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明代,中国就出现了西式教堂,清初在圆明园还建造了“西洋楼”,由在清廷供职的西洋画师设计,水平并不高,基本采取西方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巴洛克风格。但西方建筑形成潮流的涌入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本世纪初以来,随着西方近代和现代建筑的发展,面貌与西方同时期的建筑完全一样的“洋房”,首先在各大城市的租界更是大量出现。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本世纪20年代以前,先是流行古典主义,更多模仿西方文艺复兴建筑形式,然后是集仿主义,拚凑西方各种古代建筑形式于一身,代表作如上海外滩英商汇丰银行、北京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大礼堂等。
2.二、三十年代,建筑形式大多已向现代“摩登建筑”的方向转化,代表作如上海外滩江海关、沙逊大厦和24层的国际大厦。江海关和沙逊大厦仍带有折衷主义的印记,国际饭店则属于地道的现代建筑,与同时期例如美国的现代建筑芝加哥学派相差无几。
3.30年代末以后即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以前,除东北伪满时期由日本人促成的仍属西方折衷主义的所谓“兴亚式”建筑外,建筑活动不多。
在二、三十年代,与西方建筑在中国流行同时,“民族形式”的建筑运动也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其形式处理大致有三种方式。
1.基本照抄古代形式,把它用钢筋混凝土浇铸出来,代表作如南京中山陵、原中央博物院“大殿”、灵谷寺阵亡将士纪念塔、中山陵园藏经楼、北京燕京大学未名湖塔等。中央博物馆“大殿”是一座展览大厅,从全体到细部,形式完全模仿北方辽代建筑。灵谷寺塔和未名湖塔也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形式模仿宋塔和辽塔。中山陵园藏经楼是北京清代汉式藏传佛教寺庙形式的再现。
以这种方式建造的大都是一些功能比较单纯的纪念性建筑,其中建于1926年的中山陵是中国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优秀作品。事前进行了有奖设计竞赛,规定“须采用中国古式而含有特殊与纪念性质者,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亦可”,收到中外参赛方案40余件,作者必须隐去姓名,经公开陈列评选,获头、二、三等奖的都是中国人,后即按头奖进行建设。评语认为:此方案“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
2.用于功能要求比较复杂的大型楼房中,平面设计与西方现代建筑差不多,只是披上了一个中国传统建筑的经过“创造”了的外壳。代表作如原上海市政府大楼、南京中央研究院、北京辅仁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和原北京图书馆等。其中有一些还是外国人设计的,由于对中国传统建筑并没有多少研究,往往不伦不类,功能上也常常甚不合理。
3.建筑以形式的简化为特点,出现在人们开始对前此的作品产生怀疑以后,如南京原外交部大楼、北京交通银行、南京原国民大会堂、上海中国银行等。已经与西方现代建筑相当接近,只是局部运用了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建筑艺术处在一个大转折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新的功能要求,新的建造条件和手段,以及在中国土地上建造的包括西方现代建筑在内的西式建筑,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就近学习的机会,对于促进中国建筑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新一代受过现代教育的中国建筑师并不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也在探索多种民族化的途径。虽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但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近代中国建筑毕竟是新中国建筑赖以发展直接基础,是中国古典建筑与新中国之间的过渡。
这种“新”却不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内部自然地演化出来的,而是随着列强的刺刀从外部强加在中国土地上的。一大批西方式样—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及以后的“摩登建筑”的“洋房”,首先在各大城市的租界出现,其建造目的是在于掠夺中国的财富,炫耀西方的骄傲,使中国蒙受屈辱。这个现实剌伤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艺术是感情的产物,于是,一批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的中国爱国建筑师自然会起来与之抗争,于是与完全西化的建筑潮流相对应,近代中国建筑又掀起了一股声势不小的“民族形式”的运动。这个运动还得到了当时政府出于维护其法理正统地位需要的支持,甚至还有外国教会,为便于其文化观念的宣扬,也曾参加其中。所以,完全西化的洋房与对于“民族形式”的努力,就构成了近代中国建筑艺术的两条主线。
在南京紫金山南麓,在入口设石牌坊,以缓坡经长长的神道抵正门,再至大碑亭,过亭后坡度加大,以很宽的台阶和平台相间次第上升,直达祭堂。全程坡度由缓而陡,造成瞻仰者逐步加强的“高山仰止”的严肃气氛。宽阔的大台阶把尺度不太大的祭堂和其他建筑连成一个大尺度的整体,取得庄严的效果。陵墓总平面呈钟形,寓意“警钟”。
