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杭州市征地拆迁和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座谈会 | 举办地点 | 杭州市 |
---|
10日下午,全市征地拆迁和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座谈会召开。市领导柴世民、李文钢、杨为伟、章登峰、吴春法、陈林春,5个街道和部分市征地拆迁和城市有机更新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2012年,我市征迁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共完成征地7375亩,拆迁房屋711户,较好地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青山湖科技城胜联区块、锦城街道城东区块、玲珑街道沙地区块等重点区块征迁工作推进良好,全市“阳光征迁”工作模式基本形成,城市规划区公寓式安置政策得到全面实施,征地拆迁工作呈现了新局面。 在听取各街道和部门负责人发言后,柴世民指出,2012年征地拆迁工作坚持依法、惠民、阳光原则,取得了一定成绩。2013年,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公寓式安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大园新城、城东区块钱锦花园和娄村浜等安置房建设。要进一步统一征迁政策,完善青苗兑现和坟墓迁移等具体政策,探索推行“阳光征地”,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要按照《城市有机更新五年工作计划》的要求,做好城市有机更新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强防违控违力度,完善拆违组织,形成大拆违体系,做到部门联动、网格化管理,对违法建筑和违法建设要即违即查、即查即纠。 柴世民强调,要有效整合部门职能,下决心查处和遏止抢种、抢建行为。要进一步优化听证、裁决、调解、审判程序,依法规范做好征迁工作。要充分做好宣传发动和部门联动工作,进一步形成大征迁氛围,强势推动征迁工作。 柴世民最后要求,要延续工作势头,抓好当前工作,进一步巩固征迁工作成果,并尽快下达2013年工作计划。 市领导章登峰、吴春法也就做好2013年征地拆迁和城市有机更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2100433B
由北京、天津、常州市房地局共同举办的1984年度部分城市“旧住宅区改造规划和建设“科研工作座谈会于9月15至18日在常州市召开。参加座谈会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广州、常州、昆明等七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房屋建设开发公司、市规划处等单位,建设部城市住宅局代表35人。上海市房地局作了开展旧区改造科研工作的介绍,常州市房管局、规划处介绍了关于住宅小区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4月13日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座谈会在合肥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会议并讲话。杨学山肯定了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就做好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几点要求: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绪论、国内外城市公园绿地更新研究综述、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基础理论及构建、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整体性发展研究、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特色性发展研究、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生态性发展研究、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双赢性发展研究、结语等内容。2100433B
遵循统筹推进、量力而行、问题导向、因城施策等原则,坚持公共利益优先,探索全面拆除重建、局部拆除重建、微更新、功能植入等多种城市有机更新模式,分类开展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任务,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高水平推进县域乡村有机更新行动,提升城乡功能品质。
(一)建立“规划-实施-管理”全过程城市有机更新机制
建立“城市体检”机制。深化杭州、衢州2个城市体检评估试点工作,以城市体检促进城市有机更新。针对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8个方面城市体检内容,完善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城市有机更新专项规划设计编制机制。强化设计引领,以城市体检为基础,统筹城市有机更新规划建设管理,构建城市有机更新全流程实施机制。全面做好城市有机更新项目的摸底与储备工作,构建浙江省城市有机更新项目信息库。编制城市有机更新专项规划,确定规划期内城市有机更新的总体目标和发展策略,明确分区管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时序等任务和要求。按照“一城一策、一区一方案”的原则,推进制订各地城市有机更新行动方案。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单元细化落实相关规划设计要求,编制城市有机更新单元计划、城市有机更新单元规划并推动实施。
建立城市有机更新实施机制。建立政府统筹、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实施模式。坚持政府统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严守公共利益导向,对全省城市有机更新实施监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探索市场化城市有机更新方式。完善政策激励,建立健全城市有机更新利益调控机制。鼓励相关权利人参与城市有机更新。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挥居民群众主体作用,形成“多方参与”和“共建共享”的城市有机更新实施机制。
