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好氧颗粒污泥短程硝化过程一氧化二氮的生成机理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张铭川 | 依托单位 | 东北大学 |
好氧颗粒污泥短程硝化和组成好氧颗粒污泥结构的微生物都会导致N2O 温室气体的释放。本项目针对好氧颗粒污泥短程硝化过程的N2O生成机理及释放控制方面的研究构建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实现短程硝化,并采用新型微电极探针检测技术完善N2O的气液传质模型。通过结合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N2O生成和释放动力学结果,考察好氧颗粒污泥脱氮过程的氮平衡变化,找出影响N2O生成的关键因素,并探讨好氧颗粒污泥短程硝化N2O的生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N2O释放的关键时间和关键控制步骤,认为好氧颗粒污泥特殊的硝化细菌分布结构,可以减少N2O的生成,从而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了好氧颗粒污泥短程硝化处理实际废水过程中,N2O生成与释放特性分析及可行的控制方法。本项目研究对进一步加深颗粒污泥生物脱氮过程的认识,更好地拓展好氧颗粒污泥的实际工程应用,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100433B
好氧颗粒污泥由于特殊的厌/好氧空间结构和微生物分布,可以通过实现短程硝化来解决高氨氮废水处理问题。但短程硝化和组成好氧颗粒污泥的多聚物结构都会导致N2O——一种具有持久性强温室效应气体的释放。目前,在好氧颗粒污泥短程硝化过程的N2O生成机理及释放控制方面的研究都比较欠缺,而且由于N2O易溶于液相,传统的只针对气相的分析方法,无法对N2O的生成过程进行准确定量。针对这些问题,本项目拟采用一种新型微电极检测技术,构建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并实现短程硝化;通过完善N2O的气液传质模型,结合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N2O生成释放动力学结果,考察好氧颗粒污泥脱氮过程的氮平衡变化,找出影响N2O生成的关键微生物种群及结构分布,从而探讨好氧颗粒污泥短程硝化过程N2O的生成机理;在此研究基础上,本项目将对N2O释放的关键时间和关键控制步骤进行分析,尝试建立起好氧颗粒污泥短程硝化处理实际废水过程中,N2O生成与释放的可行控制方法。
虽然是“常温常压”,但由于质量和物质的量的关系与温度、压强无关,所以46g NO2始终是1mol,46g N2O4始终是0.5mol,而1mol NO2和0.5mol N2O4都含有3mol原子,所以...
厌氧污泥应该是统称吧,可以是悬浮的絮状污泥,附着在固体上的生物膜污泥或颗粒污泥。厌氧颗粒污泥最早由Gatze Lettinga发现于UASB系统中,反应器启动几周后发现形成直径为0.5mm的灰白色颗粒...
想请问UASB为何会形成颗粒污泥,而不象好氧形成絮状污泥?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有什么区别?
环境因素: uasb和好氧有爆气的不同环境 2个反应器中的化学和生物反应不一样。
以厌氧/好氧方式运行SBR反应器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考察沉淀时间对培养具有除磷功能的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的影响。在沉淀时间降低为6min时,出现了AGS;在沉淀时间降低为4min的第6天,AGS培养成熟,肉眼可见。从降低沉淀时间到AGS培养成熟共耗时28d。AGS培养及稳定运行阶段,出水磷含量平均在0.92mg/L左右,最低为0mg/L,最高为3.34mg/L。具有除磷功能的AGS成熟时,其周围有大量的浮游累枝虫。AGS粒径范围为0.0~0.3mm、0.3~0.6mm及>0.6mm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4.88%,51.61%及3.51%,AGS与絮状污泥共存。与具有短程硝化功能的AGS相比,周期性的厌氧/好氧更有利于AGS的稳定维持,具有除磷功能的AGS远比具有短程硝化功能的AGS密实。试验结果表明在沉淀时间选择压的作用下,具有除磷功能的AGS形成的过程可分为3阶段:筛选-聚集-成熟。
以葡萄糖好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通过调整序批式反应器(SBR)的运行周期、COD/N值以及好/厌氧条件,培养、驯化出了结构紧密、沉降性能良好的脱氮颗粒污泥。在COD负荷为1 600 mg/(L.d)、氨氮负荷为530 mg/(L.d)的条件下,颗粒污泥对COD及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55%和97.29%。研究表明,运行周期内系统对氨氮的去除可分为两个阶段,即COD与氨氮快速去除的富营养阶段和慢速硝化的贫营养阶段。脱氮颗粒污泥内由于受传质限制而导致营养基质和溶解氧在空间上的浓度梯度,使得脱氮颗粒污泥内可能同时存在异养菌及硝化与反硝化微生物。尽管该颗粒污泥内可能存在一定的溶解氧受限区域,但其剖面的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其间的微生物近似均匀分布,没有严格的好/厌氧区域划分或明显的孔洞。
那艾短程分子蒸馏仪是一种在高真空下操作的蒸馏方法,这时蒸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蒸发表面与冷凝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可利用料液中各组分蒸发速率的差异,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在一定温度下,压力越低,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越大。分子蒸馏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它不同于传统蒸馏依靠沸点差分离原理,而是靠不同物质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的差现分离。