祭堂平面前部近方,四角各有一个角室;后部以短甬道连结圆形墓室,总体呈凸字。外观为重檐歇山顶,覆深蓝色琉璃瓦,角室墙面高出下檐,构成四个坚实的墙墩,墙、柱都是白色石头,衬以蓝天绿树,十分雅洁庄重,沉静肃穆。祭堂内部中央置中山先生白石坐像,四个圆柱和左右侧墙下部镶黑色磨光大理石。堂为穹窿顶,以马赛克镶青天白日图案,地面为红色马赛克,寓意“满地红”。圆形墓室中央作圆形凹下,周以白石栏干,置中山白石卧像,棺柩封藏地下。在墓室穹顶也镶贴青天白日图案。墓室的布局吸取了法国古典主义的墓室处理手法。
中山陵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座国家级现代纪念建筑,总体规划吸取了明、清陵墓手法,单体建筑虽然也是在现代结构上加上一个木结构形式的外壳,但造型上有所创新,同时作为一座其精神性意义大大超过物质性意义的特殊建筑来说,它的内容和形式仍然是协调的。即使到了今天,对于某些相类建筑,采用这种方式,也应该是可以存在的探索方向之一。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时只有31岁,他还荣获过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竞赛的首奖。1929年,当中山纪念堂还正在施工的时候,他就过早地去世了,当时只有35岁。
1976年,美国贝尔研究所在亚特兰大建成第一条光纤通信实验系统,采用了西方电气公司制造的含有144根光纤的光缆。1980年,由多模光纤制成的商用光缆开始在市内局间中继线和少数长途线路上采用。单模光纤制...
大港地区是退海之地,逐渐形成如今的滨海平原。经天津文物考古和海洋研究部门的科学考证,约距今5000年左右.黄骅海侵(又称天津海侵)后,海水发生海退。随着海退的逐步推展,在天津沿海地区形成大致与海岸线平...
我国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四个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原始社会北方主要是穴居,南方主要是巢居。黄河流域出现了木骨泥墙房屋,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出现...
在20年代末还正式诞生了中国建筑史学科。
学科的创立者梁思成、刘敦桢等作了大量工作,把几千年来一直为士大夫所盲目不齿的建筑事业纳入学术领域,为中国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研究初步奠定了基础。2100433B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 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 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 视。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 抛砖引玉。 一 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 1949年建国以前, 直至建国后的头 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 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 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 受的。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50 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 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面对滚滚而来 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 “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 师们并未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题目:中西建筑艺术欣赏及文化赏析 姓名:黄倩云 学号: 1117101610 院系:外语学院 联系电话: 18236586029 电子邮箱: 2286743897qq.com 任课老师:张义忠 完成时间 :2012年 12月 23日 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赏 摘要: 建筑 ,从人类摇篮时期便开始萌芽 ,在悠久的人类文明中洗练 ,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熔 铸下不断丰满的艺术 ,早已超出了科学技术的范畴 ,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 ,让我们从中 窥视出人类博大精深的文明 ,品味镜中那个玄奥的世界。经典建筑的只砖片瓦 ,无不 张扬着一个时代的精神 ,并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世界各族人民留给我们数不胜数 的经典建筑实例 ,本文选择了中西不同时期建筑艺术进行分析, 通过对比发现东西文 化的特征跟差异。 关键词: 中西宫廷建筑、中西民居建筑,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选 址
