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补血草为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株无毛,生长在昆仑山北坡中、低山山坡,偶尔生在戈壁和沙地上。
中文名称 | 金色补血草 | 拉丁学名 | Limonium aureum (L.) Hill.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纲 | 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目 | 白花丹目 Plumbaginales | 科 | 白花丹科 Plumbaginaceae |
族 | 补血草族 Trib. Staticeae | 属 | 补血草属 Limonium |
亚属 | 宽檐组 Sect. Platyhymenium | 种 | 黄花补血草 Limonium aureum |
中文药材名 | 补血草 |
生长在昆仑山北坡中、低山山坡,偶尔生在戈壁和沙地上。金色补血草为旱生草本。奉季萌发较晚,-般5月上,中旬返青,6月下旬至7月中旬开花,8月初至9月上旬种子成熟,1O月下旬至11月上旬株体枯黄,生长期约170天左右。地区金色补血草在刚刚萌发后的一个月左右时间内,生长缓慢,仅有10一25个基生叶片,在接近开花期之前的半个月时间内,生殖枝才有较为迅速的生长,平均每天生长1-1.5cm,进入开花期之后,植株高度几乎不再增长。金色补血草的花序分枝较多,一株生长良好的个体,可形成聚伞花序52-103个,具成熟的种子约800粒左右,种子千粒重2.7-3.5g。金色补血草有较为发达的根系,主根粗壮,直径约0.5cm左右,入土深度一般为40-80cm,侧根稀少,主要分布在土层20-50cm的范围内,根幅约20-35cm。金色补血草主要生长于我国荒漠带、荒漠草原带低地的干燥沙质盐土或轻度盐渍化土壤上,在草原地带的山坡,沟谷及局部低地的盐生草甸群落中也可生长。它所分布的范围,海拔从1000m至3800m,年均降水量从30mm到450mm左右,土壤类型主要有碳酸盐灰棕色荒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淡栗钙土,盐化草甸土以及草甸盐土等。金色补血草都以伴生种或偶见种出现。例如在内蒙古阿拉善波状高平原的山前砂砾质洪积扇与山间盆地地下径流较集中处,它是绵刺(Potaniniamongolica)荒漠的主要伴生种,在阿拉善鄂尔串斯西部以及宁夏中北部,它是川青锦鸡儿(Caraganatibitica)草原化荒漠的伴生种。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东部、哈顺戈壁,诺敏戈壁和阿拉善高平原的古湖相或河相沉积土上,它是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荒漠的伴生种。在新疆诺敏戈壁,博乐谷地、阿尔泰山南麓,天山南麓的山前洪积扇,以及柴达木西部的山间盆地砾质性较强的盐化石膏荒漠土上为驼绒藜(Ce–ratoideslatens)+盐柴类小半灌木荒漠的伴生植物;同时,金色补血草也出现在半干旱的荒漠草原群落中,例如在新疆准噶尔西部山地的山间谷地或平坦山梁上,为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songorica)荒漠草原的生种。但是,金色补血草更多习生于盐湿生境,是盐生草甸群落常见的伴生种。例如在内蒙古西部、宁夏中北部的荒漠草原区和荒漠区的盐渍化土壤上,它经常出现在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盐生草甸或以白茎盐生草(Halo–getonarachnoideus)为优势种的一年生多汁盐生草甸中。
茎多数丛生,叉状分枝。基生叶倒卵形,矩圆状匙形或倒披针形,长1–4厘米,宽0.5–1厘米,先端圆钝尖头,基部楔形下延为扁平的叶柄,叶在开花时常枯死;茎生叶退化鳞片状。花3–5(7)朵组成聚伞花序,排列分枝顶端形成伞房状圆锥花序,花序轴着生小疣点,下部无叶,有多数不育小枝;苞片短于花萼,边缘膜质;花漏斗状,长5–8毫米,萼筒倒圆锥形,长3–4毫米,有长柔毛,萼齿5个,金黄色,长2–4毫米,膜质;花瓣黄色一橘黄色,基部合生,雄蕊5个,着生于花瓣基部;花柱5个,离生,无毛,柱头圆柱形,子房倒卵形。果实藏于萼内。花期7–9月,果期8–9月。
通过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药用植物二色补血草中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并对其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二色补血草中含有18种氨基酸,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各种氨基酸配比合理;E/N=58.7%、E/T=37.0%,与WHO/FAO提出E/N约为60%、E/T约为40%的理想模式接近;除赖氨酸为限制性氨基酸外,其余氨基酸评分均在90分以上。
