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混杂纤维对管片的裂缝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 依托单位 | 大连理工大学 |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项目负责人 | 丁一宁 |
盾构管片是盾构法施工隧道主要的承重结构构件,因此对其抗裂性、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很高,但传统钢筋混凝土管片自重较大,在运输、安装过程和运营阶段都可能出现局部开裂、破损现象。而单纯提高配筋率或局部加固可能由于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不足,在管片内部配筋密集区域造成混凝土与钢筋无法形成有效粘结和降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从而导致管片在复杂应力作用下形成结构裂缝,使得衬砌结构的整体性被破坏,容易发生渗漏和钢筋锈蚀现象,降低了隧道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产生和使用寿命。研究表明,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具有自密实混凝土高工作性和纤维混凝土高韧性的特点,采用增强增韧型长纤维可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拉、抗弯性能,因此可以利用结构性长纤维部分替代传统抗剪钢筋可以增加箍筋间距,保证浇筑质量,提高结构的耐久性。但目前国内针对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利用结构型长纤维替代管片中钢筋的试验研究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本项目从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抗弯性能和韧性、钢筋-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抗剪性能几个方面对钢筋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基本材料性能和利用钢纤维部分甚至完全替代箍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2100433B
近年来,盾构法施工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许多软土地层中的各类隧道建设中,其中绝大部分盾构隧道采用混凝土管片。但在传统混凝土管片中,经常存在下列问题:1)结构性裂缝;2)螺栓孔位置破损、吊装孔/注浆孔预埋件被拔出、管片边角崩落等现象。3)由于管片端部及螺栓口处配筋率较高,导致振捣困难,且新浇混凝土的工作度低下,流经钢筋时易产生离析并在管片表面产生裂缝,这会降低钢筋与混凝土基体的粘结性能,并减少钢筋保护层的厚度。4)管片力学性能的试验模型不尽合理。这些均影响了隧道的适用性、抗渗性、耐久性及安全性。本项目主要研究不同钢纤维、有机纤维及钢筋与高流态高性能混凝土共同作用时,管片的荷载-变形规律、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裂缝的宽度与裂缝的分布规律,利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管片研究方法对比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管片,寻找出更加安全,可靠,经济与环保的复合材料应用于隧道管片等地下结构。
一种提高高频直缝焊管焊缝综合力学性能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步骤如下:1)中频加热:采用中频感应加热设备对焊缝进行在线热处理,将焊缝温度提高到Ac3+20~30℃后保温2~5s,所述中频感应加热...
1、相同材料,不同厚度的板材,沿相同方向,通过符合国标的拉伸试验测得的力学性能参数(如YS,UTS等)肯定是有差异的,但国内外材料标准都是划定一定范围归成一类,比如厚度20-30mm指标相同。此外,一...
材料牌号: 45 材料名称: 优质碳素钢 标 准 号: GB699-88 试样尺寸: 25 试样状态: 退火钢 抗拉强度: ≥600 (MPa) 屈服强度: ≥355 (MPa) 延 长 率: ≥16...
盾构隧道管片在制作、养护、运输及拼装过程中,常会出现裂缝,裂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管片衬砌结构的整体受力。以中国某地铁越江盾构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模型试验的方法,基于盾构隧道管片的位移、内力及声发射数据,系统分析裂缝数量对管片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管片破坏过程示意图分析管片结构的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管片衬砌结构承载阶段可划分为弹性承载、塑性承载和破坏失稳3个阶段;裂缝的存在降低了管片衬砌结构的整体刚度,随裂缝数量增加,管片衬砌结构的弹性承载范围增加,塑性承载阶段范围减小,损伤破坏的空间影响范围呈增大趋势,结构的失稳破坏趋于突发性破坏,相同荷载下的变形增大,结构的极限承载力降低;裂缝的存在使得管片在预制裂缝位置产生纵向贯通裂缝,随裂缝数量增加,纵向贯通裂缝数量增加,破坏区域由某一位置发展为条带状分布,当拱腰预制裂缝数量达到3条时,裂缝之间管片的相互挤压导致网状裂缝产生,结构局部出现压溃区。
