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捷地分洪闸 | 别 名 | 捷地泄洪闸 |
---|---|---|---|
地 址 | 河南省沧州市南捷地回族乡捷地村 | 控制河流 | 海河南运河分洪道捷地减河 |
建设时间 | 1933年、2000年 |
捷地分洪口门是一古老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多次改造,它始建于明弘治三年,当时为滚水坝,清雍正四年挑通捷地减河,设立闸口。清宣统三年将闸坝改建成溢流堰。1933年,重建分洪闸。1963年大水后,于1964年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工程维修:修补海漫,抛石护冲坑,闸上下游块石护坡,更换闸门,改建工作桥面。
电站闸位于分洪闸上游的右侧,1958年由沧州专署水利局设计、沧县水利局负责施工。修建的捷地公社水电站,竣工后交河北省沧县电力局管理。
南运河捷地八孔泄水闸原为木结构闸门,六孔发电洞闸原为钢结构闸门。这十四孔闸门经过三十多年的运用已老化,漏水严重,南运河河务处于1992年8月完成了闸门改建设计,河北省厅以冀水规设(1995)54号《关于捷地枢纽闸门改建设计的批复》批准了捷地枢纽闸门改建工程设计。经过议标,八扇泄水闸和六扇发电洞闸的闸门更换维修工程由沧州水利工程处水工结构厂中标承修。闸门改建工程于1995年9月1日动工,10月30日竣工,共完成闸门改建工程量14扇重15.4吨。
作为为引黄济津的分水口门,捷地分洪闸保证了沧州市的防洪安全。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该闸还负担地运河向捷地减河两岸的黄骅市、南大港农场、中捷农场和沧县东部地区输水的任务。
此闸在20世纪50年代、1963年汛期以及80年代引黄引岳济津期间,对保证捷地以下南运河安全行洪和冬季输水起到“太平门”作用,效益显著。捷地闸建国后经历了1955年、1963年两次大洪水。1955年9月分洪闸最大泄量为266立方米/秒,相应闸前水位12.89米;1963年8月,下泄流量190立方米/秒,相应闸前水位12.02米。
捷地分洪闸,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捷地减河的始端,即南运河向东分洪口的位置。捷地减河,从河南省沧州市南捷地回族乡捷地村的捷地进洪闸开始,到黄骅市歧口南高尘头村的新防潮闸止,长约83(83.53)公里。跨黄骅、沧县、沧州市新华区、沧州开发区等地。捷地减河,初建时的使用就是主要承担排泄南运河一部分的洪水。为沧州市的市级分洪河道。
京杭大运河——南运河“沧州段”北起青县李又屯村,南至吴桥第六屯,流经青县、沧县、沧州市区、泊头、南皮、东光、吴桥,全长253公里,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20个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七分之一。沧州段运河当时称为御河或卫河,清代以后,称为南运河。南运河起自山东省德州市四女寺枢纽,由南向北经我省衡水市、沧州市的十一个县(市、区),于天津市静海县十一堡与子牙河汇流后经海河入海。
为控制、防御洪水以减免洪灾损失所修建的工程。主要有堤、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和水库等。按功能和兴建目的可分为挡、泄(排)和蓄(滞)几类。 挡 主要是运用工程措施"挡"住洪水对保护对象的侵袭。如用...
特殊转动结构,无齿轮、无皮带转动,无需保养,使用稳定,寿命更长久
不错的 质量有保证!专业提供各种三辊闸,翼闸,摆闸,转闸。坚固耐用,一流的团队提供完善售后服务
捷地分洪闸,位于河北省沧县捷地镇西南,由130米的引河与南运河右岸相连接。明弘治三年(1490年)开挖捷地减河时,在减河上口建桥设闸。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开减河时,建五孔闸,总宽28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将闸改为滚水坝,并将坝顶高程降低0.40米。嘉庆十二年(1807年),又将坝顶提高0.73米。1911年,将坝改成溢流堰。1933年,将溢流堰改成八孔闸(即现捷地闸)。由于年代久远已不再运用,只作为文物进行保管,原有两闸的泄洪任务由新建泄洪闸一闸负担。
2000年,新泄洪闸为孔式涵洞闸。闸门为潜孔式,宽4.4米、高4.4米,后接8.3米长涵洞,中孔宽4.7米,边孔宽4.55米,底高程4.95米,设计流量150立方米/秒。拆除原消力池,新建钢筋混凝土消力池,池宽18米,长19.5米、深1米,底板厚0.65米。
1958年由沧州专署水利局设计,沧县水利局施工,竣工后交沧县电力局管理。1963年6月,沧州专署水利局将该闸移交给河北省南运河管理局管理,1964年以后电站废弃,涵洞交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管理。 2100433B
结合西郑庄分洪闸消能防冲工程复核计算及设计实例,针对蓄滞洪区分洪闸的消能设计条件以及下游水深对消能防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通过介绍南北云中河分洪闸工程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内容、工程设计、工程布置进行了阐述.工程除险加固后,能消除工程诸多安全隐患,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大大改善区域工农业生产条件,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推动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洪闸建于河道的一侧,用来分泄河道洪水的水闸。当上游来水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为确保河道下游地区免受洪灾,将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经分洪闸泄入湖泊、洼地等预定的分洪区暂时存蓄,待洪水过后,再排入原河道,或泄入分洪道直接分流入海。分洪闸宜建于河流弯道凹岸的顶点稍偏下游处,使能充分利用弯道环流减少或防止闸前泥沙淤积,以保证分洪能力。分洪闸一般采用开敞式。闸底槛高程,多与河道滩地地面接近。闸孔总宽度,应能保证通过最大分洪流量。分洪初期,闸上下游水位差及过闸单宽流量都较大,过闸水流的冲刷能力很强。因此,对分洪闸下游的消能防冲问题,应予十分重视,并须采取有效措施,常需借助水力模型试验研究确定。为使水流平顺地进入分洪道,防止下游河床及两岸遭受冲刷,分洪闸下游连接段一般都较长。鉴于洪水来临时,洪峰历时短暂,分洪闸门应能迅速开启,及时分洪,削减洪峰,保证下游河道安全。因此,分洪闸虽不经常使用,但须经常注意维护管理,并制定严格的闸门操作规程,确保正常运用。
闸孔尺寸根据最大分洪流量及相应的上下游水位确定。蓄洪区首部的分洪闸在分洪初期,闸后往往无水,闸上下游水位差以及过闸单宽流量都较大,消能防冲条件十分恶劣。除按上下游水流衔接条件确定消能防冲工程布置外,还需特别重视水流的平面连接,防止进流方向偏斜。如翼墙的扩散角过大,下游将产生巨大回流,主流不但不能扩散,反而更加集中,左冲右撞,曲折前进,冲刷破坏力极强。因此,对分洪闸的消能防冲设计要十分重视。通常需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确定,并严格制定闸门的启闭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分洪闸的安全运行。同时,洪水期、江河中常带有很多漂浮物随流而下,分洪闸在选型和确定空口尺寸时,应考虑行洪的特点。在进行分洪闸闸室分缝及强度设计时,需考虑闸底板常高于河道的枯水位,各部分构件受温度变化较大的不利因素,分洪闸的组成及其设计要点与一般水闸相同。
中国的主要江河上多设有分洪工程,如黄河下游的东平湖分洪工程,长江中游有荆江分洪工程,汉水下游的杜家台分洪工程。这些分洪工程均设有分洪闸。中国于1952年在长江中游沙市附近建成的长1045米、进洪流量达12100m/s的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经1954年分洪实践,运用情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