目的:研究超声提取黄花补血草中总黄酮的最优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提取工艺,并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78%,料液比1:80,提取时间为30 min,提取温度81℃,提取3次,总黄酮提取率达到1.301%。结论:本实验结果可为黄花补血草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确定提供依据。
树干一年四季通体金黄,故而得名。是北方地区冬季不可多得的景观树种。
金色海棠源自东北原始森林中山丁子树芽变,经吉林省祥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十年培育所得。具有抗病、抗寒、抗旱、耐涝、生长速度极快的特点。
美花补血草(亚种)产自新疆(南疆西部);模式标本采于阿图什县境内。
弯穗补血草,产自苏联。模式标本采自费尔干纳盆地。
.弯穗补血草(原亚种)产自苏联。模式标本采自费尔干纳盆地。
病原:有多种病毒可为害补血草,主要有:蚕豆枯萎病毒(BBWV)、黄瓜花叶病毒(CMV),补血草病毒Y(SVY)、番茄丛矮病毒(TBSV)和芫菁花叶病毒(TMV)等。
病株矮化,叶片变小,皱缩畸形或呈花叶状。
发病规律与流行特点:病毒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染或由桃蚜(Myzus persicae)和棉蚜(Aphis gossypii)等传染。
防治措施:A.选择健康植株的种子育苗或培育无毒苗栽植。B.及时拔除病株,以减少传染源。切花工具注意消毒,以免汁液传毒。C.防治传毒媒介蚜虫。在蚜虫发生期,可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进行防治。
补血草焦枯病又名补血草霉病,是补血草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病原: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 Pers et Fr.)。
症状:植株的叶、花、花梗、梢部、幼苗和采花后留下的残桩均可受害。叶受害后出现褐色近圆形病斑,后萁有可导致叶片枯死。花受害后,其膜状萼变色、萎陷或破碎,发生严重时,一部分或整个花序焦枯坏死。在潮湿环境下,病部可见灰褐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他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株残体上生存越冬。翌年春以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或由种子带菌传播侵入寄主。有再次浸染。
流行特点:多雨、高湿和阴凉的环境有利病菌生长繁。种子带菌异地调运可导致病菌远距离传播扩散。 防治措施:A. 及时清除病株及其周围残花病枝,深埋或烧毁,以减少接种体来源。B. 对种子进行处理,可将带菌种子浸泡在50℃水中30分钟或在灭菌灵800倍液中浸60分钟杀灭病菌而不影响种子发芽。C. 栽培管理中注意保持植株干燥;浇水时避免淋湿叶和花;温室要保持通风干爽,以降低空气湿度。D. 发病初期,可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速克灵(腐霉利)粉剂1000~2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3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10天喷药3~4次,可较好控制病害扩展。
症状:叶、茎及花茎的侧叶上发病。叶上病斑初生水浸状不鲜明的淡黄色斑点,病斑周边黄褐色,内部灰褐色,后呈茶褐色。老病斑周边呈紫红色。病斑直径约2~5毫米。茎部病斑与此相似。
病原:为尾孢菌Cercospora insulana Sacc,分生孢子梗淡褐色,束生。分生孢子无色,鞭形,具3~7个隔膜。大小30~983.4~4微米。本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30℃,37℃以上或5℃以下停止发育,致死温度为45℃,10分钟,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6~31℃,最适相对湿度98%~100%,以水滴状最好。
传染途径:病菌主要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气候条件适宜时,在菌丝块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从叶片气孔部位侵入为害。潜育期9~10天,继在病部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再次侵染。旬平均气温19~25℃之间,平均最低温度在13℃以上。
防治方法:发病期间及时喷药。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可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10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