建立城市有机更新差异化管理机制。细化落实城市有机更新底数摸排、计划制定、规划编制、主体确认、项目立项、土地处置、工程建设、交付运维等环节的政策要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政策体系搭建,逐步形成由法规政策、技术标准、操作指引等不同层次构成的立体化政策体系。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机制,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实施过程,对政策体系进行持续优化和调整。探索建立与行动方案相匹配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建立督促检查通报制度。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方式扩大项目实施参与广度,加强对城市有机更新建设项目落实社会监督。
功能和空间均无保留价值的地区实施全面拆除重建。对于环境恶劣或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通过其他方式难以有效改善或消除的地区,采取全面拆除重建更新方式。成片区拆除符合改造条件的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城中村等建成区,并根据城市有机更新专项规划进行建设。
功能有保留价值的地区实施综合整治提升。其中包括局部拆除重建和微更新。功能有保留价值,空间无保留价值的地区,实施局部拆除重建,在相关布局规划条件下,满足产业转型、功能升级、空间提升等要求,进行部分空间重新建设,其中土地使用权主体可以不改变,也可保留建筑物原主体结构,但改变部分或全部建筑物使用功能。功能和空间均有保留价值的地区,在基本不涉及房屋拆建项目中实施微更新,通过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实现有机更新,包括沿街立面更新、环境净化美化、公共设施改造等。
功能无保留价值,空间有保留价值的地区实施功能植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转型升级等要求,不涉及房屋拆建项目,在原有城市空间中植入全新功能,使原有低效空间得以再利用,提升空间利用价值,包括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更新、工业园区更新利用等。
有力推进历史地区保护提升。历史地区保护提升是城市更新中的特殊类型,涵盖综合整治、微更新和功能植入多种更新类型。坚持保护优先,在此基础上强化活化利用,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居品质。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针对城市生态系统及相关建成环境空间,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重要生态要素,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综合化推进旧工业区改造。旧工业区综合运用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功能改变等多种更新方式,为产业提供优质空间。计划全省完成300个以上旧工业区改造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及轨道站点500米范围内的旧工业区,以拆除重建为主,兼顾综合整治、功能改变等其他更新类型,逐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位于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优势区位的旧工业区,可适当通过拆除重建,鼓励植入创新型产业。位于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一般区位的旧工业区,鼓励复合式更新,实现产业综合提升。其他旧工业区按照市场意愿,促进功能多元化发展。
功能化开展旧住宅区改造。以综合整治为主,审慎开展拆除重建。对建筑质量存在重大隐患、具备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需要以及保障性住房等公共利益需要的旧居住区,可在政府主导下实施拆除重建,其他情形的旧住宅区通过政府引导、居民主体等形式开展旧住宅区改造。
精细化实施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以完善配套和改善环境为目标,以综合整治为主,拆除重建为辅,通过城市更新探索城中村有效融入城市的路径,推动城市社区化改造,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型发展。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及轨道站点500米范围内的城中村,以拆除重建为主,完善各类城市功能,加大保障性住房配建力度。对于城市其他区域的城中村,建筑老化、隐患严重的,实施拆除重建,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健全设施,保障安全;建筑质量较好、建设年代较新的,原则上以综合整治为主,完善配套设施,活化公共空间,美化环境景观。
多元化引导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更新。重点从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环境改善、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综合交通提升、公共空间改造等五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遵循城市建设、街区治理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从“空间形态、环境生态、经济业态、文化活态”四个层面入手,做好城市历史风貌协调地区的城市设计,保护历史建筑、文保单位,探索治理新模式,全面复兴历史文化街区。加强历史建筑保护,通过整体保护、局部拆建和整治修缮等方式,注重历史传承、文化延续,用“绣花功夫”加强活化更新。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将居住、文化、艺术、休闲等城市功能有机融入历史街区,留住地方记忆,提升街区活力。通过置换功能、引进业态、激活价值等手段,活化街区空间,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空间利用价值。增加更新过程中居民参与度,引导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和居民共建行动,权衡原住民的基本利益,保障居民权益。