短程分子蒸馏器主要用于其温度敏感且不稳定的化合物进行有效的分离提纯,设备中的控制体系主要用来降低其物料的沸点,短程分子蒸馏器的特殊结构可以非常有效的控制其物料的快速以及连续,主要以薄膜形式通过设备的表明进行加热。在使用的过程中其物料在设备里面所停留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这样的设备装置也非常合适其高粘度的物料,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其zui佳的制作材料,都是采用世界上热膨胀系数小且化学较稳定的石英玻璃材料。
短程分子蒸馏器在运行的过程中其设备的冷凝面以及薄面直接就会直接形成其压力差,这个所形成的压力差是整个蒸汽流向的驱动力,设备中微小的压力降就会直接引起蒸汽出现流动的情况,分子短程蒸馏运行时冷凝面以及沸腾面之间的距离是比较短的。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其经济合理的蒸馏温度,这样物料在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才会有较好的稳定性能,蒸气分子从蒸发面向冷凝面飞射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可能会出现其相互碰撞的情况。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非常先进设计理念以及制造工艺, 短程分子蒸馏器 中的核心部件是蒸馏塔柱,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设备结构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分离效果。
保持污水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稳定运行的关键是选择性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群(NOB)的生长而保持氨氧化菌群(AOB)的优势地位。本研究针对膜曝气生物膜用于短程硝化反硝化启动难、不稳定的问题,根据AOB与NOB之间的种群竞争理论,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Real-time qPCR以及16S rRNA克隆文库构建等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从生物膜外部环境条件、接种污泥菌群构成及生物膜厚度控制三个角度,来探索对膜曝气生物膜内NOB的有效抑制措施,阐明其抑制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膜曝气生物膜短程硝化反硝化稳定运行的调控策略。本研究可解决目前膜曝气生物膜短程硝化反硝化运行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不仅能为今后用于短程脱氮的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的设备化和产业化提供关键参数,而且为我国低碳氮比污水的可持续性处理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本项目以膜曝气生物膜形成过程及菌群结构变化为考察对象,通过控制进水氨氮负荷和膜内气压等措施,实现膜曝气生物膜短程硝化与反硝化的稳定运行。利用溶解氧微电极技术,系统考察了不同工况下膜曝气生物膜内溶解氧的扩散规律,发现在不同膜内气压的条件下,膜曝气生物膜内溶解氧的穿透深度变化不大,都在120µm左右。采用荧光原位杂交与激光共聚焦联用技术,对膜曝气生物膜内的主要功能菌群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生物膜厚度小于100µm时,溶解氧可全部穿透生物膜,氨氧化菌群(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群(NOB)分布在整个生物膜厚度范围内;当生物膜厚度大于500µm时,由于溶解氧穿透深度有限,AOB和NOB主要分布在接近曝气膜的生物膜底部的100~150µm深度范围内。随着生物膜厚度的增加,生物膜内胞外多聚物(EPS)的含量相应增加,反硝化异养菌可利用EPS作为碳源在硝化生物膜内生存,并产生反硝化作用。控制生物膜厚度是控制膜曝气生物膜稳定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关键,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膜厚度控制在200~300µm左右,可以实现系统的稳定短程硝化反硝化。在生物膜启动初期采用高氨氮负荷与较高温度(30℃)的措施来抑制NOB的生长,实现了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短程硝化的成功启动运行,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证实了AOB在生物膜内的优势地位。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膜曝气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特征,解决目前膜曝气生物膜用于短程硝化反硝化启动困难、运行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促进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技术的工程应用与设备化,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