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国土资源承载力及其优化调控措施研究 | 外文名 |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 resources and its optimal managed measures of the around Tai Lake reg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
---|---|---|---|
作 者 | 肖思思 | 关键词 | 国土资源 资源开发 环境承载力 江苏 |
导 师 | 黄贤金 | 学科专业 | 自然地理学 |
学位级别 | 博士论文 | 学位授予单位 | 南京大学 |
学位授予时间 | 2008年 | 馆藏号 | F129.953 |
馆藏目录 | 2009\F129.953\1 |
中文摘要
长期以来,人类社会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改变着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配置方式,进而影响着国土资源系统的综合承载能力,尤其是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国土资源超载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土资源系统要素间配置的均衡性,使得国土资源系统的综合承载能力日趋下降,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我国环太湖区域就是一个典型。为此,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承载力以及国土资源单要素承载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地理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国土资源承载力的演变机制,并以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较强的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区域国土资源承载力及其优化调控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文章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一是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1)国土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背景;(2)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包括承载力的起源与内涵的演化、承载力研究过程当中出现的承载力定义、应用领域、特性及研究方法等;(3)单要素国土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要素承载力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承载力及国土资源单要素承载力研究有待深入的领域,以及开展环太湖地区国土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必要性。 二是与国土资源承载力有关理论基础的研究。通过对国土资源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结构、功能与承载力关系的剖析,验证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及人地系统关系理论在国土资源承载力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国土资源承载力的演变机制,指出国土资源承载力即国土资源承载支撑保障力,由国土资源承载支撑力和国土资源承载压力的对比构成,隶属相对承载力的研究范畴。与此同时,阐述了国土资源系统构成诸要素,如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尤其是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因素对国土资源承载力发展、尤其是国 三是选择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较强的江苏省环太湖地区进行国土资源承载力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通过对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国土资源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的分析,发现:首先,资源环境基础支撑力、社会经济发展获得支撑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所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并存;其次,农用地数量下降与建设用地数量增加并存,土壤点面源污染与水资源的功能性缺水问题并存,环太湖国土资源系统存在结构失衡、功能衰减问题;(2)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国土资源要素配置特征表现:首先,1990-2005年间,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资源、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人口承载力下降;其次,1980-2005年间,社会经济要素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总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但单位GDP的资源负荷和环境负荷下降;再次,1980-2005年间,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负荷先降后升、水资源利用的经济负荷下降;总体而言,社会经济要素发展以损失一定地资源环境要素为代价,但代价趋于减缓;(3)国土资源承载支撑保障力模型的构建及解算研究。首先,承载支撑指数2000年(400.6469)>2005年(213.3174) >1990和1980年(1.7462);其次,承载压力指数2005年(434.22)>2000年(38.22)>1990 (2.89)>1980年(0.17);再次,承载支撑保障指数1980-2000趋于提升,2000-2005年趋于下降,总体而言,1980-2000年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国土资源系统处于良性发展态势,2000之后国土资源压力大于其所受支撑力,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大幅度下降; 四是江苏省环太湖地区承载力优化调控研究,具体是:(1)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国土资源承载力优化调控研究,即在对国土资源承载力优化调控目标、调控内容概述的基础上,设计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针对江苏省环太湖地区进行基于情景分析的模型解算,发现总体而言,江苏省环太湖地区需要达到更高的经济水平以提高国土资源系统对人口要素、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产生的资源环境压力存在较强区域差异性;(2)基于承载力优化的国土资源整治措施及制度保障研究。首先,指出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国土资源承载力提升现有制约因素及其优势、以及国外环湖国土整治经验模式;其次,提出针对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各环湖区域段的国土资源承载力优化目标,并与各环湖区域段实际情况对比分析,指出各区域目标实现情况的难易,并据此制定环湖国土资源整治的目标区划,包括人口目标区划和经济发展目标区划;再次,指出应从基础性承载力的维育、获得性承载力的保障及承载压力的缓解几方面实现国土资源承载力的优化提升,并提出利于承载力优化提升的国土资源整治制度保障措施建议。 全文结论部分着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展望 2100433B
李侃桢1983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总图设计专业。该校1994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批,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承载力可以参照粘性土的标贯计算承载力值,一般新近填土除非很坚硬,很少提到130以上。
长6000mm、宽1500mm、厚150mm的槽型预制板上面能承载多厚的虚土?能承载多厚的实土? 这是要经过计算的,需要知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配镜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够计算;
随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的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承载力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的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子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因子、人口因子和水资源自然状况因子;2000~2009年,江苏省的水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呈现出稳步递增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江苏省内的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苏南的水资源承载力最大,苏中次之,苏北最小,这主要是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水资源条件的影响。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承载潜力。
该文以某风电项目为依托,对本场区内分布的膨胀土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对其膨胀率、自由膨胀率、收缩系数、膨胀力进行分析,现场通过原位测试判别膨胀土的工程性能,综合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确定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并与现场膨胀土荷载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承载力公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用于研究本场地膨胀土的地基承载力,以指导合理的选择地基基础设计方案.
江苏省太湖地区水利工程管理处是江苏省水利厅直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负责太湖地区常熟枢纽、望亭枢纽、常州新闸、丹金闸枢纽等8座水利工程及管理范围内堤防的管理;
负责望虞河河道堤防行业管理;
承担太湖流域泄洪,苏州、无锡地区排涝,引长江水补给太湖水源,引太湖水入江南运河提供灌溉水源,控制太湖湖西片地区洪水对武澄锡虞低片和苏锡常三市的危害,阻挡长江高潮等任务;
负责太湖、滆湖、长荡湖、嘉菱荡、鹅真荡、宛山荡六个湖泊的管理;
负责管理范围内水事案件的查处及河道清障工作;
承担太湖联防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责。
太湖县国土资源局成立于2004年5月,将原建设环保与土地管理局的土地管理职能和原计经委的矿产资源行政管理职能划归国土资源局承担,组建国土资源局。太湖县国土局
太湖县国土资源局是县政府主管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职能部门。
局机关内设办公室、财务股、矿管办、地籍股、规划股、利用股、耕保股、监察股、执法大队。
在太湖县15个乡镇,分别设有国土资源所(分局),负责全县各乡镇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局下属单位中设置了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土地整理中心、地产事务所、地价评估所、勘察规划所、执法大队等机构。
关于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尚未形成公认的理论方法体系,缺乏能够同时描述环境承载力客观性、区域性及动态性的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另外,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科学的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实际应用略显不足。根据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发展要求,今后这方面研究将呈现以下趋势。
1、理论体系可能将会更加完善
虽然很多学者都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但是能够很好地将区域环境系统和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相结合的环境承载力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很少见到报道。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将有更多的、各领域的学者,如社会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的学者,投入 到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优势必将促进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2、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的研究将不断深入
目前关于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过于简单,,很少有学者提出具体的筛选依据和指标体系框架。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环境承载力量化评价的基础,所以以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为基础,相应的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将不断深入。同时在已有研究方法基础上,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将进一步应用于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这都将促进环境承载力量报,化方法的发展,使环境承载力在定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向数字化、空间可视化方向发展。
3、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将向可操作性、实用性发展
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将直接用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有关环境承载力研究虽然很多,但是能够真正将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用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实例还很少,而只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才更有意义、更有生命力。所以,环境承载力研究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可持续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将向可操作性、实用性发展,以更好地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