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建筑人类学 | 外文名 | 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 |
---|---|---|---|
类 别 | 科学学科 | 研究方向 | 建筑与人类 |
人类学是19世纪诞生于欧洲的专门研究人类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人类本身以及人类创造的社会和文化。据此,人类学可以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分支。其中,文化人类学着重探讨了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进过程,比较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文化特质,了解不同文化与相应社会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早期着重研究人类社会的状况。随着各国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已突破了原有的研究范畴,拓展到其他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刻影响,建筑学便是其中之一。
建筑人类学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建筑学领域,即不仅研究建筑自身,还要研究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因为建筑正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成为文化有形和具体的表现。建筑人类学注重研究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研究人类的习俗活动、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美学观念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并最终通过建筑的空间布局、外观形式、细部装饰等表露出来。2100433B
楼主的话很贴近实际,联想到去非诚忽扰应婚的一位桥梁建设的技术骨干的感言,确实和楼主说的一样,在现今中国,从事建筑业的职业,确实是对很多年轻男人的挑战,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于美国,男人是家中的挣钱...
如果建筑及装饰工程为一个总承包单位施工的,人工费指导价应该全部按71元计算; 如果是单独的装饰工程,人工费指导价应该全部按87元计算。
文章从建筑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建筑与城市的整体性,解释了整体性的涵义、制约因素,并分析了如何体现建筑与城市的整体性,最终结合"九间堂"的例子揭示了现行条件下塑造城市整体性的可能性。
面对我国地域习俗和文化传统正悄悄消失的危险,文章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审视建筑空间,认为建筑环境、都市的多种选择性源自于不同的民俗文化。建筑空间和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和同构的关系。
01
绪论
了解建筑学、文化人类学两个学科的大致背景;思考建筑学与文化人类学结合的优势;了解关于建筑起源的早期讨论。
课时
1. 建筑学的两种任务
2.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3. 早期的建筑人类学研究
02
化石隐喻: 进化论与乡土建筑研究
了解文化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思考文化进化论对乡土建筑研究的影响,尤其是二十世纪中期的情况。
课时
1. 乡土建筑:20世纪中后期的时尚
2. 文化进化论的产生与复兴
3. 进化论影响下的乡土建筑研究
03
各美其美: 文化相对论与建筑的多样性
了解文化史学派的主要人物与思想;对文化多样性、建筑多样性建立基本的理解;形成对地方性知识的正确态度。
课时
1. 进化论的批判者
2. 文化与建筑的多样性
3. 常识VS误识:关于建筑的地方性知识
04
见微知著: 结构主义与建筑的意义
了解结构主义思想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的盛行,思考文化人类学与建筑学中两股结构主义思潮的异同和相互关系。
课时
1. 结构主义理论
2. 结构人类学与建筑研究
3. 建筑学的结构主义潮流
05
身临其境: 空间与身体
了解“身体”这个话题,在空间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中的角色,并理解这种变化背后的语境。
课时
1. 空间与身体的早期讨论
2. 空间的离身化
3. 空间的涉身化回归
4. 空间与身体的研究
06
由物及人:建筑与社会
了解“家屋社会”理论”以及在此启发下开展的乡土建筑研究,了解建筑作为一种过程,在社会与文化建构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课时
1. 理论先导:家屋社会
2. 社会过程中的乡土建筑
3. 过程性视角与整体建筑观
07
经纬天下:城市与权力
了解物质空间作为一种手段,在权力的获得、执行与彰显中可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课时
1. 仪式的空间实践:权力的获得
2. 机构与建筑类型:权力的执行
3. 城市形态的塑造:权力的彰显
08
我们是谁:遗产与认同
了解遗产保护发展的大致历程与基本原则,并且对新兴的遗产批判理论的视角形成理解。
课时
1. 现代性与遗产保护的发端
2. 历史观与遗产保护的原则
3. 国族认同与遗产保护的反思
01 绪论:建筑与文化人类学
1.1 建筑学的两种任务
1.2 文化人类学学科印象
1.3 早期的建筑人类学研究
1.4 本书的内容与思路
参考文献
02 化石隐喻:文化进化论与乡土建筑
2.1 乡土建筑:20世纪中后期的时尚
2.2 化石隐喻:进化论与物质文化
2.3 进化论的复兴与乡土建筑研究
2.4 “化石”范式的批判与反思
参考文献
03 各美其美:文化与建筑的多样性
3.1 引言:文化的多样性
3.2 探“异”的人类学
3.3 地方性建筑:常识与误识
3.4 建筑学与地方性
3.5 结语
参考文献
4.1 引言:田野里的人类学
4.2 功能主义学派
4.3 中国乡村研究
4.4 乡土中国里的建筑与聚落
参考文献
05 成规日新:结构主义与建筑的意义
5.1 结构主义:20世纪的潮流
5.2 语言学的推动
5.3 人类学的发展
5.4 建筑学的冠名
5.5 讨论:建筑学与人类学的邂逅
参考文献
06 身临其境:空间与身体的对话
6.1 引言:空间与身体的早期研究
6.2 空间的离身化倾向
6.3 空间的涉身化回归
6.4 空间与身体的若干议题
参考文献 122
07 由物及人:建筑与社会的互动
7.1 引言:从建筑的能动性谈起
7.2 家屋社会中的乡土建筑研究
7.3 后乡土时代家宅的研究
7.4 讨论:过程性视角下的建筑观
参考文献
08 经纬天下:城市与权力的勾连
8.1 引言:复杂的城市
8.2 城市空间实践:权力的获得
8.3 城市机构与制度:权力的执行
8.4 城市形态塑造:权力的彰显
参考文献
09 我们是谁?遗产与身份认同
9.1 遗产保护:20世纪的共识
9.2 因何保护:“我们”的现代性
9.3 如何保护:“我们”的理性与尊重
9.4 遗产批判:“我们”的主导性
参考文献
10 讨论:建筑与文化人类学的更多可能
10.1 建筑区系研究 202
10.2 日常空间研究
10.3 建造文化研究
10.4 更多的话题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2100433B
《建筑与文化人类学》本书是一项建筑学与文化人类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共有十章,第二章至第五章选择了文化人类学若干典型的理论流派,对这些理论流派及其影响下所形成的关于空间、建筑与聚落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第六章至第九章则是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出发,选择了身体、建筑、城市、遗产等话题,讨论在人类学的视角下有可能对它们进行怎样的解读。本书面向的读者群较为广泛,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院校的建筑学、人类学相应课程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同时,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图片,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也可供对建筑与城市文化感兴趣的大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