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 发布时间 | 2020年1月5日 |
---|---|---|---|
发布单位 | 济南市委 |
打造高效便捷的“一小时都市圈”
文件中提到,将引领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强化与各市的交通联系,打造高效便捷的“一小时都市圈”。推动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合作园区共同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共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都市圈文旅资源整合,联合开拓文化旅游市场。共享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共织社会保障一张网。
优化配置各类要素资源,共建高能级开放平台,推进区域合作开放共赢,实现各市错位协同发展。率先在济泰同城化、济淄同城化和济南齐河全面融合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建立济南都市圈市际联席会议制度,推进落实一体化重大事项。
济南与郑州都市圈对接合作
推动建设黄河下游城市群。推动济南都市圈与郑州都市圈对接合作,引领带动山东中西部地区和中原地区协同发展。加快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区域联系与协作,共建一带一路”陆海双向开放大通道。
发挥济南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推动沿黄各市加强产业协作,共建沿黄产业协作示范带。加强沿黄城市文化交流,共同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实施黄河流域城市融河发展示范工程,推进黄河下游水利工程一体化改造。
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此次,上述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镇人口合理集聚,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并且,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在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计划,推动一批大科学装置落户济南。加大中科院资源引进集聚力度,规划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实施高等教育资源汇聚计划,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在济设立各类研究院、研究生院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支持驻济高校加强“双一流”建设。
充分发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的科技引领作用,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孵化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创建提升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孵化器及通用性、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
规划“中国算谷、智慧名城”
济南将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聚高地。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率先打造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高地。建设新能源汽车基地、数控机床基地、轨道交通装备基地,推进集成电路纳入全国战略布局,建设北方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并且,将打造数字经济先锋城市。规划建设“中国算谷、智慧名城”,实施“数聚泉城”工程,创建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并且,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济南将加快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健康消费业态。加快建设国际文旅城等高端项目,推进完成《济南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引进知名首店、旗舰店、商业综合体,抓好全球商品贸易港建设。
申请设立新的综合保税区
为建设高水平开放载体,济南将加快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建设,选择重点领域深度开展制度创新,申请设立章锦、先行区综合保税区。加快发展海外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兴业态,积极探索跨境电子商务新经验、新做法,高水平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构建以航空核心产业、临空高端制造业、临空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临空产业体系。
另外,为提升投资贸易开放水平,济南将规划建设中日韩医疗康养产业园,支持高水平外资企业在自贸区建立医疗康养示范中心。
提升国际知名度
为提升国际知名度,济南将打造泉城国际品牌,继续加大国际友城结好力度,高水平举办世界儒商大会、国际算博会、2021年世俱杯、济南国际泉水节、东亚博览会等特色国际品牌活动。在德国、俄罗斯、日本等10个国家落地“济南海外文旅交流驿站”,助力济南文化走向世界。
打造“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
上述行动方案里提出,将打造“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加强与泰安、济宁文化旅游协同合作,策划实施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共建世界级中华文化枢轴。并且,加快泉·城文化景观申遗。规划建设济南市博物馆新馆等一批展现黄河文化、齐鲁文化、红色文化的场馆载体。
在打造文化旅游名城方面,济南将承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举办山东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成立“济南——全球文旅交流中心”。搭建新媒体产业联盟,建设新媒体实验室、孵化器、产业园,打造新媒体之都。推进中国非遗博览会展示中心建设,承办好中国非遗博览会,吸引全国非遗项目落户济南。
另外,济南还将积极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建立“东亚文化交流中心”,加大与日韩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多条高速公路确保年底建成通车
按照上述行动计划,济南将加快建设“四网融合”轨道交通。推动济莱、济郑、济滨、济枣及德商、莱临、济济(宁)等高铁规划建设,加快构建“米”字形高铁网络。完善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推进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建设,构建无缝衔接、高效换乘的一体化轨道网络。
在建设国际内陆港方面,济南将加快董家铁路货运枢纽及配套功能园区建设,联动齐河铁路物流基地,整合物流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打造国家物流枢纽。
在构建高快一体公路网方面,上述行动计划里提出,将确保2020年底实现济泰、大东环、济乐南延、青兰(莱芜)、京沪高速(莱芜)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加快推动济青高速中线、济南至高青、大西环等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建设中心城区至莱芜区、钢城区快速通道。加快推进三桥一隧一高速等跨黄通道建设,推动新一批跨黄河桥(隧)规划建设。推动济南东西两侧主要道路向淄博和聊城延伸。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策划实施沿黄河两岸布局的滨河大道。 2100433B
此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济南发展的重要支撑。
此次《三年计划》明确提出,将推动建设黄河下游城市群。推动济南都市圈和郑州都市圈对接合作,引领带动山东中西部地区和中原地区协同发展;加快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区域联系与协作,共建“一带一路”陆海双向开放大通道;推动沿黄各市加强产业协作,共建沿黄产业协作示范带;实施黄河流域城市融河发展示范工程,推进黄河下游水利工程一体化改造。
城市定位北京中国政治、文化、科教以及国际交往中心。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建设为世界城市。 天津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北方国际物流中心。 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
国家中心城市(8座):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第一阶段(2010-2015):2010年2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 五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指的是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城市,这些城市要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 它们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 ...
