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金属腐蚀和控制原理难点及解析 | 作 者 | 林玉珍 |
---|---|---|---|
出版社 | 中国石化出版社 | ISBN | 9787511433831 |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
基本术语
解析
第二部分正确判断概念
是非题
是非题答案
选择题
选择题答案
填空题
填空题答案
第三部分看图和曲线解析问题
看图回答问题
看图解析
看曲线回答问题
看曲线解析
第四部分问答题
问答题
题解
第五部分腐蚀典型实例解析
腐蚀典型实例
典型实例的解析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2100433B
腐蚀与腐蚀控制原理中普遍存在难点集中、不易掌握和应用,《金属腐蚀和控制原理难点及解析》将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规律、影响因素和机制,从多个侧面、以多种形式并结合防腐实践提出各种问题,进行解析。内容包括基本术语、正确判断概念、看图和曲线解析问题、问答题以及腐蚀典型实例解析。本书的目的是使读者学懂并掌握基本概念,加深对腐蚀理论的理解,体验理论对解决实际腐蚀问题的指导意义。
本书是配合《腐蚀和腐蚀控制原理》学习的基本读物,也可供腐蚀工程科技工作者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金属材料的腐蚀等级是按其腐蚀速率大小来界定的 金属腐蚀率mm/a评级标准:一般腐蚀速率V以每年的腐蚀深度来表示的,mm/a.V<0.0...
做腐蚀工艺的厚度,跟不锈钢的用途有关系。 一般的腐蚀厚度在0.05mm-2.5mm,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超过这个范围。 不锈钢腐蚀...
金属腐蚀的防护主要方法有:①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例如,把铬、镍加入普通钢中制成不锈钢。②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例如,在金属表面涂漆、电镀或用化学方法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等。③电化学保护法。因为金属单...
金属腐蚀的类别及形态 腐蚀是指由于材料与环境反应而引起的破坏或变质,也可以认为是除了单纯的机械破坏 以外的材料的各种破坏。 金属的腐蚀是指金属材料由于介质的作用而发生状态的变化, 转变 成新相,从而遭受破坏。 金属的腐蚀是一个热力学自发的过程,而且最为普遍,所以金属的 腐蚀也就成为腐蚀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金属腐蚀可分为化学腐蚀、 生物腐蚀、 和电化学腐 蚀。金属表面与介质发生单纯的化学作用而引起的腐蚀称为化学腐蚀。例如碳钢中的 Fe3C 与周围介质如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在高温下发生反应, 结果使其表面硬度降低, 抗疲劳性能 下降 ;金属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而引起的腐蚀称为生物腐蚀。例如地下管道由于细菌腐 蚀经常发生泄漏等现象 ;金属和电解质溶液接触时,由于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腐蚀称为电化 学腐蚀。铁制品的锈蚀主要是电化学腐蚀。 因为在炼钢的时候由于钢材的性能需要经常要渗 入碳或其它元素,
内容介绍
《高等院校实践类系列教材·编译原理重点难点分析·习题解析·实验指导》是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辅导书,内容包括:习题解析和实验指导。习题解析部分共6章,基本覆盖了编译原理课程的全部内容,每章包括重点与难点、典型例题解析、习题及参考答案3部分,有助于读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实验指导部分以自定义的Sample语言编译器的实现过程为主线组织编排,共5章,各章结合Sample语言编译器某个阶段的设计,分步实施,由浅入深,直到完成整个编译器。
《高等院校实践类系列教材·编译原理重点难点分析·习题解析·实验指导》可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编译原理课程的辅助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参考书,还可作为软件工程技术人员或程序设计爱好者的参考书。
2100433B
我们在设计电源的时候,一般常用的隔离型的反馈也就是光耦+TL431,关于其调节这也是一个热点和难点,在这个帖子中尽管没有**的解答,但仍然是有学习的地方,因为在这方面我也遇到了好多问题,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提问:
1.在计算各个电阻的时候, 计算R5和数字电阻的阻值时, 是要让数字电阻分压为2.5V么(TL431极限电压)? 然后根据输出电压分压计算??
2.我的输出电压变化范围很大, 是从58V到320V之间的变化。 所以。。。 给TL431供电的反馈端是不是要用稳压呀? 主要我是觉得, 当电压变化时,TL431上是2.5V, 那么加在R3上的电压一变化,电流就变化了呀,这样反馈过去的电压就变了呀。。。。
3.计算光耦三极管端参数(R1,R2)时, 按照论坛上大大们说的: 取光耦二极管端电流为1.5mA? 然后计算出原端电流,按照这一电流计算R1和R2,对吗?
