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建筑形态学 | 作 者 | 陈治邦、陈宇莹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6年12月1日 |
ISBN | 9787112088300 | 印刷时间 | 2006-12-1 |
陈治邦,1944年出生于广东番禺。1968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建筑工程系。长期从事建筑业的工作。现为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一级建造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集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及监理于一身。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理论知识。
第一章 建筑形态
第一节 形态
一、追求
二、形态
三、建筑形态
四、建筑形态学
第二节 表达
一、基本元素
二、基本要素
三、基本载体
四、基本技法
第三节 发展
一、前景
二、两种功能
三、三大原则
四、建筑师
五、商酌
第二章 基本元素
第一节 体
一、类型
二、特性
三、组合
四、板
第二节 面
一、类型
二、特性
三、组合
四、虚面
第三节 线
一、类型
二、特性
三、组合
四、隐蔽
第四节 点
一、类型
二、特性
三、组合
第三章 基本要素
第一节 形
一、特性
二、分类
三、整体
四、局部
五、细部
第二节 色
一、特性
二、情感
三、调节
四、光
五、运用
第三节 质
一、特征
二、调节
三、运用
第四节 量
一、体量
二、重量
三、调节
四、运用
第五节 场
一、特性
二、调节
三、运用
第四章 基本载体
第五章 基本技法
主要参考文献2100433B
如何使建筑美观?建筑设计方案怎样才能脱颖而出、稳夺头筹?世界建筑趋向何方?——在这本书里都有答案。
本书用全新的理念,较系统地论述了有生命的建筑如何与人对话;怎样营造氛围;建筑形态的各元素(体、面、线、点)、要素(形、色、质、量、场)如何发挥作用、展现姿色;建筑形态需要怎样的载体;以及表现建筑形态的基本技法等等。极力探讨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如何使建筑适应现代需要,令建筑具有内在美,有个性、内涵,有生,能与人对话,并能为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营造氛围,使建筑成为秀外慧中的美好作品。
文章以建筑形态学和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从基本要素、概念结构到形态结构和形式的建筑设计转换过程,说明形态结构对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作用。对建筑形态学与结构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以功能结构、材料结构、环境结构、形式结构和有机结构为代表的建筑形态结构为框架,对新时代的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
1 导论建筑形态生成研究的起点
1.1 形态与形态学
1.1.1 “形式”与“形态”、“形态学”
1.1.2 建筑学中的“形态”、“形态学”概念
1.2 建筑学领域的形态学研究
1.2.1 欧洲的建筑类型学
1.2.2 美国的形态科学
1.2.3 中国学者的研究
1.3 建筑形态的生成
1.3.1 建筑形态学研究的展开
1.3.2 建筑形态源的提出
1.4 研究的视角、框架、方法和对象的选取
1.4.1 研究的视角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对象的选取
2 社会结构源建筑形态生成的社会场
2.1 社会与社会结构
2.2 社区与聚居形态
2.2.1 原始的乡村社区与聚居形态
2.2.2 成熟的乡村社区与聚居形态
2.2.3 资本的城市社区
2.3 家庭与住宅形态的演变
2.4 规范与建筑形态
2.5 制度与建筑形态
2.6 社会变迁与建筑类型的兴衰
3 环境行为源建筑形杰的行为生成
3.1 社会结构中人的行为
3.1.1 人们行为的重复发生与场所形成
3.1.2 群体阶层的行为差异与空间的分化
3.2 空间认识与建筑形态的生成
3.2.1 原始思维与人类空间认识的启蒙
3.2.2 心理行为与人类空间认识的发生
3.2.3 存在环境与人对场所的感知
3.3 生活方式与建筑形态生成
3.3.1 自然环境、生活习性与建筑形态
3.3.2 群体阶层、生活方式与建筑形态
3.4 行为模式与建筑形态的生成
3.4.1 仪式化行为与建筑形态
3.4.2 防卫行为与建筑形态
3.5 环境行为创造了最终的建筑形态
4 组织运作源建筑形态的工艺生成
4.1 组织与运作
4.1.1 工艺与运作
4.1.2 职业与组织
4.2 建筑师组织的运作与建筑形态
4.2.1 建筑师职业组织的类型
4.2.2 组织的运作和设计特质
4.2.3 中国职业建筑师体制的建立
4.3 建筑师的设计运作与建筑形态
4.3.1 技术进步与建筑工艺
4.3.2 意匠构思与设计途径
4.4 建筑设计的两个趋向
4.4.1 建筑设计的标签化和精英化
4.4.2 建筑设计的社会化和大众化
4.5 社会发展、组织运作与建筑形态的生成
5 观念价值源建筑形态生成之核心
5.1 社会中的建筑价值
5.1.1 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
5.1.2 建筑价值
5.2 社会价值意识与建筑形态
5.2.1 地域文化与建筑形态
5.2.2 社会政治与建筑形态
5.3 主体价值观念与建筑形态
5.3.1 拥有者的价值观念与建筑形态
5.3.2 建筑师的价值观念与建筑形态
5.4 建筑价值的多元化和价值选择
6 综论 建筑形态生成的社会解读
6.1 建筑形态生成的社会之源
6.2 建筑形态生成的3个阶段
6.3 从社会视角分析建筑形态生成的意义
参考文献 2100433B
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是中国少有的自主型近代化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突出代表,具有空间分布完整、式样类型多样和建筑遗产价值典型等特征。本书基于历史、考证资料分析,并在对南通地区现存近84座近代中西合璧建筑进行实地考察,获得大量测绘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建筑形态学、类型学及文化解释学等相关理论及方法,探讨了建筑的形成条件、发展历程,式样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并对建筑形态的演变特征及演变路径进行了解析。 通过对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式样的深入系统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建筑文化在进入中国近代中小城市过程中被吸收、被改造的本土化过程。本书可供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者、建筑设计工作者及建筑、文物保护工作者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也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近代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变迁,系统研究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形态。本书对大量实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考证之后,运用建筑语言学、建筑形态学及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追溯了教会大学所开创的中西合璧建筑式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了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中的异质关联和文脉关系,进而论证了中西合璧建筑式样建筑在历史时空交汇中的文化价值及离异与回归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