针对水泥石极限应变小、抗冲击性能差等特点,尝试将不同的纤维材料掺入水泥浆中,以改善水泥石的力学性能。室内试验表明,代号D的特种化纤材料能够显著提高水泥石的力学性能,使水泥石的抗折强度增长18%~26%,抗冲击能力增长17%~64%,且该种纤维材料的加入,水泥石的抗压强度不低于14MPa。
纤维细度及其离散程度不仅与纤维强度、伸长度、刚性、弹性和形变的均一性有关,而且极大地影响织物的手感、风格以及纱线和织物的加工过程。细度不匀比长度不匀和纤维种类的不同更容易导致纱线不匀及纱疵。但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异线密度,对纱的某些品质(如丰满、柔软等毛型感)的形成是有利的。
1、对纤维本身的影响
纤维的粗细将影响纤维的比表面积,进而影响纤维的吸附及染色性能,纤维越细,其比表面积越大,纤维的染色性也有所提高;纤维较细,纱线成形后的结构较均匀,有利于其力学性能的提高。但是纤维间的细度不匀会导致纤维力学性质的差异,最终导致纤维集合体的不匀,甚至加工过程控制的困难;此外,纤维内的细度差异,会直接导致纤维的力学弱节,不但影响外观和品质,最终将影响产品的使用。
2、对纱线质量及纺纱工艺的影响
一般纤维细,纺纱加工中容易拉断,在开松、梳理中要求作用缓和,否则易产生大量短绒,在并条高速牵伸时也易形成棉结。另外,细纤维纺纱时,由于纤维间接触面积大,牵伸中纤维间的摩擦力较高,会使纱线中纤维伸直度较高。其他条件不变时,纤维越细,相同线密度纱线断面内纤维根数越多,摩擦越大,成纱强力越高,因为成纱断面内纤维根数较多时纤维间接触面积大,滑脱概率低,可使成纱强度提高。纤维的细度对成纱的条干不匀率有显著影响。
因此纤维越细时,纱的条干变异系数CV越低,条干均匀度越好。细纤维可纺较细的纱。一定细度的纤维,可纺纱线的细度是有极限的。纤维细,纱截面中纤维根数增加,纺纱断头率低,因此在纱线品质要求一定时,细纤维可纺细线密度的纱线。
3、对织物的影响
不同细度的纤维会极大地影响织物的手感及性能,如内衣织物要求柔软、舒适,可采用较细纤维;外衣织物要求硬挺,一般可用较粗纤维;当纤维细度适当时,织物耐磨性较好 。
温度影响棉纤维发育
棉纤维的诸多特性与温度关系甚密,棉纤维强度、马克隆值、纤维素含量和聚合度均随温度不足而下降。
在10-25℃范围内,气温对纤维长度的效应是曲线型的;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时,纤维长度则缩短。当5天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时,对棉花纤维素的沉积有利;低于20℃时,纤维素沉积明显降低;一般铃期平均气温为20-25℃纤维素沉积多,成熟良好,纤维壁较厚;铃期平均气温降至20℃以下,纤维强度等品质性状变差。
夜间平均气温对纤维发育影响极大,夜间平均气温在27-15℃范围内,气温越低纤维增重越多。当夜温太低(20℃),会使纤维缩短1-3毫米。根据离体棉铃发育的研究,纤维素合成的最适温度为28-29.9℃,一般后期棉铃纤维之所以成熟度低、强度差,主要是由于低温影响纤维素淀积,次生胞壁较薄的缘故;虽然陆地棉品种纤维强度、成熟系数、主体长度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细度呈显著负相关,但温度过高也会使纤维变短、变粗。
几乎所有研究报道都认为马克隆值与温度呈线性关系。随温度降低,棉纤维干物质积累减慢,终值降低,在增长高峰期内干重增加量减少,纤维干重占全铃重百分比值呈现“先降后升”趋势。
温度影响棉籽发育
在温度较高时,籽指变化与温度关系不明显;但温度降到适宜范围以下(低于20℃)时,籽指变化与温度关系十分密切,籽指随温度下降而递减。对一定品种来说,纤维和种子生长同时受温度影响。开花前7-10天正值胚珠发育时期,对外界条件最为敏感,连续高温会导致单铃胚珠数减少。
高温极显著地提高单铃不孕籽率,在30.6-39.7℃间,气温每增加1℃,单铃不孕籽率将提高5.29%。种子含氮量与夜间温度呈线性关系,与含油率趋于双曲线型,最适点是在接近20℃处。低温改变了单糖的比率和在种子中最大积累时间。种子含油率与最高温度的相关系数为r=-0.57,种子内矿物质和贮存物的积累速率也因低温而改变。
以上查阅相关资料整理而成,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兵团植保微信平台。
理想的结构材料,要求它们受载后开始有较高的模量,随之达到较高的屈服极限,铕在承载能力稍有降低的情况下持续到一定应变量后破坏,这样的结构材料,可以通过不同断裂应变的纤维混杂,制成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实现。
混杂纤维复合材料从广义上讲,包括的类型非常广。就基体而言,可以民树脂基体,也可以是各种树脂聚合物混合基体、金属基体以及各种陶瓷、玻璃等非金属基体。而从增强材料来说,可以是两种连续纤维单向增强,也可以是两种纤维混杂编织、两种短纤维混杂增强、两种粒子混杂增强以及纤维与粒子混杂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