开关电源的稳压反馈通常都使用TL431和PC817,如输出电压要求不高,也可以使用稳压二极管和PC817,
**公司生产的TL431一是一个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的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它的输出电压用两个电阻就可以任意地设置到从Vref(2.5V)到36V范围内的任何值(如图2)。该器件的典型动态阻抗为0.2Ω,在很多应用中可以用它代替齐纳二极管,例如,数字电压表,运放电路、可调压电源,开关电源等等。
其结构图如下:
由图可以看到,VI是一个内部的2.5V基准源,接在运放的反相输入端。由运放的特性可知,只有当REF端(同相端)的电压非常接近VI(2.5V)时,三极管中才会有一个稳定的非饱和电流通过,而且随着REF端电压的微小变化,通过三极管 的电流将从1到100mA变化。当然,该图绝不是TL431的实际内部结构,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这种组合来代替它。但如果在设计、分析应用TL431的电路时,这个模块图对开启思路,理解电路都是很有帮助的。
前面提到TL431的内部含有一个2.5V的基准电压,所以当在REF端引入输出反馈时,器件可以通过从阴极到阳极很宽范围的分流,控制输出电压。当R1和R2的阻值确定时,两者对Vo的分压引入反馈,若V o增大,反馈量增大,TL431的分流也就增加,从而又导致Vo下降。显见,这个深度的负反馈电路必然在VI等于基准电压处稳定,此时Vo=(1+R1/R2)Vref。选择不同的R1和R2的值可以得到从2.5V到36V范围内的任意电压输出,特别地,当R1=R2时,Vo=5V。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电阻时必须保证TL431工作的必要条件,就是通过阴极的电流要大于1 mA 。
R13的取值,R13的值不是任意取的,要考虑两个因素:1)431参考输入端的电流,一般此电流为2uA左右,为了避免此端电流影响分压比和避免噪音的影响,一般取流过电阻R13的电流为参考段电流的100倍以上,所以此电阻要小于2.5V/200uA=12.5K. 2)待机功耗的要求,如有此要求,在满足12.5K的情况下尽量取大值。
TL431的死区电流为1mA,也就是R6的电流接近于零时,也要保证431有1mA,所以R17<=1.2V/1mA=1.2K即可。除此以外也是功耗方面的考虑,R17是为了保证死区电流的大小,R17可要也可不要,当输出电压小于7.5v时应该考虑必须使用,原因是这里的R17既然是提供TL431死区电流的,那么在发光二极管导通电压不足时才有用,如果发光二极管能够导通,就可以提供TL431 足够的死区电流,如果Vo很低的时候,计算方法就改为R17=(Vo-Vk)/1mA(这里Vk=Vr-0.7=1.8v);当Vo=3.3V时R17 从死区电流的角度看临界最大值R17=(3.3-1.8)/1mA=1.5k,从YL431限流保护的角度看临界最小值为R17=(3.3-1.8)/100mA=15Ω。 当Vo较高的时候,也就是Vo大于Vk+Vd的时候,也就是差不多7.5v以上时,TL431所需的死区电流可以通过发光二极管的导通提供,所以这是可以不用R17。
R6的取值要保证高压控制端取得所需要的电流,假设用PC817(U1-B),其CTR=0.8-1.6,取低限0.8,要求流过光二极管的最大电流=6/0.8=7.5mA,所以R6的值<=(15-2.5-1.2)/7.5=1.5K,光二极管能承受的最大电流在50mA左右,TL431为100mA,所以我们取流过R6的最大电流为50mA,R6>(15-2.5-1.3)/50=226欧姆。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226<R6。
有的电路设计中增加提升低频增益电路,用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容串接于控制端和输出端,来压制低频(100Hz)纹波和提高输出调整率,即静态误差,牡电就是提升相位,要放在带宽频率的前面来增加相位裕度,具体位置要看其余功率部分在设计带宽处的相位是多少,电阻和电容的频率越低,其提升的相位越高,当然最大只有90度,但其频率很低时低频增益也会减低,一般放在带宽的1/5初,约提升相位78度。
流过U1-A的电流Ic的电流应在2-6mA之间,开关脉宽调制会线性变化,因此PC817三极管的电流Ice也应在这个范围变化。
而Ice是受二极管电流If控制的,我们通过PC817的Vce与If的关系曲线,可以正确确定PC817。当PC817二极管正向电流If在3mA左右时,三极管的集射电流Ice在4mA左右变化,而且集射电压Vce在很宽
的范围内线性变化。符合控制要求。因此可以确定选PC817二极管正向电流If为3mA。再看TL431的要求。从TL431的技术参数知,Vka在2.5V-37V变化时,Ika可以在从1mA到100mA以内很大范围里变化,一般选20mA即可,既可以稳定工作,又能提供一部分死负载。因此只选3-5mA左右就可以了。
确定了上面几个关系后,那几个电阻的值就好确定了。根据TL431的性能,R11、R13、Vo、Vr有固定的关系:Vo=(1+ R11/R13) Vr 式中,Vo为输出电压,Vr为参考电压,Vr=2.50V,先取R13值,例如R13=10k,根据Vo的值就可以算出R11了。
再来确定R6和R17。由前所述,PC817的If取3mA,先取R6的值为470Ω,则其上的压降为Vr6=If* R6,由PC817技术手册知,其二极管的正向压降Vf典型值为1.2V,则可以确定R17上的压降Vr17=Vr6+Vf,又知流过R17的电流Ir17=Ika-If,因此R17的值可以计算出来: R17= Vr17/ Ir17= (Vr6+Vf)/( Ika-If)
根据以上计算可以知道TL431的阴极电压值Vka,Vka=Vo’-Vr17,式中Vo’取值比Vo大0.1-0.2V即可。
举一个例子,Vo=15V,取R13=10k,R11=(Vo/Vr-1)R13=(12/2.5-1)*10=50K;取R6=470Ω,If=3mA,Vr6=If* R6=0.003*470=1.41V;Vr17=Vr6+Vf=1.41+1.2=2.61V;
取Ika =20mA,Ir17=Ika-If =20-3=17,R17= Vr17/ Ir17=2.61/17=153Ω;
TL431的阴极电压值Vka,Vka=Vo’-Vr17=15.2-2.61=12.59V
结果:R6=470Ω、R17=150Ω、R13=10KΩ、R11=50K。
本书是以李友善编著的《自动控制原理》为基础,为学生复习和考研编写的指导书。本书共分10章,每章内容包括知识要点、书后习题解析、同步训练题和同步训练题答案四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从而理清思路、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本书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可作为高等学校电类、机械类学生的学习辅助参考书,也是专业教师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作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和自学者的辅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