5 特 稿SPECIAL FEATURE 《城市观察》 2009年第 2期 Urban Insight 2009, No. 2 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从国家战略层面全面提升广州科学发展实力的研究 ◎ 朱小丹 一、有关国家中心城市及科学 发展实力的定义 1.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 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也 可以说,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 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 代表,通常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 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和对 外交往中心。 从主要特征上说,国家中心城市是 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代表,是 国家或国家主要经济区域内经济活动组织 2 0 0 8 年 底 , 国 务 院 颁 布 实 施 的 《珠江三角洲地 区改革 发展规划 纲要 ( 2008-2020 )》(以下简称
<正>2017年,是成都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十三五\"规划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成都市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总揽,强化规划引领,强化运行调控,强化项目支撑,着力抓好改革、创新、开放、生态、民生五大重点工作,切实加强系统自身建设,认真履行总策划、总协调、总督导、大参谋职能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肆虐,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引领作用最为显著、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最大,并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0)》蓝皮书客观评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现状水平和发展态势,着力分析了2020年上半年国家中心城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全面地反映了国家中心城市在承担国家使命和特大城市韧性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重点探讨了后疫情背景下特大城市韧性建设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就如何把握发展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蓝皮书探讨了建设韧性城市应着力把握的六个要素,阐述了推进特大型城市韧性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新发展格局下推进特大型城市韧性建设的路径与举措。重要特点是在主题上聚焦了“特大型城市”,而不仅仅是国家中心城市。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要着眼于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审视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国家中心城市在内的特大型城市影响及应对策略。
该书还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城市将进入一个高风险阶段,未来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将普遍面临气候变化、环境危机以及各种极端事件带来的威胁。这些不确定性和安全风险,不仅会对城市经济社会形成严重冲击,且还可能对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例如,这次在全球扩散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
通报称,蓝皮书在2017年和2018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评价基础上,综合考虑抗疫背景下城市韧性建设代表性、数据来源的连续性、指数数据可获取性、指标的有效性等因素,优化构建了包含38项评价指标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城市和生态文明编辑部主任丁凡表示,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0)》以“后疫情”背景下我国特大型城市建设为主题,探讨了抗疫背景下特大型城市韧性建设的热点前沿问题,对充分发挥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代表特大型城市的功能和比较优势,持续推进高质量建设特大型城市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据了解,该蓝皮书首次尝试增选了9个国家中心城市以外的杭州、南京、长沙、沈阳、济南、合肥、深圳、青岛、宁波、厦门这10个特大型城市,进行发展潜力的测度和评价,并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多方面提出了后疫情背景下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不仅如此,该书系统地呈现了众多专家在第三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上发表的观点,实现了蓝皮书与高层论坛的有机衔接和高度融合。 2100433B
记者日前从上海市建设管理委获悉,该市新出台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于近日正式实施。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将在三年内实现从徐浦大桥至杨浦大桥之间核心段的滨江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将逐步打造世界级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
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黄浦江两岸地区要成为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创造良好的生态效应、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富多样的空间环境。对照上述目标,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建设还存在形式单一、断点较多、公交不便、配套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开发能级,提高建设水平。为此,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重点聚焦“公共空间建设、服务设施完善、交通系统配套”等三大方面、75个重点项目,总体目标是实现从徐浦大桥至杨浦大桥之间核心段的滨江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并初步形成“类型丰富、服务均衡、保障有力”的服务设施体系,“层次清晰、功能互补、集约低碳、畅达便捷”的一体化滨江交通系统。具体包括三大措施,即以“贯通”为核心,创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坚持“高标准、差异化”,推进服务设施完善;倡导“慢行交通、绿色低碳”,提升交通服务水平。
未来三年,将实现从徐浦大桥至杨浦大桥滨江空间基本贯通,形成较为完整的滨江公共空间体系,创造舒适宜人、彰显文化、注重生态的高品质空间环境。
一是推进滨江公共岸线贯通:期内连通岸线长度约30公里,打通滨江空间断点,完成卢浦大桥浦西节点岸线连通工程、日晖港人行桥等项目,增强公共活动连续性。通过创新设置上跨观景平台,架设水上栈道,局部开辟通道或架设桥梁,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滨江步行活动连续。
二是推进公共空间载体建设:构建“一带、多点、多楔”的滨江绿地空间结构。增加乔木种植,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悬挂绿化等各类立体绿化形式,有效提高三维绿量。期内新建约260公顷成片公共绿地等开放空间。
三是推进滨江慢行系统建设:以徐汇、前滩、三林南片等区域为试点,加强步行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等建设。
四是推进历史风貌与工业遗产资源保护利用: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将形成由七个主题段落构成的历史风貌特色区布局,分别为外滩万国建筑历史文化风貌段,“复兴”、“新华”、“民生”等三大码头、仓储和船舶类风貌段,“世博浦西”、“龙华”、“杨浦”等三大工业、市政类风貌段。计划三年内以杨浦、徐汇、浦东为重点,开展一系列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塑造滨江特色文化景观。
《自治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近日,《自治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确定了新疆未来3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行动计划》明确,未来3年,将以“乌—昌—石”“奎—独—乌”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以明显降低细颗粒物(PM 2.5)浓度为重点,以减少重污染天数为主攻方向,以采暖季为重点时段,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到2020年,全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自治区14城市”(自治区14个地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所在城市)和“兵团2城市”(石河子市、五家渠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平均值分别达到71.6%和80%;PM2.5浓度明显下降,以2015年为基准年,PM2.5未达标的自治区10个城市和兵团2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的平均值下降15%。部分城市二氧化氮浓度上升和臭氧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年均浓度持续优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
《行动计划》提出,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强化兵地联防联控和区域同防同治,综合治理燃煤污染,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全面推进城市扬尘等面源污染整治,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排污监管,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为更好地满足全区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目标,建设和谐、绿色、清洁、宜居的美丽新疆提供可靠的空气质量保障。
《行动计划》提出,将实施大气污染源专项执法、柴油车污染治理攻坚、工业炉窑专项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和采暖季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五大专项行动,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