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结构风振控制的设计方法与应用 | 作 者 | 周云 |
---|---|---|---|
类 别 | 建筑 > 建筑结构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9年11月 | 页 数 | 252 页 |
开 本 | 16 开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030259073 | 丛 书 名 | 21世纪技术与工程著作系列·土木工程 |
第1章 结构风振控制的概念与原理
第2章 风荷载特性与脉动风荷载的数值模拟
第3章 风振控制装置的类型与性能
第4章 结构风振控制分析方法
第5章 阻尼器对结构风振控制的设计
第6章 TMD对结构风振控制的设计
第7章 TLD对结构风振控制的设计
第8章 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风振控制的设计
第9章 结构风振控制实例
第10章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风设计理论框架
本书系统总结和阐述了结构风振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程应用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结构风振控制的概念与原理、风荷载特性与脉动风荷载的数值模拟等。
楼上的办法不行可以设置打印机驱动(确保你电脑上就一个打印机驱动且该驱动是默认打印机),如下图:
可以在土巴兔上招标,会有3家装修设计公司,为你免费上门量房,出方案 和 报价,你可以选择性价比高的,还有装修保做保证,希望可以帮到你~~~~
如果客厅面积不大,还需要隔断,最简单的做法,是装一个珠帘或者纱帘,这样既能做到隔断,又不会对通风和采光造成影响,这种开放式设计简单而且便宜,又极富时尚感。也可以采用半开放式设计,如书房与客厅相连、餐厅...
本文首先分析了阻尼比对结构风振反应的控制效果,重点讨论了阻尼比对风振脉动增大系数的减小效果和具体计算方法,给出了便于工程实际应用的阻尼比.其次,分析了结构耗能减振系统的附加阻尼特性,同时说明了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方便地用于大型结构的风振阻尼控制分析和设计。
本文首先分析了阻尼比对结构风振反应的控制效果,重点讨论了阻尼比对风振脉动增大系数的减小效果和具体计算方法,给出了便于工程实际应用的阻尼比为10%~30%的风振脉动增大系数随基本风压和结构基本周期变化的计算图表。结果表明,结构阻尼比增大,风振脉动增大系数明显减小。其次,分析了结构耗能减振系统的附加阻尼特性,给出了调频质量阻尼器(TMD)、调频液体阻尼器(TLD)和速度线性相关型耗能器附加给结构阻尼比的实用计算公式。最后给出了100层钢结构分别设置TMD和线性粘滞阻尼器的风振控制分析和设计实例。实例结果表明,两种被动阻尼控制系统对结构最大位移和最大加速度控制效果相同,可以达到40%~55%,同时说明了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方便地用于大型结构的风振阻尼控制分析和设计。
从理论角度,在一定意义上,由于滑动模态可以按需要设计, 而且系统的滑模运动与控制对象的参数变化和系统的外干扰无关,因此开关变结构控制系统的鲁棒性要比一般常规的连续系统强。然而,开关变结构控制在本质上的不连续开关特性将会引起系统的抖振。对于一个理想的开关变结构控制系统,假设“结构”切换的过程具有理想开关特性(即无时间和空间滞后),系统状态测量精确无误,控制量不受限制,则滑动模态总是降维的光滑运动而且渐近稳定于原点, 不会出现抖振。但是对于一个现实的开关变结构控制系统,这些假设是不可能完全成立的。特别是对于离散系统的开关变结构控制系统,都将会在光滑的滑动模态上叠加一个锯齿形的轨迹。于是,在实际上,抖振是必定存在的,而且消除了抖振也就消除了变结构控制的抗摄动和抗扰动的能力, 因此,消除抖振是不可能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它到一定的范围。抖振问题成为变结构控制在实际系统中应用的突出障碍。
抖振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时间滞后开关。在切换面附近,由于开关的时间滞后,控制作用对状态的准确变化被延迟一定的时间。因此时间滞后开关的作用将在光滑的滑动模态上叠加一个衰减的三角波。
