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加筋黄土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谢婉丽 | 依托单位 | 西北大学 |
本项目拟分别对加筋黄土试样在自行改进的大三轴剪切仪上进行试验,同时进行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加筋黄土动三轴试验,研究加筋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其强度特性,以获得较合理的加筋层间距和加筋位置,建立加筋黄土的动、静本构模型及其参数;通过黄土地基的动、静模型试验研究在静力和地震动力作用下加筋黄土地基中的应力、应变和破坏变形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弹塑性力学、断裂力学等观点分析加筋黄土在不同加筋方式下的加筋机理及其破坏特征。最后,把试验中获得的加筋黄土动、静本构模型和参数引入实际地基工程进行动力和静力有限元分析,研究加筋和未加筋地基在静力和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规律,和模型试验相对比,对加筋黄土的本构模型进行验证。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加筋土技术在黄土地区的推广使用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能使加筋土技术能在地震区得到合理运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00433B
批准号 |
40502028 |
项目名称 |
加筋黄土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申请代码 |
D0705 |
项目负责人 |
谢婉丽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西北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6-01-01 至 2008-12-31 |
支持经费 |
28(万元) |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
可按土建、园林、市政相应回填定额设置,看松填还是夯实
按面积计算,一平米在5-20元左右
通过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不同纤维量、不同压实度纤维加筋黄土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和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水率由14%增加到18%时,黄土的黏聚力逐渐减小,当其大于20%时,黏聚力c急剧减小;当黄土的含水率为18%时,内摩擦角φ最大,黄土的抗剪强度达到最大值;纤维材料在黄土中呈面状、网状和团状分布,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均随纤维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纤维量0.5%为最优纤维量;纤维含量小于最优纤维量时,内摩擦角随压实度的增大变化较小,当纤维含量大于最优纤维量时,内摩擦角变化较大;同时,在实际应用方面,该试验给出了含水率、纤维量和压实度与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函数关系,对黄土地区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为了探究纤维加筋固化土技术应用于应急机场的可行性,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探究了不同掺量和龄期的水泥、固化剂以及纤维复合固化黄土的强度特性.结果表明:固化剂与纤维可以提高黄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其中水泥固化效果最优,且最优掺量为8%,随着纤维和砂掺量的增加,加筋固化土的强度先增大后又减小,纤维掺量为0.30%和0.45%时固化黄土强度较高,砂的最佳掺量在4%左右.进行简易机场布设时,建议机场道面工程使用12 mm改性聚丙烯纤维掺量0.45%,固化剂选用P.0 32.5R硅酸盐水泥掺量8%,砂掺量低于4%的复合固化土.
砂砾料具有渗透系数较大、压缩性低、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高以及施工易压实等诸多优良工程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人工填海、大坝填筑和高速公路的路基填筑。以往液化后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饱和砂土和粉土进行的,对于砂砾土液化后变形与强度特性的研究尚不多见。本项目拟运用自行研制的高精度中型动三轴仪,研究饱和砂砾土液化后单调加载变形与强度特性。以强度恢复转折点应变、不同阶段模量和残余强度为着力点,总结饱和砂砾土液化后变形与强度发展的宏观规律;采用颗粒流方法对三轴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砂砾土液化后单调加载过程中颗粒的接触、旋转、滑移、重组以及孔隙水压力的演化规律,探明饱和砂砾土液化后变形的细观机理;建立饱和砂砾土液化后实用非线性应力应变模型,借鉴商用液化后变形分析程序ALID的思路,将本项研究建议的饱和砂砾土液化后应力应变模型引入课题组自行开发的有限元程序中,为砂砾土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液化后应力变形分析提供依据
批准号 |
50808032 |
项目名称 |
胶结粗粒土变形和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07 |
项目负责人 |
邹德高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大连理工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9-01-01 至 2011-12-31 |
支持经费 |
20(万元) |
本书共十章,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实验、监控量测、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与手段,研究了膨胀性黄土隧道的变形特性及支护技术。第一章介绍了膨胀性黄土概况、工程特性以及膨胀性黄土隧道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至第四章,分析了膨胀性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模式、变形原因和变形特征;第五章介绍了几种比较常用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第六章分析了膨胀性黄土隧道沉降特性及其控制技术;第七章分析了膨胀性黄土隧道支护技术;第八章至第九章以小河沟隧道为工程案例分析了膨胀性黄土隧道支护技术及其隧道监控量测技术;第十章简要分析了我国膨胀性黄土隧道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