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具高压注浆的应用
自八十年代第一台高压注浆机问世以来,很快就以其工作效率高,生产过程简单,产品质量好等优点,引起广泛关注,短短几十年间,已逐步在卫生陶瓷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我国的一些厂家已相继引进高压注浆设备,用于卫生瓷的成型。使我国卫生陶瓷生产规模促进迅速扩大产品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各厂的高压注浆设备处于停产状态,因此,从高压注浆成形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坯体形成过程,正确设立成形工艺步骤与各工艺步骤所采用压力、时间参数。对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改善产品质量,延长模具使用寿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洁具高压注浆成形工艺步骤的确定
高压注浆成形的周期包括:
填浆:通过气动隔膜泵往模具输送泥浆。注浆:外界压力作用于模具内的泥浆,使泥浆脱水,硬化成形。回浆:排出坯体空心注浆区多余泥浆。巩固:坯体内腔通入压缩空气,使坯体水分均匀,并增加坯体强度。
高压注浆机的自动化水平很高,采用PLC对注浆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生产循环的每一步骤均是自动置零并连续执行。按上述步骤进行成形作业。在第一阶段填浆结束之后,设备立即进入高压注浆步骤。
洁具高压注浆需要克服的问题
这时,由于模具表面没有坯体形成,极易导致泥浆中的微细颗粒进入树脂模的微孔中,对模造成损害。而且,骤然的高压,有可能使泥浆从模具闭合部位漏浆。为了防止泥浆的这种泄漏。大多数高压注浆机的工作负荷很大。当第二阶段注浆结束之后,进行回浆操作,压力从注浆时的1.0MPA以上突然降至0.33MPA左右,变化幅度非常大,极易导致坯体空心注浆区的变形,降低产品的合格率。
普通注浆工艺原理:
自从注浆成形技术应用于卫生陶瓷生产以来,人们就一直致力于提高成形生产的效率,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纵观近几十年注浆成形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从传统的地摊式注浆成形到管道、台式注浆、再到组合浇注线(立浇线);从单纯的石膏模吸附成形到对模具抽真空,使模具具有一定的真空度和赋予泥浆一定的压力(通常不超过0"para" label-module="para">
注浆成形工艺过程组成:
(1)模型的检查处理与组装:
(2)注浆、吃浆、放浆、巩固:
(3)脱模:
(4)一次修坯;
(5)粘结:
(6)干燥;
(7)二次修坯;
然后准备进行施釉
注浆成形的生产过程由以上9道工序组成,其中:吃浆就是模具吸附泥浆中的水分,形成坯体的工序。
放浆又称空浆,是当坯体形成一定厚度时,排出多余泥浆的过程。放出的泥浆返回浆池(或罐)。回浆的方式有:(1)人工端桶回浆:(2)自然压力回浆,利用管道的坡度,使泥浆流回泥浆池;(3)利用泥浆泵抽回余浆:(4)负压回浆,即利用下注式压力注浆管道,用真空泵形成的负压,把泥浆抽回到泥浆罐。在以上各种方式中,除第一种外,均属于管道回浆。
巩固:放浆后坯体很软,不能立即脱模需经过一段时间继续排出坯体水分,增加其强度。这段时间称为巩固。巩固是注浆成形的主要工序之一,其持续时间约为吃浆时间的一半。
在巩固过程中由于模型继续吸水,坯体含水率不断下降,坯体由于水分排山而逐渐收缩。当坯体含水率下降到19—20%左右时(即脱模点),巩固过程结束,此时坯体很容易从模型内取山。
脱模:从模型中取出粗坯的过程。脱模点的掌握是一个关键。脱模过早,坯休强度不够,脱模困难,且脱模后坯体易塌陷;脱模过迟,坯体会发生开裂。
修粘:包括一次修坯、打眼与粘接等过程。传统的注浆方式,脱模后的坯体内外表面都很粗糙。一般需经多次修坯,而且粘接的工作量也很大。现代采用高强石膏模或树脂模,压力注浆等手段,修粘的工作量已大为减少。修坯、打眼与粘接这些工作都需手工进行,容易出现废品,必须掌握好坯体含水率。
