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面对当前公共建筑(如交通枢纽与大型商业复合的建筑综合体)设计因在规模、功能、流线上不断趋向庞杂而带来的疏散安全性问题,遵循建筑设计的先后规律,另辟蹊径地从最早进行的抽象空间设计入手,研究其是如何通过局部建筑元素这一视觉线索,诱导逃生者的疏散路径选择行为的。研究将以申请者团队在过去5年中完成的相关博士研究成果(涵盖空间认知理论、决策理论、计算机疏散模拟研究)为基础,通过将之前地下空间建筑元素向地上空间建筑元素在种类数量与数学定义上进行拓展,进一步选择并优化决策模型,升级人工视觉算法,大大增加实验被试数量,构建出基于视觉线索的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疏散诱导性能评估系统SpaceSensor II。其将成为对建筑学空间本源问题的一次定量化探索;为建筑师在空间设计阶段提供能够优化疏散性能的设计导则与评估工具;还能为同类软件提供对建筑元素线索的数学模型支持;并最终服务于当前公共建筑发展的社会需要。
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安全疏散问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长久以来,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与工程师一直致力于为环境中各种可能影响逃生者决策的信息建立可计算的决策模型,以其模拟预测疏散过程,从而为公共建筑设计提供评估依据。其中,建筑专业虽然一直具有“空间会诱导行为”的建筑理论,但长久以来一直停留在定性判断上,无法满足模拟计算的定量化需求,阻碍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因此,本项目旨在研究公共建筑中普遍存在的建筑元素是如何通过其自身的可量化几何特征来不同程度地诱导逃生者的疏散路径选择的。它为计算机疏散行为的可计算模型首次提供了重要的来自建筑领域的驱动信息,同时也将传统的建筑理论推入了定量化的时代。 本项目中,借鉴心理学术语,研究团队将这种来自于建筑元素几何特征的,对逃生决策具有意义的信息命名为“建筑线索(Architectural Cue)”,它由量化描述其特征的一组几何数据为属性。根据最不利原则,逃生者的动态寻路过程被假设为在逃生路径上的各个分叉点进行逃生方向选择的集合。因此,本研究的核心就是搞清这种选择的对象与选择的机制。 由于,本研究是项目负责人5年先导研究的延续,所以通过进一步的案例调研分析与现场实验,迅速确定了在公共建筑中,安全出口(Exit Door)与通道入口(Doorway Entrance)是最为主要的两种被选择对象,且两者同时出现时,选择前者具有绝对性。所以,本研究的重点就在于搞清当同时出现多个安全出口或通道入口时,逃生者的选择机制。 本研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通过多选项逃生场景的虚拟选择实验(专门自主开发了虚拟现实实验平台),突破了项目负责人先导研究中采用的经典最大效用选择模型,突破了目前在紧急情态下被广泛使用的启发式选择模型,结合心理学Pair-wise Choice现象,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两最大效用模型”,即它面对不同数量的选项时,用同样的一组效用参数进行普遍的两两比较,直到找到总能够取胜(或者胜率最高)的那个选项。(由于人的选择行为并不具有传递性,所以可能会出现没有“常胜将军”的情况,即该模型无解,这时它将取胜率最高的那一个作为最终的选择。)这一过程恰恰反映了人选择时犹豫、妥协的过程。它相较于前两种常见的选择模型框架具有更高的选择预测准确率。这一新的选择模型,对决策理论的研究所具有的意义值得期待。 2100433B
参照执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第6.1.5条及第6.1.7条“ 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
大于50平方米,人数大于15人。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五章民用建筑第三节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
大于50平方米,人数大于15人。安全疏散设施包括安全出口,即疏散门、过道、楼梯、事故照明和排烟设施等。关于安全疏散设施的设计标准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宽度指标使用人数少于50人时,楼梯、走道和门的最...
目前公共建筑内的疏散指示采用低照度发光型疏散指示牌指引疏散方向,由于照度较低,当距离稍远或烟雾较浓时,其可视程度大大降低。发光型疏散指示牌的指引方向固定不变,在复杂的火灾事故现场难于起到安全有效的疏散指示作用。利用智能型声光疏散指示器,可以设计出指引方向实时可变的智能疏散诱导系统,当发生火灾事故时能够对人群进行智能诱导,及时疏散,减少伤亡。
随着现代建筑不断向着高人性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为高效利用所有空间资源,建筑的结构设计开始趋向多元,各种线缆、设备的铺设和布置也日趋复杂,然而一旦其中发生火灾等紧急事故,复杂交错的通道将给人员的疏散和逃生带来极大的不便。在目前传统疏散逃生指示系统明显滞后于现代建筑发展的现实下,如何对疏散指示系统做出改进,使其具有智能化的动态诱导效果,指导人们在紧急事故中安全撤离,就成为了相关研究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前序线索化和后序线索化算法与二叉树的中序线索化类似。
现有三维建筑物细节层次的定义以及三维综合方法都是以几何精度为准的,缺乏视觉感知的验证,并且很少兼顾到建筑群的整体视觉效应。本研究项目拟对成排的街景建筑物立面上的特征物进行分析,根据特征物的几何、纹理和语义信息等计算它们的视觉重要性或视觉显著性(value of visual salience),同时根据视场内特征物的形态与分布计算出特征物的之间的关联视觉显著性(co-value of visual salience)。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取细节层次,且计算各细节层次之间的相似度。根据视觉感知的特性对各个细节层次所对应的视觉显著性值进行验证和迭代调整,最终划分出符合人的视觉感知和认知特性的细节层次。这种细节层次提取的方法,既考虑到人们对单个建筑物上特征物的感知和认知效果,又兼顾了邻近建筑物的影响与作用效果。同时,在细节层次的提取中,不仅考虑了特征物的纹理和几何,也考虑了它们的语义信息。
(1)分析
算法根据二叉树遍历的方式而定。只需要将遍历算法中访问结点的操作具体化为建立正在访问的结点与其非空中序前趋结点间线索。
该算法应附设一个指针pre始终指向刚刚访问过的结点(pre的初值应为NULL),而指针p指示当前正在访问的结点。结点*pre是结点*p的前趋,而*p是*pre的后继。
(2)将二叉树按中序线索化的算法
typedef enum { Link,Thread} PointerTag; //枚举值Link和Thread分别为0,1
typedef struct node{
DataType data;
PointerTag ltag,rtag; //左右标志
Struct node *lchild,*rchild;
} BinThrNode;\\线索二叉树的结点类型
typedef BinThrNode *BinThrTree;
BinThrNode *pre=NULL; //全局量
void lnorderThreading(BinThrTree p)
{//将二叉树p中序线索化
if(p){ //p非空时,当前访问结点是*p
InorderThreading(p->lchild); //左子树线索化
//以下直至右子树线索化之前相当于遍历算法中访问结点的操作
p->ltag=(p->lchild)?Link:Thread; //左指针非空时左标志为Link
//(即0),否则为Thread(即1)
p->rtag=(p->rchild)?Link:Thread;
*(pre){ //若*p的前趋*pre存在
if(pre->rtag==Thread) //若*p的前趋右标志为线索
pre->rchild=p; //令*pre的右线索指向中序后继
if(p->ltag==Thread) //*p的左标志为线索
p->lchild=pre; //令*p的左线索指向中序前趋
} // 完成处理*pre的线索
pre=p; //令pre是下一访问结点的中序前趋
InorderThreeding(p->rehild); //右子树线索化
}//endif
} //InorderThreading
(3)算法分析
递归过程中对每结点仅做一次访问,因此对于n个结点的二叉树,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亦为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