《近代中国建筑学的诞生》阐述的是有关中国近代的建筑学诞生的历史,是追溯清末民初中国对“建筑”认识从古代向近代转换轨迹的历史。全书共分5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概念、近代中国“建筑学”学科的诞生——清末建筑学的导入、民国初期的建筑学的发展之二——美术建筑的提倡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建筑
同建造、营造、构筑、安放在……之中。一般指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如房屋、洞穴、桥梁、墙垣、道路、水利、家具等构筑物;栽培植物等。
建筑,泛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利用创造性的思维或方法,策划、设计、建造、雕塑、装饰、布置、制作的;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如房屋、洞穴、桥梁、墙垣、道路、水利、家具等构筑物;栽培植物等具有典型性的形体或社会意识表现形态。
它是一种综合的、空间的、造型的艺术:⑴无言的诗:以物质(土石、钢铁、水泥、木材、玻璃、颜料等)为语言,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塑造了高矮、方圆、扁挺、曲直、色泽不同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静态固定的造型实体。⑵立体的画:建筑的造型主要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虚实安排、远近距离、动静组织、明暗搭配、古今延续的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植物栽培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表现性的综合性艺术。对建筑的远眺,就像识读和欣赏挂在天空的一幅图画。⑶凝固的音乐:建筑与空间构成了一定的序列、节点、延续、节奏和韵律,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意境、气氛、风格,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或典雅,或婉约,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⑷完满的历史:建筑艺术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书写和显现了人类文化的历史。本质是一个民族乃至多个民族的国家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社会文化思想以及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有机构成)水平的综合体现。(5) 自然的和谐:每一个建筑艺术形体和时态,都与所在位置的天体、地域、区位、地点、气候、物种、人群、个人、(心)情景构成了一个和谐、平衡、统一、发展的自然环境。
建筑艺术具有的特性
作为建筑艺术,至少具有以下特性: ⑴从物质和形态来说,具有实在性、静态性、实用性、群众性、强制性、耐久性。⑵从手段来说,具有美术性、技术性、工程性。⑶从反映和审视来说,具有形式美、象征美、符号美、局部美、心灵(正面)美。⑷从价值来说,具有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愉悦价值、寄情价值。⑸从意识来说,具有识读、会意、隐喻、意象、联想的意念和思想。⑹从知觉来说,具有视觉、触觉、感觉及运动觉。⑺从时空来说,具有空间性(实中虚序层)、时间性(历史、现实、未来)、地理性(位置、地表、地质、气候、宜人)、构景性(主次辅侧远)、造型性、一体性(天地景物人)。⑻从表现形式来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标志性、象征性、浪漫性。⑼从内涵来说,具有民族的、时代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礼制、法度以及文化的经典和图形、数理、风俗、习惯等。⑽ 从自然来说,具有环境性、生态性、自由性、协调性、自然性。
建筑艺术与实用功能
通常说建筑艺术都是功能、结构和艺术、审美的统一。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但有的艺术与功能产生了分离。比如在中国,最伟大的墙是蜿蜒于北方万里山野间的万里长城。它最初修建的目的只是为了防御和实战的需要,但防卫功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它成为了中国建筑乃至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这恐怕是建造者在建造之初所没有料到的,另外,九龙壁、影壁等,已经完全脱离了墙本身的功能,而仅具有显示和象征的作用了。(王其均著《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第12页,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年)。
城市中不同地区的建筑艺术是城市建筑艺术中属于“面”的部分,在城市景观中占着重要地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城内外大片绿地、河湖水面或丘陵所形成的自然景色;一类是城市景观,是通过城市中成片街区和小街小巷体现出来的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城市艺术面貌。城市景观反映一座城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处理好这一新与旧、传统与创新的相互关系是城市建筑艺术和古城保护中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