多路径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依托城市有机更新,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开展TOD建设。增加市政公用、医疗卫生、文体教育、社会福利等公益性设施和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推动地上地下联动更新,统筹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城市有机更新,重点为中心区、轨道站点周边、重点产业片区等区域提供保障性住房和创新型产业空间。强化旧城区、城郊结合部和县城提质增效,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建设高品质步行街,营造适应数字经济、夜经济等城市新业态的空间。
创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模式。以打造美好生活家园为目标,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因地制宜选择综合整理、拆改结合改造模式,努力实现“综合改一次”。通过“微改造”完善生活设施配套,加快打造“15分钟生活圈”。
聚焦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增效。建立健全政府统筹、条块协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改造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优化项目审批工作。制定改造技术规范,明确设施改造、功能配套、服务提升等建设要求。组织改造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奖补资金挂钩。开展优秀项目评选,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加强政策解读与宣传,营造社会各界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实施以“一统筹五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县域乡村有机更新行动。统筹县域城乡空间布局,科学编制县域乡村有机更新行动专项规划,明确县域内城、镇、村的不同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绘好集约高效的“富春山居图”空间基底。全域推进城乡环境更新,开展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推进城乡环境品质提升,持续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城郊融合类和集聚提升类村庄为重点,开展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线乱拉”、“房乱建”等专项整治,绘好青山绿水的“富春山居图”生态图景。深化推进城乡风貌更新,建立健全“县域特色风貌总体设计—村庄设计—农房设计”三级设计体系,打造“浙派民居”,营造特色风貌,绘好田园诗意的“富春山居图”栖居图景。系统推进城乡设施更新,实施“三大革命”提质扩面工程、基础设施网络延伸工程、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绘好便民惠民的“富春山居图”共享图景。协同推进城乡传承更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绘好传古纳今的“富春山居图”人文图景。集成推进城乡格局更新,构建宜居宜业的县域生活圈,打造未来乡村试点,绘好宜居宜业的“富春山居图”融合图景。
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让建筑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上世纪80年代,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提出了有机更新的理论。回看对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功案例,都离不开这一理论的指导与实践。
说到建筑文化遗产,近现代的工业建筑遗产常常被忽略。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唐玉恩在论坛上说:“工业建筑遗产是城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同样需要人们尊重、以敬畏之心科学利用,让城市留存历史记忆。”
四行仓库是上海市区重要的抗战遗址。这座近代仓库承载着的城市抗战历史、不屈抗争之精神长留在几代上海人心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座建筑被淹没在高低不一的各种厂房中,一度难见历史面貌。对此,唐玉恩痛心地说:“对抗战这段历史,如果说‘忘却’有些严重的话,有一个时期我们确实出现了集体失忆和回避。”
为了重现伤痕累累的战争遗址、纪念历史,教育当代、警示未来,在四行仓库部分复原与再利用设计中,围绕“还原历史、让建筑再生”的理念,采用了“保护复原+更新”的方法。保护复原主要体现在仓库的西立面,以真实、安全为前提,部分复原了主要的、大的炮弹洞口,并复原展示战争中受炮弹震伤的不同部位的建筑构件损伤情况。更新主要体现在对建筑内部空间的重新利用。设计保留了原建筑无梁楼盖的结构体系,将中央空间更新为中庭空间,并设计了展览馆、办公用房等空间,通过各种现代设备设施提升建筑的舒适度。
据统计,在开馆后的5个月时间里,四行仓库纪念馆就迎来了25万名参观者。
“通过保护、部分复原、更新改造,四行仓库获得了新生和再利用,并有尊严地走向未来。”唐玉恩说。
邯郸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串城街是古都邯郸城的中心大道,也是秦始皇、荀子的故里,更是邯郸历史的重要载体。串城街的保护与更新对于邯郸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至关重要。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院长洪再生坦言:“如何让串城街的保护和更新能够反映历史街区的风貌,对于我们建筑师来说历史责任重大。”
对于串城街上的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规划以保护修缮为主,以传承建筑的历史信息。同时,对冀南民居“高门楼、甩袖房、小青瓦、影背墙”的建筑元素加以延续。面对已不存在的邯郸老城和遗落的城墙遗址被不协调的住宅占压的情况,设计以“城墙记忆”为概念,结合现代商业功能,在对部分城墙遗址展示利用的同时,将与明万历时期老城墙同体量的新建筑重新营造设计,以传承历史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的演绎、传统建筑元素的表达,全国设计大师、广州市设计院郭明卓认为:“必须用新材料、新工艺来演绎传统建筑的精神。”这给我们的建筑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注重设计本身,还要关注材料、工艺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