(2)空间滞后开关 。开关的空间滞后作用相当于在状态空间中存在一个状态量变化的“死区”。因此,其结果是在光滑的滑模面上叠加了一个等幅波形。
(3)系统惯性的影响。由于任何的物理现实系统的能量不可能无限大,从而使系统的控制力不能无限大,这就必然使系统的加速度有限,因此系统的惯性总是存在的,于是,控制的切换必然伴有滞后。这种滞后造成的抖振与时间滞后开关造成的后果类同。系统惯性与时间滞后开关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使衰减三角波的幅度增大。系统惯性与空间滞后开关共同作用时,如果抖振幅度大于空间滞后开关“死区”,则抖振主要呈衰减三角形波;如果抖振幅度小于或等于该“死区”时,则抖振呈等幅振荡波形。
(4)系统时间纯滞后和空间“死区”的影响。有许多控制系统本身存在时间纯滞后及控制滞后,这些滞后往往比开关的时间及空间滞后大得多,从而会造成很大的抖振。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引起整个系统的不稳定。
(5)状态测量误差对抖振的影响。状态测量误差主要是使切换面摄动,而且往往伴有随机性。因此,抖振呈现不规则的衰减三角波;测量误差越大,抖振的波幅也越大。
(6)时间离散开关变结构控制系统的抖振。时间离散系统的滑动模态是一种“准滑模”,它的切换动作并不是正好发生在切换面上,而是发生在以原点为顶点的一个锥形体的表面上。因此,必然有衰减的抖振,而且锥形体越大,抖振幅度越强。该锥形体的大小与采样周期有关。此外,采样周期实质上也是一种时间滞后,同样能造成抖振。
抖振的强弱与上述因素的大小有关,就实际意义而言,“相比之下,切换开关本身的时间及空间滞后对抖振的影响是小的(特别是采用计算机时,计算机的高速逻辑转换以及高精度的数值运算使开关的时间及空间滞后实际上不存在),然而,开关的切换动作造成控制不连续性则是抖振发生的本质原因。
(1) 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有可能破坏系统滑动模态的运行条件,从而系统出现超调过大、过渡过程增长、甚至出现不稳定状态。
(2) 平衡点附近的抖振,将会使系统的静态指标降低。
(3) 抖振的存在,对系统将会造成机械磨损,能耗增大。
(4) 高频抖振还有可能激发系统固有振荡源,对系统造成更大影响,甚至无法正常运行。
1) 滤波方法。通过采用滤波器,对控制信号进行平滑滤波,是削减抖振的有效方法。
2) 消除干扰和不确定性的方法。在常规滑模控制中,往往需要很大的切换增益来消除外加干扰及不确定项,因此,外界干扰及不确定项是滑模控制中抖振的主要来源。利用观测器来消除外界干扰及不确定性成为解决抖振问题研究的重点。
3) 遗传算法优化方法。遗传算法是建立在自然选择和自然遗传学机理基础上的迭代自适应概率性搜索算法,在解决非线性问题时表现出很好的鲁棒性、全局最优性、可并行性和高效率,具有很高的优化性能。
4) 降低切换增益方法。由于抖振主要是由于控制器的不连续切换项造成,因此,减小切换项的增益,便可有效地抑制抖振。
5) 扇形区域法。 2100433B
《建筑结构防振设计与应用》包括概述、常用机器设备动力荷载、防振指标、地面振动传播和防振距离、设备基础隔振设计、单层厂房防振、多层厂房防振、古建筑防振和保护、振动事故处理、环境振动测试和分析等。《建筑结构防振设计与应用》可供建筑结构工程防振设计时参考,也可供环境振动影响及防治设计、总体规划设计、生产工艺布置设计和处理振动影响问题时参考。
变结构控制,又称滑动模态控制,是一种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由于其对系统摄动及干扰的鲁棒性好,易懂易用,适用于线性、非线性、离散、随机、分布参数、时滞等系统,并能实现镇定、跟踪、自适应等目标,近些年在国内外受到极大重视.特别是在很多领域中的应用更具有吸引力与发展前景.
本书介绍了变结构控制的基本理论及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应用结果.作者根据近几年变结构的新发展,从体系组成和选材上对作者1990年出版的专著作了较大的改进,增加了不少新章节,并重写或修改了原来的许多章节.其内容更丰富、翔实和新颖.本书适于高等学校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教师及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