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计数法 | 发 展 | 导致至今仍有用的计算工具算盘 |
---|---|---|---|
口头计算 | 到达了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方式 | 二进位制 | 最古老的记数法 |
当人们领悟到离自己最近和天生的计算器---自己的手指时,计算的发展有了飞跃。手指参加计算帮助人们越过了“4”,因为当开始用一只手的所有手指计算相同的一个物体时,就能够一下子把数数到“5”。计算的继续发展,要求人们用两只手作为计算工具。尔后,又发展成用自己的脚趾。
原始社会的发展,逐渐到达了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方式的程度,对口头计算的要求开始了。在这一时期逐渐产生了以田地、菜园、畜群为对象的私有财产。这些财产的拥有者被迫的不仅要计算属于他们的财产,而且要记住它们的数目。这推动着人们走上创造数的名称的道路。要表述几个个体的总和,是数的名称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例如,表述两个物品的数的名称时,就用“像我有几只手这样多”来代替,即主要使用任何动物的身体部位作为对一些物品的口头表达。后来,叙述的语句被相应单词的名称所代替,名称便作为数字固定下来。例如,数“2”用“耳朵”、“手”表示;“4”表示为“鸵鸟的脚趾”,等等。手指计算逐渐引起了计算的调整,人们便想法使数的口头表达简化,这样导致了更高一级的单位出现,这也就是独特的计数法形成了。
计数的继续发展,大概与那时人类熟悉狩猎和捕鱼等生活方式有关。原始公社制度要求人们对食物、衣服、战利品等进行分配,从而迫使人们以某种方式对公共财富进行计算。计算过程停留在“4”上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在这个发展阶段上,人们开始抛弃必须将被数的物品拿在手中或置于脚边的做法。数学中发生了第一次抽象,就是把一些被数的物品用另外某些彼此同类的物品和标记来代替,如用小石块、绳结、树枝、刻痕等。根据一一对应的原则进行这种计算,即给每一个被数物体选择一个相应的东西作为计算工具,为了不致丢失这些简陋的计算工具(如小石块、贝壳、核),而把它们串在细绳或小棒上,后来导致至今仍有用的计算工具---算盘。
类似于科学计数法,只不过指数的幂都是3的倍数,这样方便工程上的应用,因为在很多单位转换的时候都是10^3
1cm等于多少dm又等于多少m(用科学计数法)1厘米=0.1分米=0.01米.
正字法在不同的文字体系中有不同的重点。 拼音文字正字法的主要内容是:文字定型法(包括字母表、印刷体及手写体式样)、字母名称法、字母音值法、缩写法、标点符号使用法、编排法(行款格式)等。汉字由于形体上和...
人类从“多”这个概念分离出“1”的概念,被认为是人类经过最困难的阶段才作出的数的概念。分出“1”的概念想必发生在人类处于低级发展阶段。这可能由于,人通常总用一只手拿一件物品,这便把“1”从“多”中分了出来。因此,计数的开端建立了由“1”和不确定的“多”这两个概念构成的计数法。数“2”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用双手各拿一件物品,在计算机的初级阶段,人们把这个概念与双手中各有一件物品联系起来。表示“3”的概念时,人们领悟到可以把第三件物品放在自己的脚边,这样“3”的特征就是举起双手和指定一只脚。由此,“4”的概念也就比较容易地区分出来。在发展计数的初级阶段,人们还绝对不会使用数的名称,在表达数时,或者用实际拿在手上或放在脚边的被数物品,或者就靠相应的身体动作和手势。
二十进位制产生以后,人类就变成了天然的高一级的单位,如20表示“一个人”,40表示“两个人”,60表示“三个人”。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已不再赤脚,这样脚趾就遮起来,脚趾再不能参加计算,这就迫使人们更多的使用十进位制。现代,二十进位制以被人们遗忘,通常代之以十进位制。
有些原始部落不把手指作为计算工具,而是用他们自己的关节。此类计算同样也会有效的发展,并形成严整的体系。此种算法可设想如下:一只手上的大拇指可作为其余手指关节的计数器,其余四指中的关节个数恰好为12,这样在关节数12的后面是高一级的单位,十二进位制计数法便由此产生。这个过程的进一步发展,另外一只手上的每个手指也可作为高一级的单位,即12*5=60,这大概就是建立六十进位制的原因。古巴比伦人广泛使用六十进位制,并把它传到了其他许多民族。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十二进位制和六十进位制计数法的痕迹,如,一昼夜钟点的计算,圆周角度的测量。
这样,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们逐渐地创造出了各种的计算方法,最后,计数法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我们现代所采用的计数法,是由印度人创造,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在经欧洲传遍世界,成为国际通用的统一计数法。