干燥:预干燥(也称半干),即将坯体含水率从15%~17%(粘接时的含水率)降低到8%左右。
传统浇注方式,坯体的预干燥是在注浆车间内进行自然干燥的。在工人下班后的16小时内,注浆车间内保持高温度(33~40℃)、高湿度(40%一60%),使坯体缓慢的干燥。经预干燥后,湿坯休的含水率从15%~17%下降到8%一10%。要注意防止因干燥过急或干燥不均匀,而造成废品。
现代注浆方式一般采用热风直接对坯休进行强制干燥,玻化瓷坯体预干燥收缩率为4%,粘土坯体预干燥收缩率为2%。
二次修坯(修刷):是注浆成形的最后一道工序,将最终决定坯体的尺寸。修刷时坯体含水量要少、刷坯用水也要少,不能有油污。坯体修刷完毕后存放在28-35℃的室内,准备进行施釉。
洁具注浆历史发展起源:
我们人类社会制造和使用卫生陶瓷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的陶器沟型厕所,因此说,卫生陶瓷的生产制造起源于欧洲。早在十七世纪前,人类就开始用压坯成型法生产卫生陶瓷,到了1700-1704年,英国人首先开始运用石膏模注浆成型,但由于当时受泥浆性能影响,注浆成型没有全面推广。1884年法国人德贝米格里斯发现粘土泥浆中加入电解质会发生解凝现象。1905年英国人正式开始用注浆成型法生产卫生陶瓷。但注浆成型这一工艺真正成熟是在1958年以后。用注浆成型取代压坯成型生产卫生陶瓷,是卫生陶瓷生产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先后研究成功了低压快排水、中压浇注和高压浇注成型技术,使作业技术、作业环境、劳动强度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洁具注浆在我国的发展:
我们国家是从二十世纪初才从欧洲引进卫生陶瓷生产技术,公元1916年由唐山市启新瓷厂(原名启新洋灰公司)开始生产卫生陶瓷,当时生产的原料全部从德国进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才改用国产原料。这个厂就是现在的唐山陶瓷厂。卫生陶瓷成型方法最早采用压坯法,用粘土直接压制成型,坯块在半干燥状态时粘接在一起,然后经干燥,并通过素烧提高坯体强度,再进行喷釉和烧成。这种生产方式,劳动效率低,而且要经过二次烧成,成本太高,成型过程中劳动量也很大。
如果你确定是管子接头漏水。在楼上局部修更好的,如果现场是主下水管渗水,而且注浆的点离楼上渗水管至少有30公分的距离, 是可以注浆的,最好的注浆办法是进行2次注浆,第一次少注一点浆,等20分钟后使浆液膨...
看是什么工作原理的,接管方式,使用都不同。
水溶性聚氨酯堵漏剂、油溶性聚氨酯堵漏剂、环氧树脂补强材料
本文介绍了国外关于洁具高压注浆成形坯料粘土成分研究的新进展,为国内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地基高压注浆 当地基出现问题时, 建筑企业如何用地基高压注浆处理?基本 情况怎么样?以下是梳理地基高压注浆相关内容,基本情况如下: 地基高压注浆基本概况: 高压喷射注浆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砂 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地基。当地基中含有较多的大粒径块石、大量 植物根茎或较高的有机质时, 应根据现场试验结果确定其适用性。 对 地下水流速度过大、喷射浆液无法在注浆套管周围凝固等情况不宜采 用。高压旋喷桩的处理深度较大,除地基加固外,也可作为深基坑或 大坝的止水帷幕,目前最大处理深度已超过 30m。 地基高压注浆基本概况: 以高压喷射流直接冲击破坏土体, 浆液与土以半置换或全置换凝 固为固结体的高压喷射注浆法,从施工方法,加固质量到适用范围, 不但与静压注浆法有所不同, 而且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相比, 亦有独 到之处。高压喷射注浆法的主要特征如下: 适用范围 旋喷注浆法以高压喷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