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绪论
第2章建筑材料的性能
第3章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
第4章水泥
第5章混凝土
第6章建筑砂浆
第7章建筑钢材
第8章木材
第9章墙体材料
第10章防水材料
第11章装饰材料
第12章常见建筑材料性能检测
第13章建筑材料(水泥及混凝土)工程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本书主要介绍了建筑材料的分类、基本性质、特点及使用等基本理论知识,是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全书内容共 13章,包括:绪论、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建筑钢材、木材、墙体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常用建筑材料性能检测、建筑材料(水泥及混凝土)工程案例分析。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建筑设计资料集(一)1 常用数据2 人体尺度3 模数4 制图图例5 透视·阴影6 色彩7 形态构成8 标志9 楼梯10 电梯11 防火12 防爆13 防辐射14 防腐蚀15 无障碍设计16 经济17 ...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1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电气、给排水、暖通、结构、建筑) 序号 图书编号 图书名称 价格(元) 备注 JTJ-工程 -24 2009JSCS-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128 JTJ-工程 -25 2009JSCS-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136 JTJ-工程 -26 2009JSCS-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 ?动力 98 JTJ-工程 -27 2009JSCS-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 48 JTJ-工程 -28 2007JSCS-KR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暖通空调 ?动力 54 JTJ-工程 -29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框 支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 69 代替 00G101
生态建筑材料的科学和权威的定义仍在研究确定阶段。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也仍在研究确定之中。其主要特征首先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其次是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全球变暖与臭氧层的破坏;第三是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作为生态环境材料一个重要分支,按其含义生态建筑材料应指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以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或无环境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环再利用率要求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显然这样的环境协调性是一个相对和发展的概念。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许多学者提出了生态建筑材料的发展战略。
1、建立建筑材料生命周期(LCA)的理论和方法,为生态建材的发展战略和建材工业的环境协调性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2、以最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环境污染代价生产传统建筑材料,如用新型干法工艺技术生产高质量水泥材料。
3、发展大幅度减少建筑能耗的建材制品,如具有轻质、高强、防水、保温、隔热、隔音等优异功能的新型复合墙体和门窗材料。
4、开发具有高性能长寿命的建筑材料,大幅度降低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和服务寿命,如高性能的水泥混凝土、保温隔热、装饰装修材料等。
5、发展具有改善居室生态环境和保健功能的建筑材料,如抗菌、除臭、调温、调湿、屏蔽有害射线的多功能玻璃、陶瓷、涂料等。
6、发展能替代生产能耗高、对环境污染大对人体有毒有害的建筑材料,如无石板纤维水泥制品,无毒无害的水泥混凝土化学外加剂等。
7、开发工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技术,利用工业废弃物生产优异性能的建筑材料,如利用矿渣、粉煤灰、硅灰、煤矸石、废弃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生产的建筑材料。
8、发展能治理工业污染、净化修复环境或能扩大人类生存空间的新型建筑材料,如用于开发海洋、地下、盐碱地、沙漠、沼泽地的特种水泥等建筑材料。
9、扩大可用原料和燃料范围,减少对优质、稀少或正在枯竭的重要原材料的依赖。
