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巨型海上作业机械风浪耦合模型及稳定性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张氢 | 依托单位 | 同济大学 |
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海上施工、海上救援与巨型机械系统的海上整机运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和挑战,海上巨型作业机械因此应运而生。这类作业机械因工作条件的要求,需要支撑于专用船体之上以便在海上工作且体型庞大,兼具一般船舶与高耸、大跨结构的特点,但又与之有明显的区别,船舶与一般机械和结构的设计规范均无法完全适用。项目研究中,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7500吨海上全回转浮式起重机为基本研究对象,主要从载荷分析、动力学建模、风洞试验、瞬态响应分析及动力稳定性5个方面对巨型海上作业机械进行了系统研究。项目研究中,将波浪对巨型海上作业机械的作用通过吊重的偏摆来转化为作用于其上的一种载荷形式,通过理论推导获得其解析表达式,并进一步通过计算机完成了其时间历程的模拟;风载荷按照结构风工程中的经典风速谱,结合国际公认的一种谐波叠加法获得风速的时间历程,进一步可得风压的时间历程。由于巨型海上作业机械与一般机械系统类似,需要根据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需求变换工作幅度、高度、回转角度等,工况众多。若按照一般的建模方式,对每种工况分立建模,将不得不面临计算成本巨大的问题。因此项目研究过程中,基于动态子结构方法的思想,首先建立巨型海上作业机械各个主要部件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连接部位的力平衡与位移协调完成部件的组装,通过在部件上设置局部坐标的形式完成不同工况的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巨型海上作业机械基频很低,在回转平面内的振动很容易被激发,而通过子结构方法,亦获得了各个主要部件的动力学特征对整体动力学特征的贡献,为今后类似机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为了进一步界定风向、幅度及风场类型对巨型海上作业机械所承受的风载荷的影响,项目研究中制作了7500吨浮式起重机的1:200风洞缩尺模型,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相关风洞试验。结合以上几方面研究,借助商用有限元平台,完成了7500吨巨型浮式起重机的瞬态响应分析。分析、研究、对比了现有主流结构动力稳定性的数值模拟方法,选择时间冻结法进行了7500吨浮式起重机的动力稳定性分析。 2100433B
巨型海上作业机械是工作在海上的支撑于专用船体上的超大型施工机械,兼具船舶和高耸结构的特点,但其工况、载荷状态、载荷分布和结构外形又独具特征,从而使其在风浪及工作载荷作用下的稳定性问题既不同于船舶,也与高耸结构有明显区别,有其明显的特殊性,一般设计规范无法完全适用于风浪耦合状态。本项目在理论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风载荷在大型海上作业机械总载荷中所占的比例和计算方法、波浪效应的简化模型和风浪耦合作用下海上作业机械稳定性的数学描述。研究结果既可以应用于大型海上作业机械的研究和设计,又可以作为相关国家标准的补充和参考,为提高我国研发这类机械的研发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有专门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地震局啥的,一般一个场地3-5万。
动稳定性是指系统在运行中受到大扰动后,保持各发电机在较长的动态过程中不失步,由衰减的同步振荡过程过度到动稳定状态的能力。静稳定性是飞机偏离平衡位置后的最初趋势。如果飞机趋向于返回它先前的位置就称之为静...
基坑的稳定性主要内容包括:基坑边坡整体稳定性、支护结构抗滑移稳定性、支护结构抗倾覆稳定性、基坑底土体抗隆起稳定性、基坑底土体抗渗流稳定性及基坑底土体抗突涌稳定性,具体工程视具体情况确定。参考资料:百度...
强降雨作用下基岩型层状边坡易发生失稳破坏,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探索基岩型层状边坡的降雨入渗过程,以Green-Ampt入渗模型为基础,考虑了边坡几何特征及饱和带渗流作用,得到了边坡不同入渗阶段入渗率和湿润峰深度的计算式,建立了适用于基岩型层状边坡的降雨入渗计算模型;在分析基岩型层状边坡稳定性时,考虑了饱和带的渗流作用,联合降雨入渗模型与极限平衡法,分析了基岩面与湿润峰面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得到了计算基岩型层状边坡安全系数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计算与试验结果具有一致性。利用该计算模型与传统计算方法对张家湾滑坡进行了强度为30 mm/h的降雨入渗与稳定性分析,得到了不同计算方法下张家湾滑坡湿润峰深度及安全系数随降雨历时增加而发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型在分析基岩型层状边坡稳定性时优于传统分析方法。
巨型网格开合屋盖静力与稳定性能研究——依据开合方式的选择原则并结合巨型网格结构的特点,提出了水平开合方式的巨型网格开合屋盖,并对结构组成、布置及开合机构系统设置等进行详细研究;分别采用整体协同和单独分析法对开合屋盖轨道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本项目的主要工作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历时三年。项目按照项目计划书拟定的进度进行,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大型渠道系统时滞参数及水力学特性仿真测试;(2)渠池状态变量耦合算法;(3)耦合ID建模及鲁棒性分析;(4)渠池谐振机理分析及滤波算法。研究工作顺利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得到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建立了大型渠系状态空间ID模型参数的模型辨识方法,可以基于水力学仿真程序求解ID模型关键的As和τ;(2)基于渠池间耦合特性,建立了耦合状态空间模型,采用相邻渠池间的控制目标水位差作为控制目标,提高了模型的鲁棒性以及控制的灵活性;(3)开发了渠池谐振滤波算法,可以过滤掉渠池间由于重力波往复弹射造成的非线性影响。项目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6篇,参加国际会议并做报告两人次;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培养博士生三名、硕士生5名。
批准号 |
50878078 |
项目名称 |
新型竹材结构建筑热湿耦合迁移模型及实验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03 |
项目负责人 |
李念平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湖南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9-01-01 至 2011-12-31 |
支持经费 |
34(万元) |
竹材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强度大、弹性好和环保及可再生等特点,作为现代建筑材料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目前竹材结构建筑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有关热湿传递过程的需急待研究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本项目基于非稳态多孔介质热湿传输理论,主要研究和分析新型竹材结构建筑的热湿耦合作用下的传热传湿迁移机理与模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竹材组合墙板及构件的热迁移模型;(2)竹材组合墙板及构件的湿迁移模型;(3)竹材组合墙板及构件热湿耦合迁移理论模型及数值计算模型;(4)竹结构实验用楼房围护结构的传热传湿特性及保温隔热性能的分析与实测。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及实测研究,建立新型竹材结构建筑的热湿耦合作用下的传热传湿迁移理论模型及其数值计算与分析方法,为发展我国的建筑技术学科、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竹材为新型建筑材料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