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齿耳蕨形态特征
植株高25-100厘米。根状茎直立,高可达10厘米,连同残存的叶柄基部直径可达3厘米;顶端及叶柄基部密被棕色或深棕色、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达8毫米、宽达3毫米、全缘的厚膜质鳞片。叶簇生;叶柄禾秆色,上面有沟槽,长5-40厘米,基部直径1-2毫米,向上疏被少数与基部相同的鳞片及较多渐缩小、披针形或长钻形、大多伏贴、边缘有疏长齿的棕色或深棕色膜质鳞片;叶片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不缩狭或略缩狭,长18-65厘米,宽2.5-12厘米,一回羽状;羽片25-45对,无柄,互生或仅对生,平展,下部的间距较大,有时略斜向下,上部的接近,镰刀状披针形,长1-6厘米,中部宽3-10毫米,顶端渐尖,常有短芒刺,两侧显著不对称,基部上侧有三角形耳状凸起,其外侧平截或略向外凸起呈弧形,与叶轴平行,基部下侧狭楔形,通直或略向内弯,基部以上的两侧边缘有锯齿,齿端通常或多或少向内弯并有或长或短的芒刺;叶脉羽状,上面不明显,下面可见或明显,侧脉在中脉上侧的自下而上羽状、二叉状至单一,中脉下侧的单一或二叉状。叶纸质或薄纸质,干后绿色或灰绿色,上面色较深;叶轴禾秆色,上面有沟槽,下面疏被棕色或深棕色、披针形、线形或长钻形、边缘有疏齿、常伏贴的膜质小鳞片;羽片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浅棕色或棕色、狭披针形的细小鳞片及短节毛。孢子囊群较小,生于较短的小脉顶端,在羽片主脉两侧各有1行,中生或仅中生,通常主脉下侧的下部小脉不育;圆盾形的囊群盖小,深棕色,近全缘,早落。孢子赤道面观豆形,极面观长椭圆形,周壁具褶皱,常联结成网状。
|
|
|
生长于海拔600-24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下,多见于阴湿的石灰岩山谷。
产于浙江、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东南部,越南北部也有。
黑木蕨的根3mm左右,茎较细,叶齿较少、较圆润,叶面不平整,透明度较高,较薄。是一种水生蕨类,具有互生性的叶部,叶片全裂呈羽毛状,色泽呈暗绿色。不论水上叶或水中叶只要有足够的光线,叶片就会直立生长。适...
陆生大型或中型蕨类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有管状中柱(如栗蕨属),或短而直立或斜升,有网状中柱(如凤尾蕨属),密被狭长而质厚的鳞片,鳞片以基部着生。叶一型,少为二型或近二型,疏生(如栗蕨属)或簇生(如凤...
叶黄槿为常绿大灌木至小乔木,被星状毛。主干不明显,高可达3-4m。其叶大,如心形,叶柄长3-8cm。其花,雄蕊多数为单体,雄蕊筒包围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开裂。单叶,叶草质,互生,革质,...
【药 材 名】尖齿耳蕨
【别 名】台东耳蕨,岩山鸡
【名称考证】台东耳蕨(《台湾植物志》)、岩山鸡(《四川雷波》)
【科目来源】鳞毛蕨科植物
【药用部位】尖齿耳蕨的根茎。
【性味归经】甘,温。入胃经。
【功效主治】调中止痛。用于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食少不运。
【用法用量】内服:9一12克,水煎服。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古籍考证】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参考出处】《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门中文名 | 蕨类植物 |
门拉丁名 | Pteridophytes |
科中文名 | 鳞毛蕨科 |
科拉丁名 | Dryopteridaceae |
科号 | P45 |
种拉丁名 | Polystichum acutidens Christ |
种中文名 | 尖齿耳蕨 |
引种地点 | 湖北鹤峰 |
引种时间 | 20040226 |
引种号 | 46178 |
引种材料 | 苗 |
鉴定人 | 蔡妍 |
Id | 193 |
栽培地点 | 温室 |
引种数量 | 1株苗 |
栽培方式 | 盆栽 |
生长性状 | 草本 |
国槐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长 15-25 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 9-15 片,卵状长圆形,长 2.5-7.5 厘 米,宽 1.5-5 厘米,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 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 10条,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 长 2.5-5 厘米,无毛,不裂;种子 1-6 颗,肾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长习性 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 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 较耐瘠薄, 石灰及轻度盐碱地 (含盐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长。但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 佳。耐烟尘,能适应城市街道环境。病虫害不多。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 用途 中国
对深圳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中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 (Hook.) J. Sm.〕群落的组成、种群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3个群落物种的频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进行了比较。根据群落中优势种的重要值与乔、灌木的分层,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的苏铁蕨群落可分别命名为鸭脚木-豺皮樟-苏铁蕨群落、山乌桕-毛棉杜鹃-苏铁蕨群落和红鳞蒲桃+鸭脚木-豺皮樟-苏铁蕨群落。3个群落中,中低层(高度小于10 m)的个体数均占群落个体总数的90%以上,随高度增加个体数量急剧减少。以胸径反映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除苏铁蕨种群外,3个群落的优势种群大都含有一定比例的Ⅰ级(DBH<2.5 cm)幼树、Ⅱ级(2.5 cm≤DBH<7.5 cm)小树和Ⅲ级(7.5 cm≤DBH<22.5 cm)壮树,而Ⅳ级(DBH≥22.5 cm)大树较少,显示3个群落具有不断更新的趋势。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苏铁蕨群落中频度级(FR)为A级(0%≤FR<20%)的种类均占绝对优势,比例分别为57.50%、63.16%和61.70%,E级(80%≤FR≤100%)种类所占比例均较小,但马峦山郊野公园苏铁蕨群落E级种类比例大于D级(60%≤FR<80%)种类,符合Raunkiaer群落频度分布定律。3个群落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苏铁蕨群落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马峦山郊野公园苏铁蕨群落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3个苏铁蕨群落都处于演替中期,尚未达到顶极、亚顶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