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过1000多项,包括国家973、重大专项、863、支撑计划、ITER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累计科研经费超过5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其中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实现多宗重要技术成果转化,有利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4名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
学院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学、研、产协调发展的方针,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978年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奖励近2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3项,大学领先奖1项,GM中国科技成就一等奖2项。2001年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48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13篇、《EI》收录论文10篇。获授权专利6项(其中实用2项,发明4项)。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回国人员基金2项,省基金1项,博士点基金1项,省攻关1项;获授权专利7项(其中:实用6项,发明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1项。2002年发表学术论文268篇,其中,国外期刊21篇,国际会议16篇,被《SCI》收录论文18篇、《EI》收录论文 20篇、《ISTP》收录论文3篇。2003年科研经费首次突破 1000万元,获自然科学基金5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2篇,《EI》收录30篇,《ISTP》收录15篇;申请专利24项,获批11项(其中实用4项,发明7 项);承担国家“863”项目2项,“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基金3项,湖北省基金2项。
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在2003年7月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再度对我国高校本 科专业进行的排名中,我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全国排名第一。 学院在新型模具材料、塑性成形设备计算机控制、凝固模拟研究与软件开发、金属纳米粉体材料研究与开发、现代模具技术、金属液态与塑性精密成形和快速成形技术、化学粘结剂 砂成套技术、材料激光加工技术、现代塑性成形设备及数控技术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学科方向和优势。近两年又在模具熔射快速制造、高强轻金属精确成形等方面形成新的方向与优势。教学改革开创了新局面,2001年,为加快学院建设以适应21世纪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院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整调整,合并成立了“材料工程与计算机应用系”和“材料科学与技术系”。学院开始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全新的专业培养本科生。
学院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通过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是国家级品牌专业,多年来全国排名第一。学院设有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数字化材料成形、电子封装6个研究生专业,并作为主体单位设置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8人,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5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双聘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优青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9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中,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日益增多。
199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括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其中“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稳居全球前1‰。
很不错的学校211,985,国家一流大学,工科排名第六。 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ST,简称华中大)位于湖北省武...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和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哪个好一点,请大神综合比较下,不要只说排名!
不久的高考,也有很多学弟学妹繁忙的考生,周边有不少朋友问我,华中科技大学科学和武昌分公司文化的情况,问我说,一所学校好,以及一些相关的问题。我首先介绍有关的学生文化,谁住在武昌支行附近,因此这两所学校...
华中科技大学韵苑公寓是四人间,有电扇,有独立的卫生间,有阳台,有电脑桌和椅子,有网线,有储物柜,条件很不错的。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高校,国家首批“...
建校初期机械工程系设有机械制造、机床与工具、铸造、锻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本科专业。
1965年更名为机械工程二系设有铸造、锻压、金相及热处理本科专业。
1973年在原有铸造、锻压、金相及热处理基础上增设焊接专业。
1981年设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材料学获批博士点。
1984年材料加工工程获批博士点。
1988年压力加工获批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获批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0年增设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1998年获批博士点。
1991年成立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更名为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8年成立科技部快速原形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
1999年对本科专业进行整合,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1999年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01年材料加工工程获批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001年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复合双专业。
2002年恢复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
2002年自设纳米科学与技术硕士点和博士点。
2003年自设数字化材料成形硕士点和博士点。
2004年成立湖北省先进成形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4成立快速制造关键技术湖北省创新群体。
2006年成立中英先进材料及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
2006铜/聚乙烯纳米复合材料宫内节育环 (IUD)的研制成立湖北省创新群体。
2007年“材料加工工程”再次评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材料学”获批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2007年获批教育部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区。
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8年成立湖北省先进成型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8年成立中温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系统集成湖北省创新群体。
2009年增设电子封装技术。
2010年成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创新团队。
2010年成立面向自主创新的汽车关键零部件成形过程智能化模拟与工艺优化的研究湖北省创新群体。
2011年成立教育部大型电池关键材料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1年再增设功能材料专业。
2012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2年获批3个国家级实践教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广西玉柴国家级实践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江苏太平洋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一拖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
2012年成立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创新团队。
2012年成立湖北省发改委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湖北省工程实验室。
姓名 |
职务 |
---|---|
李毅 |
党委书记 |
周华民 |
院长 |
袁新华 |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
樊自田 |
纪委书记、副院长 |
蒋文海 |
党委副书记 |
卢兴、杨君友 |
副院长 |
王新云 |
工会主席 |
单斌、廖敦明 |
院长助理 |
1 一.总论 1.1 设计任务及要求 净水厂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理论, 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 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设计、运算、绘图、查阅资料和设 计手册以及使用设计规范等基本技能上得到初步训练和提高。 课程设计的内容是根据所给资料,设计一座城市净水厂,要求对主要处理构 筑物的工艺尺寸进行计算, 确定水厂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 最后绘出水厂平面布 置图、高程布置图和某个单项处理构筑物(絮凝沉淀池、澄清池或滤池)的工艺 设计图(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 ,并简要写出一份设计计算说明书。 1.2 基本资料 1.2.1 水厂规模 该水厂总设计规模为 *** 万 m3/d,分两期建设,近期工程供水能力 *** 万 m3/d, , 远期工程供水能力为 *** 万 m3/d。近期工程设计征地时考虑远期工程用地,预留 出远期工程用地。 1.2.2 原水水质资料 水源为河流地面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学与科研基地,是华中科技大学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3年,前身系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当时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单位抽调一批精英以及一批从欧、美、日、前苏联等地学成回国的海内外学子汇聚一起、白手起家,奠定了今天发展的基础。198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二系,1993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合校之后沿用现在的名称至今 。
郑州大学(新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1983年成立的四川建材学院硅酸盐工程系,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三大学科领域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两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应用化学、功能材料和能源化学工程5个重点批次招生的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9人;正高职称43人,副高职称4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0人。有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3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团队1支,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绵阳市优秀教师5人。
学院秉承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 的人才培养宗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并进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被列为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学院有四川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西南科技大学化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化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列入国家精品课程重点建设、《材料工程基础》等7门课程遴选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实施了多项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混凝土设计大赛等大型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如学生刘锋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黄通昀被授予“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与发展,依托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实验室(共建)、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等科学研究平台,学院形成了建筑材料与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材料、生物质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碳纳米及纳米复合材料、金属材料防护、电化学与表面处理、有机合成、精细化工等特色研究方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是四川省重点学科。近三年,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军工等国家级项目38项,立项项目经费累计近6500余万元、到校经费41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6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7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2项,授权8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项,各级成果鉴定5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联合办学,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聘任外聘教师90人,其中29人担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实施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