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吉林省新型建材产业公共技术创新中心 | 地理位置 | 吉林省 |
---|---|---|---|
成 立 | 2010年12月 | 依托单位 |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
依托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具有五十余年办学历程,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土木建筑优势和鲜明特色的省属重点建设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设领域,为吉林省乃至全国建设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专门高级技术人才。学校坚持高水平科学研究,在建材建筑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和突出成绩。
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高职生近1600人、教职工1000余人。学校设有18个教学单位,有 42个面向全国招生的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5个专业通过全国土建类本科专业教育工作评估,学校拥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12个硕士点,还具有工程硕士、高校教师等专业学位授予权,已建成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6个,近年来,学校教师以成功申请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数百项,获科技进步奖20余次。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特别注重新技术研发的实用性,特别重视科研成果的工程应用和转化工作,为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大量的科技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已创造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包括节省工程资金)并产生了显著社会效益。对吉林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科是吉林省惟一以建筑工程材料为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教育基地,在为地方培养建筑工程材料人才方面具有的特殊地位,对吉林省建筑工程材料领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有材料学、建筑技术科学两个硕士点,一个工程硕士点,建筑技术科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材料为省级精品课、建筑材料为部级优秀课,建筑工程材料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本学科实验室包括建筑材料实验室、材料专业实验室、材料化学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面积90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达到1354万元,现为吉林省内设备最新最全、教学科研条件最好、管理最完善的建筑工程材料专业实验室。以本学科为依托的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检测中心是省级一级建企检测单位。
本学科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13人,博士17人,学科队伍中有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高校教学名师、吉林省创业先锋、全国建筑节能先进个人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以及国家级、省级学会、协会的副理事长、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理事、委员等社会学术兼职的高级人才。
学术团队主要荣誉和学术兼职包括: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吉林省高级专家
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
吉林省高校教学名师
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
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全国建筑节能工作先进个人
吉林省创业先锋
吉林省设计大师
长春市创业先锋
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屋建筑材料学会理事
中国节能协会常务理事
全国新型建筑材料网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建材研究会理事
吉林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
吉林省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
长春市墙材与建筑节能行业协会副会长
中国建筑标准化学会理事
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
吉林省水利学会理事长
吉林省建筑材料学会副理事长
全国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吉林省建筑节能学会副会长
吉林省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协会副会长
吉林省新型建材产业公共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肖力光,博士、教授,现任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材料学院院长,吉林省新型建材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省重点学科建筑技术科学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二层次人员)、吉林省高校教学名师、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春市创业先锋,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屋建筑材料学会理事、全国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建筑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建筑材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部委以及省级科技发展重大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通过鉴定验收3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9项、获国家专利7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多篇被SCI、EI、ISTP收录。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科在新型建筑材料领域内的科研成果丰富,成绩突出。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计划项目、国家建设部科技攻关项目、省级科技计划重大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有7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8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50余项、获国家专利7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及其节能体系、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胶凝材料(水泥)、工农业废渣综合利用(环境友好材料)、高性能混凝土、先进建筑高分子材料、混凝土外加剂、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聚合物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纤维水泥制品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特点和优势,具有本研究领域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实际应用方面成果显著。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科注重新技术研发的实用性,近年来在本领域内完成的科研项目中,被转化和应用的项目27项,应用单位100多家,这些技术被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应用单位非常满意。对我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100433B
吉林省新型建材产业公共技术创新中心是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于2010年12月批准成立的,依托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中心的目标和任务是,将中心建设成为吉林省新型建筑材料的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基地、科技成果共享科研成果工业化工程转化基地、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基地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进行我省建筑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围绕推动产业跃升、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和促进地方重点产业发展,开展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推动产业内部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加强上下游配套和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开发,延伸产业链;促进产学研联合,促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产品开发,为实现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开展工艺技术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产品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
新型建筑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是区别于传统的砖瓦、灰砂石等建材的建筑材料新品种,包括的品种和门类很多。从功能上分,有墙体材料、装饰材料、门窗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粘结和密封材料,以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五...
