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渣处理方法
1、直接处理法,这种一般是以焚烧法为主要技术;
2、中和法,即对碱渣和废液采用二氧化碳或硫酸进行中和,调节PH值,然后进入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
3、湿式空气氧化法(WAO):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在液相中将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或小分子有机物。或在低温低压下,将碱渣中的碱化物,氧化成盐,但对COD的去除效果不理想,成本也较高
4、化学氧化法,即采用化学药剂为氧化剂,氧化碱渣中的氧化性有机物和无机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去除污染物的方法。
5、生物法,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使碱渣废液中的无机物等有害物质被微生物降解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的过程。这种方法是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碱渣处理方法,且经济、实用、高效。
6. 碱渣脱硫处理法:
1)由锅炉来的烟气首先经过除尘器除尘,除尘后的烟气进入减温吸收塔进行烟气降温和初步脱除SO↓〔2〕气体;
2)减温吸收塔内喷淋下来的吸收剂浆液汇集到洗涤浆液循环池,洗涤浆液循环池内的部分浆液返回减温吸收塔内进行循环喷淋;
3)经过初步脱硫后的烟气随后进入半干式烟气脱硫塔进一步脱硫,半干式烟气脱硫塔内喷入的浆液来自于洗涤浆液循环池;
4)经过两次脱硫后的烟气经过除尘器从烟囱排出。
本烟气脱硫方法具有脱硫效率高、吸收剂利用率高、无废水排放、脱硫塔内不易结垢,达到"以废治废"的特点
1、 固定化微生物法
选用厌氧生物滤池(G-AF)和曝气生物滤池(G-baf)相结合作为生物处理工艺,厌氧生物滤池利用厌氧微生物的水解、发酵、酸化作用,大量降低COD,提高污水的生物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的比值(B/C),通过反硝化菌实现脱氮,还可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厌氧生物滤池的出水进入曝气生物滤池进行好氧处理,使有机物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氨氮转变为硝酸银和亚硝酸根,选用高分子网状悬浮滤料,解决了反冲洗问题,选用的微生物是高效专用微生物与复合酶制剂,采用的基因工程手段对自然微生物强化与改性,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及适应性,可有效降解污水中污染物。
2、 沉淀法
向装有一定量碱渣的反应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沉淀剂,在一定温度下用恒温磁力搅拌器搅拌以进行沉淀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进行澄清,澄清液即再生碱液。将沉淀滤渣在自动程序升温炉中灼烧,沉淀剂得以再生。主要化学反应为
Na2 S +CuO +H2O 2NaOH +CuS (1)
NaSR +CuO +H2O NaOH +CuSR + R2 S2 (2)
式中, R 代表链烃基。反应生成的沉淀物主要由CuS、CuSR和未反应的CuO及吸附的有机物组成。经固液分离,沉淀物在炉中灼烧后,得到再生CuO,可循环使用,反应为:
CuS +O2 (空气) CuO + SO2 (3)
CuSR +O2 (空气) CuO + SO2 +CO2 +H2O (4)
灼烧的尾气可用饱和Na2CO3 溶液吸收,生成焦亚硫酸钠副产品。
碱渣的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碱渣的主要物相为碳酸钙和氯化钠,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二氧化硅重量法、EDTA直接容量法、反滴法、EDTA直接容量法、差减法、离子选择电极法、莫尔法、硫酸钡重量法以及酸分解-烧碱石棉吸收法分析了碱渣中硅、铁、铝、钙、镁、钠、氯、硫、碳等多种元素的含量,其结果分别为3.12%、0.70%、0.79%、21.45%、7.82%、2.21%、15.65%、0.41%、5.87%,3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80%,回收率实验结果在94.24%~102.34%之间。分析数据表明,该方法准确度好,精度高,成本低,能够满足工业生产中对碱渣主要元素进行测定的要求。
定义
中文名称:碱渣[jiǎnzhā]
简介
碱渣处理固定化微生物法和沉淀法碱渣处理固定化微生物法和沉淀法碱渣处理方法还有固定微生物法和沉淀法。
1、一种从炼厂汽油碱渣中提取的混合酚制备酚醛树脂的方法 2、用硫化碱渣制备硅肥的方法与应用 3、碱渣制工程用土与其制造方法与设备 4、干燥法处理碱渣制工程土的方法 5、采用碱渣(硝化渣)和粉煤灰生产硅...
据我了解,目前碱渣处理主要有5种方法 1.直接处理法,这种一般是以焚烧法为主要技术; 2.中和法,即对碱渣和废液采用二氧化碳或进行中和,调节PH值,然后进入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 3。湿式空气氧化法(W...
不可以随便就制造砖头,只要能知道废渣的成分,是可以回收利用的,目前大部分的废渣没有相应的分解微生物.