计数法就是逐个测出粒群中各颗粒的粒度,并求出粒度分布。这种方法的测定范围是:光学显微镜下式0.025-250um;电子显微镜下为0.0005-5um。由于这种方法能够测定的颗粒数较少,因此若要得到较为准确的物料粒度,取样时要特别注意。 2100433B
科学记数法(scientific notation)用幂的形式,有时可以方便的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较大的数,如:光的速度大约是300 000 000米/秒;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7 000 000 000人。常在物理上见到这样的大数,读、写都很不方便,考虑到10的幂有如下特点:
102=100,103=1000,104=10000,105=100000……10n=1……(后面跟n个零)
一般的,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n个0,这样就可用10的幂表示一些大数,如:
6 100 000 000=6.1×1 000 000 000=6.1×109
任何实数的1次方都等于它本身。
当有了负整数指数幂的时候,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例如:0.00001=10的负5次方,即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乘10 的负n次方的形式,其中a是正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正数(即整数部分只有一位,小数部分任意),n是整数【正负都有,除0外】。
科学记数法是指把一个数表示成a×10的n次幂的形式(1≤|a|<10,n 为整数。)
科学记数法可以很方便地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大的数,同样,用科学记数法也可以很方便地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
一般地,一个小于1的正数可以表示为a×10ⁿ,其中1≤|a|<10,n是负整数。
二进位制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记数法。它出现在人们还没有用手指计算的时候,也就是在一只手是低级单位,一双手和一双脚是高级单位之前的时候。人们用手指计算,就使各种计数法创造出来。五进位制被认为是手指计数法中最古老的,据推测很早起源于美国,当人们会用一只手上的手指进行计算时所创立,并且得到了很充分的推广。使用五进位制法,每当一只手上的全部手指被用光,一些外部的记号就开始产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数法沿着两个方向发展。用一只手的手指计算扩展到两只手的手指,进而应用了两只脚的脚趾。只用双手计算的,成为十进位计数法的基础;扩大到用脚趾计算的,成为二十进位制的基础。这种计数制主要由北美洲印第安人、中美和南美的土著居民创立,并被推广到西伯利亚北部和非洲。
中国人在计数时,常常用笔画“正”字,一个“正”字有五画,代表5,两个“正”字就是10,以此类推。这个计数方法简便易懂,很受中国人欢迎。那么,到底是谁最先开始使用这个聪明的方法的呢?据说这种方法最初是戏院司事们记“水牌账”用的。
清末民初,戏园(俗称茶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场所。每天戏园里要迎来很多观众。可是那时候还没有门票这种东西,戏园就安排“案目”(就是现在所说的服务员)在戏院门口招徕看客,领满五位入座,司事(记账先生)便在大水牌(类似黑板)上写出一个“正”字,并标明某案目的名字。座席前设有八仙桌,看客可边品茶边看戏。稍后由案目负责计数、收费。到散场结账时准确无误。
这个方法随着戏院实行门票制而被废弃了,但是作为一种简明、易懂、方便的记数法,一直流行于民间。到现在很多中国人在统计选票、清点财物等时候,都还保持着用“正”字计数的习惯。
通过分析大气尘计数法和气溶胶计数法的特点,指出后者代替前者的必要性。尘源特性和气溶胶发生器是气溶胶计数法的核心,对比了ANSI/ASHRAE 52.2-1999和EN 779:2002标准中的尘源和气溶胶发生器。介绍了GB/T 14295—2008《空气过滤器》采用气溶胶计径计数法的理由,并根据该标准的实施情况总结了气溶胶计径计数法的优点。
介绍玻璃纤维滤纸的发展情况和欧洲标准EN1822所推荐的高效滤纸过滤性能测试系统,通过理论推导与实验对比,分析此测试系统中光学粒子计数器的重叠损失和系统中测试气溶胶浓度波动引起的测量误差。结果表明,当高效滤纸效率测试系统选用2台计数器时,测试结果受气溶胶浓度波动影响很小,仅取决于计数器自身的重叠误差;当选用1台计数器分别上、下游采样时,存在着由于气溶胶粒子浓度波动所造成的测试误差,可通过减少气溶胶发尘器发尘浓度的波动来有效地减小这种误差。
电子计数器计数法电子计数器计数法:
该法测定结果较准确,但它只识别颗粒大小,而不能区分是否为细菌。因此,要求菌悬液中不含任何碎片。
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
靳小军、丁士伟等。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