就是区别于传统砖瓦、灰砂石等建筑材料的新品种。从功能上分,有墙体材料、装饰材料、门窗材料等;从材质上分,有天然材料,还有化学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等。
现在的新型建材。有菱镁的、硫氧镁的,菱镁制品的防火门芯板、轻质隔墙板、外墙保温板、鸡舍板、颗粒复合保温板、猪仔加热板等等,这些建材用硫氧镁同样可以生产,还有一种新型的外墙保温板,AEPS外墙保温板。
我国新型建材陶瓷板研制经过十年努力,于2007年11月在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批量投产取得成功。这一成果包括完全依靠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的成套装备、生产工艺技术及其产业化,使我国的建筑陶瓷产品增加了全新的品种并且使这一产品生
我国新型建材陶瓷板研制经过十年努力,于2007年11月在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批量投产取得成功。这一成果包括完全依靠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的成套装备、生产工艺技术及其产业化,使我国的建筑陶瓷产品增加了全新的品种并且使这一产品生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吉林省配电设备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长春工程学院,与2012年12月经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批准立项建设,是长春工程学院“十二五”建设规划的重大项目之一。
吉林省配电设备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针指引下,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促进科技产业化;面向企业生产的需要,推动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关行业辐射、转移与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建设优良的工程化实验条件,形成行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推动吉林省电力行业和冶金、化工、建筑等其它相关行业技术进步,提高我省配网自动化和智能配电网的建设水平。
吉林省配电设备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现有用房面积2300平方米,建成电能质量优化控制研究室等八个研究室和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2030万元,其中2013-1014年新增仪器设备840万元。在实践中建成一支学术水平高、工程化经验丰富、勇于开拓、团结一致的技术创新开发与系统集成队伍。形成稳固的研究方向,技术研发中心现有固定研究人员 19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11人。流动人员15人。
吉林省配电设备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在近2年内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吉林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通过省厅级鉴定的项目3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工信厅、吉林省发改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近10项。横向课题到款额累计200余万,获国家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论文2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检索论文15篇。 2100433B
整合了全国强大的网络内容资源,充分发挥了其作为全国信息网络的导航功能,成为新型建材行业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是整个中国新型建材信息沟通的桥梁。中国新型建材产业门户是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综合型手机网站,网站排行始终名列全球前茅。
"中国新型建材产业门户"一直致力于充实网站内涵,丰富有价信息,拓展信息服务的种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已充分发挥了其作为中国新型建材信息网络导航的作用,作为中国知名网站,中国新型建材产业门户一直是重要的、也是最受关注的网络媒体之一,并已成为众多知名企业进行品牌推广的首选。
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 王晓锋
我是搞结构出身的,在我国的建筑热潮中,在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对政策制定起决定作用的大部分都是搞结构专业的人员,建筑专业、设计专业和节能专业参与的比较少,在建筑工业化专家技术委员会里有只一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环能院的专家,如何让节能专业参与到建筑工业化政策制定中,我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正在考虑。
建筑工业化一般被认为包含五大要素,即: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这种概念主要是针对PC建筑即装配混凝土结构型建筑制定的,我们觉得概念外延可以更广泛一些,因此,将建筑工业化定义为:采用减少人工作业方式的标准化流程,建造以“四节一环保”、提高工程质量为目标的整个建筑业的发展途径。我们认为不仅商品混凝土是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新型的模板和模块,甚至精装修都是建筑工业化的表现。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成分,如果只包含PC显然是不合适的。
建筑工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作业方式由传统的现浇作业方式改为商品混凝土和预制板为主;采用各种新型的装配式结构,如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业化的外墙内墙板、木结构等;建筑精装修也不失为工业化的具体表现。
为什么要发展建筑工业化?实际上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和人力成本的提升。建筑工业化只是众多建造方式中的一种。我们在与国外建筑师交流时发现,他们并没有刻意把建筑工业化放在很特殊的地位,建造方觉得哪种方式合适就选哪种。其实发展节能保温一体化也是,千万不要像光伏一样硬性推广,认为把地方政府搞定就能在当地得到极大发展,往往换一任领导就没戏了。只有技术本身有生命力,才能做到有意义地推广。
目前,我国之所以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除了上述人口和劳动力的问题外,城镇化需求大、节能要求高、质量要求高等也是主要原因。另外,从业者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碰到了很多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因此寄希望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同时,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各级政府也据此制定了各项政策,而这些政策真正落地的并不多,还有一个特点是我们的政策基本上都只针对开发商,很少涉及其他领域。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北京、上海建筑工业化实施得最好,主要得益于当地的优惠政策。在各级政策中,我了解到的情况是上海的建筑工业化、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利润最大。2014年上海有25条PC生产线,2015年又新建了十多条。除此之外,我国其他地区的建筑工业化效果仍不明显。目前我国做装配式PC建筑主要为高层建筑,基本都是100米33层以上的项目,在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才有广阔生命力。但目前高层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土建造价一般每平米提高200-800元,以北京为例,做预制外墙造价为400元/平米,不做预制外墙造价为120元。既然如此,为什么这种项目还能做?因为国家规定对采用装配式施工的高层住宅奖励3%的容积率,这3%是开发商白得的面积。假设增量成本是500元,建一栋33层的住宅,出楼面价要超过16500元才有意义。而全国楼面及土地价能超过 16500元的只有很少部分的几个城市。总的来说,推广装配式结构主要靠政策为先。所以这种结构别想在济南、沈阳等二三线城市发展。
对于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前期也制定了一些规程,但我觉得,首先要解决节能技术问题。无论是内保温、外保温还是夹心保温,保温一体化与节能技术的无缝衔接才能实现产业快速发展。如果不是无缝衔接,就要先解决衔接问题,满足节能要求。其次,对于既有建筑重做保温隔热体系的,要明确建筑结构和构件与新的设计施工方案是否存在差别。以前我们做过很多项目,多少都存在一些差别,有的是保温板上的差别。有的要打断剪力墙。关键是要解决结构设计施工和节能设计,要能设计能施工。最主要还是成本与控制效果。此外,还有技术路线问题。尽管我不搞节能,但我经常向节能专家请教,比如在北方采用什么保温,在南方采用什么保温?中国幅员辽阔,不可能一种保温技术能适用于各个地方。
建筑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要想得到全面推广,离不开综合效益,也推广离不开标准,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继续努力,制定更完善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