绪论
0.1 建筑材料-人类-环境的关系
0.2 建筑材料与工程结构的关系
0.3 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
0.4 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与学习内容
第1章 建筑材料科学基础
1.1 物质的存在状态与结合力
1.1.1 固体物质
1.1.2 胶体物质
1.2 物体受力时的变形性能
1.2.1 弹性恢复能——储存能
1.2.2 粘弹性
1.2.3 塑性
1.3 固体界面行为
1.3.1 表面能与表面张力
1.3.2 吸附、粘附与润湿
1.4 材料的断裂与强度
1.4.1 材料的实际强度与理论强度
1.4.2 Griffith微裂纹理论
思考题
第2章 金属材料
2.1 金属的结构
2.2 金属的技术性质
2.2.1 抗拉性能
2.2.2 冲击韧性
2.2.3 耐疲劳性
2.2.4 钢材的工艺性能
2.3 金属的强化
2.3.1 金属冷加工强化
2.3.2 其他强化方法
2.4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2.4.1 金属的腐蚀
2.4.2 电化学腐蚀的预防
2.5 金属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2.5.1 钢铁
2.5.2 铝和铝合金材料
思考题
第3章 混凝土
3.1 概述
3.2 混凝土组成材料
3.2.1 硅酸盐水泥
3.2.2 矿物掺和料和混合硅酸盐水泥
3.2.3 骨料
3.2.4 外加剂
3.3 混凝土的结构
3.3.1 骨料
3.3.2 硬化水泥浆体
3.3.3 过渡区
3.4 混凝土的强度与破坏
3.4.1 强度-孔隙率关系
3.4.2 混凝土的破坏模式
3.4.3 抗压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3.4.4 混凝土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力学行为
3.5 混凝土拌和物的配合比设计
3.5.1 配合比设计的目的
3.5.2 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内容
3.5.3 配合比设计步骤
3.6 新拌及早期混凝土的性能
3.6.1 新拌混凝土的性能
3.6.2 拌和物浇筑后的性能
3.6.3 强度增长与温度的影响
3.7 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
3.7.1 变形的意义和类型
3.7.2 弹性行为
3.7.3 温度收缩与热膨胀
3.7.4 干燥收缩与徐变
3.7.5 化学减缩与自身收缩
3.7.6 碳化收缩
3.7.7 延伸性与开裂
3.8 混凝土耐久性
3.8.1 混凝土中的传输过程
3.8.2 混凝土的劣化
3.8.3 混凝土中钢材的锈蚀
3.8.4 混凝土耐久性设计
思考题
第4章 沥青混凝土
4.1 沥青混凝土的结构与性能
4.1.1 沥青混凝土的定义与分类
4.1.2 沥青混凝土的组成与结构
4.1.3 沥青混凝土的强度理论及受力变形特征
4.1.4 沥青混凝土的技术性质
4.2 沥青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与配比设计
4.2.1 石油沥青及其性质
4.2.2 矿质材料
4.2.3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3 沥青混凝土的应用
4.3.1 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4.3.2 水工工程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5章 砌体材料
5.1 概述
5.1.1 砖
5.1.2 砌块
5.1.3 石材
5.1.4 砌筑砂浆
5.1.5 灌注混凝土或稀砂浆
5.2 砌体与砌体材料的结构
5.2.1 砌体的整体结构
5.2.2 砖的孔结构
5.3 砌体及砌体材料的力学性能
5.3.1 砌体轴心受压应力状态
5.3.2 砌体轴心受拉应力状态
5.3.3 砌体弯曲受拉应力状态
5.3.4 块体和砂浆强度对砌体强度的影响
5.3.5 砌体材料对砌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5.4 砌体材料的耐久性
5.4.1 体积变化
5.4.2 冻害
5.4.3 化学侵蚀
5.4.4 粉化和可溶性盐含量
5.5 砌体材料的其他物理性能
5.5.1 热工性能
5.5.2 耐火性
思考题
第6章 高分子建筑材料
6.1 高分子材料概述
6.2 高分子材料化学合成
6.3 聚合物的结构及物理状态
6.3.1 高分子的分子链结构
6.3.2 高分子的凝聚态结构
6.3.3 高分子溶液
6.3.4 高分子乳液
6.4 高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能
6.4.1 力学性能
6.4.2 热性能
6.4.3 高聚物的化学稳定性
6.4.4 高聚物的电性能和光学性能
6.5 高分子的加工成型
6.6 高分子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6.6.1 建筑塑料
6.6.2 建筑涂料
6.6.3 建筑胶粘剂
6.6.4 建筑防水材料
6.6.5 聚合物改型砂浆混凝土
思考题
附录 实验部分
实验Ⅰ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实验
实验Ⅱ 水泥与外加剂实验
实验Ⅲ 混凝土用砂、石实验
实验Ⅳ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新拌混凝土性能实验
实验Ⅴ 硬化混凝土力学性能实验
实验Ⅵ 混凝土的耐久性实验
实验Ⅶ 石油沥青实验
参考文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