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是景观规划设计学科在国内最全面和系统的学术研究汇总。《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收录了作者从事景观研究发表的论文共41篇,共分四部分:综述篇着重介绍规划设计学领域的一些关键概念和前沿领域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国际最新专业教学体系;景观文化篇集中讨论了中国人的理想景观与生态经验的理论;景观生态篇提出了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景观感知篇概述了中国人的景观感知和审美心理。
开本: 787×1092
ISBN: 9877030067111
条形码: 9787030067111
俞孔坚,浙江金华人,1963年生。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5年,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城市与景观规划设计。1995-1997年任美国SWA集团景观与城市设计师。199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创建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同年创立北京土人景观设计研究院,目前有200名专业设计师和研究人员。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本书分为上篇“平面构成”和下篇“色彩构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最后章节选编了一些本校历年来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参考,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此外,本书最后部分附有构成运用范例及题型练习,可供自考学生参考。本...
本书从招贴的起源、发展到现代招贴设计的运用,阐述了招贴的分类、功能及设计形式等基本知识。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招贴设计中。全文内容基础,表述深度恰当,以简单的理论知识引领...
《北京大学地理科学丛书》序
重印自序
序言
自序
前言
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从选择满意景观到设计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
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生教学体系
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
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
景观理想与生态经验——从理想景观模式看中国园林美之本质
盆地经验与中国农业文化的生态节制景观
从《易经》看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
“风水”模式深层意义之探索
“风水说”的生态哲学思想及理想景观模式
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
Landscape into places:Feng-shui model of place making and some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Experience of basin landscape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has led to ecologically
prudent
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
景观敏感度与景观阈值评价研究
丹霞风景台胜区景观规划理论与技术体系及保护规划研究
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计战略和实施途径
敏感地段的景观安全格局设计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北京香山滑雪场为例
景观可达性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功能衡量指标的评价方法及案例
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石花洞风景名胜区景生态规划探讨
Security patterns and surface model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Ecologists, farmers, tourists——GIS support planning of Red Stone National Park,
China
Security patterns: a defensible approach toward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自然风景质量评价研究——BIB-LCJ审美评判测量法
系统景观美学研究——以湖泊景观为例
园林风景偏好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专家与公众景观审美差异研究及对策
观光旅游资源美学评价信息方法探讨
自然景观空间之探索——南太行山典型峡谷景观韵律美评价
Cultural variations in landscape preference:comparisons among Chinese sub-groups
and Western design experts
Local people and tourists: two models of change——A case study of Red Stone
National Park, China
参考文献
附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著作系列2100433B
长期以来,许多学科都试图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人类与环境的联系,关系到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关系到环境作为资本、资源、接受器和限制者等等。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都在积极地改造着环境。景观变化经常反映着人类城市发展的足迹,反映着地方性的审美、文化、社会经济、生态、场所意识和历史等多种价值。
基于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研究方法,调查不同性别、年龄、收入水平、空间分布的消费者群体对于陕北清涧石板在品牌、信息获取、企业、购买、艺术品文化五个维度的感知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消费者群体对于这一特色产品的感知程度、期望与需求各不相同。其中,男性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程度远高于女性;26~45岁年龄段群体对品牌与信息获取的感知程度最高;家庭人均年收入10 000~20 000元的群体购买感知最为突出。此外,不同空间人群对清涧石板的品牌感知与企业感知程度基本以清涧县为核心,由内向外逐渐递减。研究同时发现,该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手艺传承困难、设计缺乏创新等问题。为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保护地方特色文化,针对性地提出传承与创新并重,以及提升服务质量、重视特色服务的产业发展方略。
前言
第1章 水文现代化
1.1 引言
1.2 我国水文现状
1.2.1 水文的成就
1.2.2 水文的作用
1.2.3 水文科技的发展
1.2.4 水文面临的新形势
1.3 国内外水文现代化现状比较
1.3.1 水文站网
1.3.2 水文测验
1.3.3 水文数据处理、存储、服务和水文业务系统
1.4 水文现代化的基本概念
1.4.1 水文现代化的内涵
1.4.2 水文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4.3 中国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1.5 我国水文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1.5.1 湖南省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5.2 无锡市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6 我国的水文政策法规体系
1.6.1 水文政策法规建设回顾
1.6.2 水文政策法规建设展望
1.7 我国的水文技术规范标准体系
第2章 水文数据采集与存储新技术
2.1 概述
2.1.1 水位测量技术和仪器
2.1.2 水深测量
2.1.3 流速、流向测量
2.1.4 流量测量
2.1.5 降水观测
2.1.6 水面蒸发器
2.1.7 泥沙测量
2.1.8 水文缆道及设备
2.1.9 船测、桥测设备
2.1.10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2.1.11 我国水文测验的特点
2.1.12 我国水文仪器的性能
2.1.13 我国水文仪器的宏观管理
2.2 水位数据采集技术
2.2.1 水尺
2.2.2 接触式水位测量仪器
2.2.3 浮子式水位计
2.2.4 压力式水位计
2.2.5 超声波水位计
2.2.6 微波水位计
2.2.7 激光水位计
2.2.8 电子水尺
2.2.9 洪峰水尺
2.3 流速流向测验技术
2.3.1 转子式流速仪
2.3.2 声学流速仪
2.3.3 电波流速仪
2.3.4 电磁流速仪
2.3.5 其他流速测量仪器
2.3.6 流向测量方法及流向仪
2.4 水深数据采集技术
2.4.1 测深用的测具
2.4.2 测深铅鱼
2.4.3 回声测深仪
2.5 流量测验技术
2.5.1 声学时差法流量计
2.5.2 声学多普勒流量计
2.5.3 流速仪流量计
2.5.4 水力学法流量测验
2.5.5 其他流量测量仪器
2.6 降水数据采集技术
2.6.1 雨量器(筒)
2.6.2 虹吸式雨量计
2.6.3 翻斗式雨量计
2.6.4 其他雨量计
……
第3章 水文数据传输技术(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第4章 现代测绘与3S技术在水文中的应用
第5章 水文数据处理
第6章 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新技术
第7章 电子表格Excel在水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第8章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简介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一书是景观规划设计学科在国内最全面和系统的学术研究汇总。《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收录了作者从事景观研究发表的论文共41篇,共分四部分:综述篇着重介绍规划设计学领域的一些关键概念和前沿领域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国际最新专业教学体系;景观文化篇集中讨论了申国人的理想景观与生态经验的理论;景观生态篇提出了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景观感知篇概述了中国人的景观感知和审美心理。《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可供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建筑、生态、环境、生物保护、旅游等专业人员参阅。
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深入,以科学和实践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了景观生态学
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包括水域景观生态学、景观遗传学、多功能景观研究、景观综合模拟、
生态学与可持续性科学的五个方面。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