真空预压技术在碱渣处理工程中的应用——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紧张和碱渣存放问题,采用了真空预压法对碱渣地基进行加固。实际工程结果表明,用真空预压法能对碱渣进行有效的加固,加固后的碱渣地基承载力达到109 kPa以上,可作为一般地基土来使用。
1 绪论
1.1碱渣治理研究现状
1.2碱渣土研究理论与方法综述
1.3碱渣土工程利用研究的现状及创新点
1.4碱渣治理工程实施意义
2碱渣的工程性质与微观研究
2.1碱渣的生成、化学成分及物理力学性质
2.1.1碱渣的生成与堆存
2.1.2碱渣的化学成分
2.1.3碱渣的物理力学性质
2.2碱渣的微观结构及其成因
2.2.I碱渣的微观结构
2.2.2碱渣微观结构的成因
3碱渣土的工程性质与微观研究
3.1碱渣土的工程性质
3.1.1碱渣土的物理指标
3.1.2碱渣土的力学指标
3.1.3 不同拌和材料和配比的碱渣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3.1.4现场地基承载力试验
3.1.5结论意见
3.2碱渣土与一般黏性土的工程特性的比较
3.2.1概述
3.2.2塘沽软土的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
3.2.3新港软土与吹填的碱渣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比较
3.2.4碱渣土与黏性土的工程性质的l,t较
3.3碱渣土的强度形成机理
3.3.1碱渣废液的胶体化学性质
3.3.2孔隙水与矿物颗粒的相互作用
3.3.3碱渣制工程土的强度形成机理
3.4碱渣与增钙灰拌和形成的碱渣土的微观结构及工程性质
3.4.1引言
3.4.2增钙灰对碱渣的强度提高机理
3.4.3小结
3.5碱渣工程土微观结构的定量分析
3.5.1综述
3.5.2分形维数
3.5.3碱渣土微观结构指标的选取
3.5.4土体微观结构图像处理系统
3.5.5碱渣土微结构定量化的结果
3.5.6小结
3.6碱渣制工程土微观结构分析与强度形成机理结论
4碱渣土的工程利用研究
4.1经碳化压滤的碱渣土特性
4.1.1室内试验
4.1.2载荷试验
4.2软基加固
4.2.1概述
4.2.2碱渣的室内试验分析
4.2.3碱渣的真空预压加固现场试验
4.2.4对拟建的北疆码头后方碱渣堆场加固的建议
4.2.5结论
4.3改性处理
4.3.1 试样的拌和成分
4.3.2击实试验
4.3.3单轴压缩试验
4.3.4试验结果分析
4.3.5 结论
4.4双层地基
4.4.1 试验
4.4.2现场施工要点及经济效益
4.4.3 结予爸
4.5碱渣制工程用土
4.6天津碱厂老碱渣土底层碱渣的加固处理
5碱渣对建筑物、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影响
5.1碱渣对建筑物的影响
5.1.1 碱渣对建筑物自身的影响
5.1.2碱渣对地下管道的影响
5.2碱渣对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影响
5.2.1 碱渣对水泥砂浆的腐蚀性
5.2.2碱渣对钢筋的锈蚀
6碱渣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1 概况
6.1.1 目的和意义
6.1.2监测区域环境基本特征
6.1.3碱渣的成分分析
6.1.4监测因子的选择
6.1.5布点采样
6.2分析方法及结论
6.2.1 分析方法
6.2.2监测结果分析
6.2.3碱渣制工程土回用的可能影响分析
6.2.4结论及建议
6.3绿化实例
7碱渣土的工程利用研究结论及其应用建议
7.1碱渣土的工程利用研究结论
7.2应用建议
8天津市塘沽区碱渣治理开发工程
8.1概述
8.1.1工程概况
8.1.2 气象条件,场地的工程及水文地质概况
8.1.3方案设计范围
8.1.4方案设计主要依据
8.2工程实施方案
8.2.1 三号路碱渣山清理工程方案设计与实施
8.2.2碱渣制工程土填垫工程方案设计与实施
8.2.3碱渣治理开发实施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8.2.4碱渣制工程土营造屏蔽山(碱渣山公园)工程实施方案设计
8.2.5碱渣花园居住小区规划及配套相关工程
8.3概算、资金来源及盈亏分析
8.3.1总投资概算
8.3.2资金筹措
8.3.3盈亏分析
8.3.4计算动态指标
8.3.5 国民经济评价
8.4工程综合效益分析
8.4.1 治理碱渣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8.4.2工程综合效益分析
8.5工程实施及成果
8.5.1 工程施工过程
8.5.2治理工程成果
参考文献
附件1碱渣土回填的技术规程
附件2建设部科学技术鉴定证书
附件3国家环保总局专家论证意见
附件4建设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指南项目证书2100433B
《工业碱渣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通过系统地研究氨碱法制碱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碱渣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综合应用,为废弃碱渣寻找到了一条无害化综合利用的新途径,进一步完善了碱渣综合治理理论,为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改善自然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工业碱渣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可供从事公路、市政等工程建设的施工、监理、管理、设计及其他相关人员参考使用,亦可作为相关专业师生的阅读用书。
《天津碱厂碱渣土的工程利用研究》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李显忠,山东蓬莱人,1965年5月出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青岛海洋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我国知名岩土工程专家,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确认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任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环境工程技术所副所长、建设部建设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执行主任兼总工程师,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勘察测量专家委员会委员;《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主编、《工程地质编图技术规范》常务编委;合著专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共1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具有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