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基于能量耗散机制的混凝土结构失效机理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龙渝川 | 依托单位 | 重庆大学 |
混凝土结构损伤失效机理是结构工程领域极为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项目开展了损伤演化规律试验研究、塑性-损伤模型构建和钢筋混凝土仿真程序开发三部分研究。(1)通过混凝土加载试验,测量了应力-应变曲线,获得了混凝土断裂能以及各次循环的累积耗散能密度、刚度模量、残余应变以及卸载终点刚度等物理量。基于损伤变量、耗散能量比、有效应力、塑性应变等物理量,提出了基于有效应力空间描述的损伤演变与塑性流动法则,建立了损伤演化规律的数学表述。(2)建立了考虑网格尺寸影响的混凝土塑性-损伤耦合模型。包括:提出了高效稳定的有效应力与塑性应变迭代算法,保证了计算的求解精度和鲁棒性;基于Bazant钝断裂带理论,提出了不依赖于网格尺寸的损伤评价指标,解决了结构响应和损伤指标的网格尺寸敏感性问题;创新了滞回行为的模拟方法,构造了非线性应力路径上损伤因子的高效迭代算法。采用项目提出的损伤因子等效方法,仿真计算获得的荷载-挠度响应与试验结果吻合程度高,并且不同网格尺寸得到的加卸载曲线相互接近,解决了网格敏感性问题。采用等效损伤因子评估模拟切口梁试验,不同离散网格获得了相近的损伤状态评估,表明等效损伤因子可以作为评价混凝土结构损伤状态的指标。(3)综合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和钢材的随动强化本构模型,开发了钢筋混凝土、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的仿真分析程序。通过模拟钢管混凝土构件实践,计算得到的构件响应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采用子模型理论建立了分析复杂混凝土结构损伤机理的研究方法,有效模拟了强震作用下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非线性损伤过程。项目的研究成果能够更精准地模拟混凝土的损伤破坏行为,解决了仿真分析中网格尺寸导致的敏感性问题,并成功应用于分析复杂混凝土结构的地震弹塑性分析。因此,研究成果可为复杂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损伤机理研究提供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 2100433B
混凝土结构损伤失效机理是结构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项目拟从能量耗散观点分析混凝土结构的失效机理,综合应用试验方法与仿真技术,进行损伤规律试验研究、塑性-损伤模型开发和结构仿真分析三项研究工作。首先,开展混凝土试验测量应力-应变曲线,探索基于能量耗散机制并反映多轴应力状态影响的损伤演化规律。然后,开发模拟滞回行为的塑性-损伤模型,分析网格尺寸对损伤因子定义的影响,探寻不依赖网格尺寸的损伤评价指标,研究基于特征循环的高周疲劳加速算法,建立低周、高周疲劳通用本构模型。最后,应用用户自定义子程序在ABAQUS程序嵌入塑性-损伤模型,并结合嵌入式钢筋有限元方法,构建钢筋混凝土仿真分析程序。运用子模型理论,探讨复杂混凝土结构损伤失效机理的快速分析方法,为完善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提供有益的建议。
只强调混凝土结构强度设计,而忽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造成混凝土结构过早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很大。特别对盐冻破坏尽快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减少相应的损失。认为粒化高炉矿渣水泥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抗盐冻破坏能力。
钢筋锈蚀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有关于钢筋锈蚀微观机理的研究还未达成共识。通过对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机理研究及锈蚀成因分类影响的研究,得出锈胀力的模型的建立对于进一步认识钢筋锈蚀和监测混凝土耐久性有重要意义。
基于热力学基本定律,研究粗粒土受力变形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并据此建立本构关系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此,首先研究粗粒土摩擦、剪胀及颗粒破碎的能量耗散机制,确定耗散函数;然后利用最小耗能原理,研究耗散函数的驻值条件,确定塑性应变增量方向;对耗散函数进行Legendre变换,得到耗散应力空间中的屈服函数;结合试验,比较等内参量时真实与耗散屈服应力的差别,研究迁移应力,得到真实应力空间中的屈服函数及其硬化规律;最后拟合试验结果,确定模型参数。本课题的研究,掘弃了以德鲁克公设为基础的传统塑性力学理论,具有较为严密的理论基础,对推动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提高高土石坝应力变形分析的精度及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批准号 |
50479057 |
项目名称 |
基于能量耗散的粗粒土本构关系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905 |
项目负责人 |
迟世春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大连理工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5-01-01 至 2007-12-31 |
支持经费 |
22(万元) |
批准号 |
50579033 |
项目名称 |
深埋地下工程围岩劈裂破坏的能量耗散和形成机理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905 |
项目负责人 |
朱维申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山东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6-01-01 至 2008-12-31 |
支持经费 |
2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