护更新的便利性。
对于标准院而言,近几年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参与了建筑产业化相关政策的制订,先后主编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等建筑产业化领域最重要、最基础的标准规范。在工程实践中,设计完成了雅士合金公寓、北京众美公租房、上海绿地威廉公馆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住宅产业化标杆项目,并与绿地集团合作率先开展装配式内装总承包试点工程,成为内装工业化的先行者。孙英表示,希望通过标准院自身的技术研发、标准编制和工程实践,能够凝聚行业共识,推动行业发展。
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筑产业化在近期突然得到加速。先是住建部发布《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等9项建筑产业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随后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建筑产业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9项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牵头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同时也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的秘书处承担单位。标准院院长孙英日前表示,目前从全行业看,很多设计、施工、构件加工企业都有技术盲点,不少单位还不知道怎么做,有些工程的设计、施工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建筑产业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希望第一批建筑产业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发布实施,能够发挥标准化引领作用,尽快破除建筑产业化发展瓶颈问题。
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筑产业化在近期突然得到加速。先是住建部发布《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等9项建筑产业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随后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建筑产业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9项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牵头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同时也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的秘书处承担单位。标准院院长孙英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目前从全行业看,很多设计、施工、构件加工企业都有技术盲点,不少单位还不知道怎么做,有些工程的设计、施工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建筑产业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希望第一批建筑产业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发布实施,能够发挥标准化引领作用,尽快破除建筑产业化发展瓶颈问题。
当前,我国正面临“十二五”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健康快速发展,是国家工程建设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一大亮点。
2014年8月起,受住建部委托,标准院负责牵头组织建筑产业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孙英透露,第一批国标图集立足于主体工业化与内装工业化相结合的全面建筑产业化理念,主要针对目前最为量大面广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编制。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直接领导下,标准院组织50多家住宅产业化领军企业,历时8个月顺利完成编制工作,并由住建部正式发布实施。该套国标图集内容涵盖了设计示例、常用构造、连接节点以及常用的构件等,形成了全国通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以及首套全国通用住宅预制构件,各项标准设计全面、协调、配套,可以全方位指导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住宅的设计、构件加工及施工安装,填补了行业空白,解决了行业急需,将为我国建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当前,建筑产业化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喜人,但推进建筑产业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面临诸多难点问题,标准化就是重大瓶颈之一。孙英表示:“模式化与标准化是实现建筑产业化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设计、施工、构件生产、运维管理等各环节加强标准化研究与标准的制订,以标准化统领产业化实施的全过程,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协调机制。”
事实上,国外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日本就已经开始对产业化建筑体系进行研究,如今日本已经进入成熟期,工业化的通用建筑体系和技术标准也已经完善,并形成了集设计、施工、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产业链。而我国工业化的通用建筑体系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标准化工作滞后。我国在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来进行工业化的通用建筑体系和技术标准的创建工作,同时也要组织实施一些标准化设计工业化建造的示范工程来积累实践经验。
孙英在采访中指出,国内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还存在很多认识问题。“解决认识问题对改善我国建筑产业化所面临的困局或许更为重要。因为无论是政府机关、设计单位还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建筑产业化的概念仍然没有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这将对行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误导。”
首先的一个误区就是把住宅工业化等同于主体或结构的预制化。国际上把住宅工业化分为两部分,主体结构的工业化和内装的工业化。相对来说,主体结构工业化更容易实现,这也成为国内主体预制件产业发展火热的原因。而具体到内装工业化,在国内的发展水平则较低,适用范围也较小。事实上内装工业化包括装配式卫生间、厨房、地板以及各种设备设施、集成管线等,它们的生产和组装不仅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而且也需要更多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正因其涉及内容的复杂性和对其认识的模糊性阻碍了内装工业化在国内的快速发展。
其次是把主体工业化等同于混凝土的工业化。“实际上住宅工业化所坚持的核心是结构主体与内装部品、设备管线完全分离的体系。”孙英表示,“对分离的认识并不是为了限制主体的材料、内装的种类、建造的方式等,而是通过分离体系使原本混在一起的系统逐步形成独立的系统,给各部分留有更为多元化的选择余地。单纯意义上限定混凝土工业化是狭隘的。”
再其次是把工业化等同于工厂生产。住宅工业化应该是多元与多类型的范围理念,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技术和生产方式做住宅产业,最终目的是有利于建造,不应该过于教条。
最后,孙英认为,国内目前所做的预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制化。比如梁板柱,国内常见的现象是基本采用现浇方式,仅仅实现外挂墙板、阳台等部品的工厂预制,而这与真正的预制化还有很大的距离。
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主体工业化的探索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内装工业化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许多住户经常对房屋进行二次装修,对墙体、地面“开膛破肚”,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到房屋结构和质量,标准院近年来倡导的“百年住宅理念”尚未为大众所熟知。所以,必须要坚持主体工业化与内装工业化相结合的全面住宅产业化理念,尤其要注重内装工业化对百姓住宅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致力于建造可持续使用的住宅,实现建筑质量的稳定性、内部空间转换的机动性、维护更新的便利性。
对于标准院而言,近几年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参与了建筑产业化相关政策的制订,先后主编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等建筑产业化领域最重要、最基础的标准规范。在工程实践中,设计完成了雅士合金公寓、北京众美公租房、上海绿地威廉公馆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住宅产业化标杆项目,并与绿地集团合作率先开展装配式内装总承包试点工程,成为内装工业化的先行者。孙英表示,希望通过标准院自身的技术研发、标准编制和工程实践,能够凝聚行业共识,推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