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结合面接触特性理论建模及仿真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页 数 | 108 页 | 开 本 | 32 开 |
作 者 | 温淑花 | 出版日期 | 2012年12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品 牌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第1章 绪 论 (1)
1.1 引言 (1)
1.2 结合面接触特性研究的意义 (2)
1.3 结合面接触特性理论建模研究概况 (5)
1.4 小结 (7)
参考文献 (7)
第2章 粗糙表面的形貌特征及其统计描述 (10)
2.1 引言 (10)
2.2 粗糙表面形貌及其特征的统计描述 (10)
2.2.1 金属加工表面的性质及其形貌特征 (10)
2.2.2 表面形貌特征的统计描述 (13)
2.3 小结 (18)
参考文献 (19)
第3章 接触分形理论与模型 (20)
3.1 引言 (20)
3.2 粗糙表面的自仿射分形特征及其数学表征 (22)
3.2.1 分形几何学的产生 (22)
3.2.2 分形维数的基本概念 (23)
3.2.3 粗糙表面轮廓线的分形特性 (23)
3.2.4 表面微观形貌分形特征的数学表征 (24)
3.2.5 分形参数D 和G 的获得 (26)
3.3 粗糙表面的接触分形模型 (27)
3.3.1 接触点的大小(面积)分布 (27)
3.3.2 粗糙表面的真实接触面积 (28)
3.3.3 接触点的变形 (28)
3.3.4 真实接触面积与载荷的关系 (30)
3.3.5 真实接触面积与粗糙表面间的分离之间的关系 (31)
3.4 小结 (31)
参考文献 (31)
第4章 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及其仿真 (33)
4.1 引言 (33)
4.2 一种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及其仿真 (33)
4.2.1 一种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33)
4.2.2 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的数字仿真 (35)
4.2.3 结论 (37)
4.3 考虑域扩展因子影响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
模型及其仿真 (38)
4.3.1 考虑域扩展因子的微接触点大小分布函数 (38)
4.3.2 考虑域扩展因子影响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
分形模型 (39)
4.3.3 考虑域扩展因子影响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
分形模型的数字仿真 (42)
4.4 一种改进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及其仿真 (46)
4.4.1 粗糙表面分形模型 (47)
4.4.2 结合面法向接触载荷与接触刚度模型 (47)
4.4.3 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的数字仿真 (52)
4.5 一种考虑弹塑性变形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
模型 (57)
4.5.1 结合面微凸体变形机制 (58)
4.5.2 考虑弹塑性变形的结合面接触分形模型 (59)
4.6 小结 (63)
参考文献 (64)
第5章 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及其仿真 (65)
5.1 引言 (65)
5.2 一种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及其仿真 (65)
Ⅵ
5.2.1 一种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65)
5.2.2 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的数字仿真及
实验验证 (69)
5.2.3 结论 (71)
5.3 考虑域扩展因子影响的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及其仿真 (71)
5.3.1 考虑域扩展因子影响的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
分形模型 (71)
5.3.2 考虑域扩展因子影响的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
分形模型的数字仿真 (73)
5.3.3 结论 (78)
5.4 小结 (78)
参考文献 (79)
第6章 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及其仿真 (80)
6.1 引言 (80)
6.2 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及其仿真 (80)
6.2.1 结合面建模 (80)
6.2.2 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 (82)
6.2.3 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的数字仿真 (84)
6.3 结论 (91)
6.4 小结 (92)
参考文献 (92)
第7章 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及其仿真 (94)
7.1 引言 (94)
7.2 结合面阻尼耗能机理简介 (94)
7.3 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 (94)
7.4 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的数字仿真 (96)
7.5 结论 (98)
7.6 小结 (98)
参考文献 (99)
第8章 结合面静摩擦系数分形模型及其仿真 (100)
8.1 引言 (100)
8.2 结合面法向接触载荷计算模型 (100)
8.3 结合面切向接触载荷计算模型 (102)
8.4 结合面静摩擦系数分形模型 (103)
8.5 结合面静摩擦系数分形模型的数字仿真 (104)
8.6 结论 (106)
8.7 小结 (106)
参考文献 (107) 2100433B
《结合面接触特性理论建模及仿真》是集作者(温淑花)多年来在结合面接触刚度、接触阻尼、静摩擦系数方面的建模研究成果而成,同时为了保持全书的系统性也吸收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并在参考文献中进行了列出。
《结合面接触特性理论建模及仿真》紧紧围绕结合面接触特性理论建模及仿真这一研究主题,从五个方面分若干层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①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及其仿真;②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及其仿真;③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及其仿真;④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及其仿真;⑤结合面静摩擦系数分形模型及其仿真。
直线滚动导轨是数控机床的重要功能部件,对导轨系统进行解析建模可以有效分析导轨的特性参数对导轨力学性能的影响。该文基于Hertz接触原理,对直线滚动导轨进行了Hertz接触建模及接触刚度求解。首先,推导了导轨系统中单个滚珠-沟槽的接触刚度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滑块与导轨之间的变形关系,完成了整个导轨的法向接触建模。最后,以NSK直线导轨为对象,分别求解了单个滚珠及4种预紧力等级作用下整个导轨系统的接触刚度,并绘制了载荷-弹性变形以及刚度-弹性变形之间的关系曲线。进一步,利用所创建的模型,分析了外载荷及预紧力对导轨接触刚度的影响。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BAQUS的电连接器接触件插拔力与接触电阻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完成了摩擦系数、过盈量和线簧数对插拔特性的影响分析,进而应用热电耦合仿真技术实现了接触电阻的仿真。所得的结论可为电连接器接触件的设计提供依据,并为接触件的磨损分析奠定基础。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MATLAB软件设计的基础知识、使用方法及其在电气工程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全书共分为12章,主要内容包括MATLAB概述、MATLAB数值运算、程序设计、图形处理功能、SIMULINK基础、MATLAB在电路中的基本应用、直流稳态电路的仿真分析、动态电路的时域仿真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仿真分析、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线性系统的仿真分析、离散系统的仿真分析。本书结合作者在长期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讲述了应用MATLAB软件建模、仿真以及调试中的一些技巧,从而使读者能够快速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本书具有示例丰富、语言简洁、实用性强、简单易学等特点,可以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自动控制、信息工程、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及计算机仿真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
《现代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修订版)》系统、全面地论述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反映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技术学术成果和发展趋势。全书分为系统建模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和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应用两大部分。注重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论述,强调理论结合实际,内容丰富、新颖,突出实际工程应用是《现代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修订版)》的鲜明特色。《现代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修订版)》涉及航空、航天、航海、核能、机械、电子、信息、控制、交通、通信、环保、系统工程、经济、军事和科学试验等多个学科领域,主要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理工和军事类本科生和研究生,亦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及高校教师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系列丛书之一。近年来,系统仿真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已成功地应用于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材料、能源、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及工业、农业、商业、教育、军事、交通、社会、经济、医学、生命、生活服务等几乎社会各行业的系统论证、试验、分析、维护、运行、辅助决策及人员训练、教育等。目前,新一代建模与仿真技术正在向以“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普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本书围绕“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及应用进展”的主题,对建模与仿真的理论基础、仿真发展的顶层技术框架、建模与仿真的发展思路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助于凝聚对现代建模与仿真发展的共识,使系统仿真尽快成长为成熟的学科,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仿真技术的全面应用。本书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高校师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