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河西走廊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 出版社 | 东北大学出版社 |
---|---|---|---|
页 数 | 248页 | 开 本 | 16 |
作 者 | 王丁宏、石贵琴 | 出版日期 | 2013年11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品 牌 | 东北大学出版社 |
王丁宏(1966—),男,汉族,甘肃静宁人,甘肃省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河西分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张掖市科技拔尖人才,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学术成果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甘肃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绪 论
第一章 生态城市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一、生态城市产生的时代背景——城市问题或“城市病”
二、生态城市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二)理想城市与乌托邦
(三)田园城市
(四)有机疏散论与新城建设运动
(五)城市社会学与芝加哥学派
(六)人居环境科学与城市规划思想的新进展
三、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
(一)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区域整体性和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四)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发展理论
四、城市的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
第二章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与总结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
(一)美国生态城市建设
(二)大洋洲生态城市建设
(三)欧洲生态城市建设
(四)南美洲生态城市建设
(五)亚洲生态城市建设
(六)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总结
二、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一)2009年以前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回顾与总结
(二)2009年以来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第三章 河西走廊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特征与生态城市建设
一、河西走廊自然生态系统特征
(一)总体特征
(二)嘉峪关市自然生态系统特征
(三)酒泉市自然生态系统特征
(四)张掖市自然生态系统特征
(五)金昌市自然生态系统特征
(六)武威市自然生态系统特征
二、河西走廊的经济生态系统特征
(一)总体状况
(二)戈壁明珠、西北钢城——嘉峪关
(三)新能源之都——酒泉
(四)湿地之城、塞上江南——张掖
(五)镍都——金昌
(六)宝马故里、丝路明珠——武威
三、生态城市建设是河西走廊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四章 水资源约束下的河西走廊生态城市建设
一、水资源短缺:河西走廊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同约束
(一)水资源短缺的表征
(二)河西走廊三大流域水资源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实现节水型社会、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的耦合发展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用循环经济思维破解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难题
(三)生态城市、循环经济、节水型社会的耦合发展
三、以流域为单元的河西走廊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探索
——以张掖市为例
(一)制订生态城市规划
(二)搞好生态示范工程
(三)构建城乡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
(四)发展城市生态产业
(五)培育生态文化道德
(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七)建立生态保护机制
第五章 河西五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证分析
一、嘉峪关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嘉峪关市自然生态支持子系统
(二)嘉峪关市经济生态支持子系统
(三)嘉峪关市社会生态支持子系统
(四)结论
二、酒泉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酒泉市自然生态支持子系统
(二)酒泉市经济生态支持子系统
(三)酒泉市社会生态支持子系统
(四)结论
三、张掖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张掖市自然生态支持子系统
(二)张掖市经济生态支持子系统
(三)张掖市社会生态支持子系统
(四)结论
四、金昌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金昌市自然生态支持子系统
(二)金昌市经济生态支持子系统
(三)金昌市社会生态支持子系统
(四)结论
五、武威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武威市自然生态支持子系统
(二)武威市经济生态支持子系统
(三)武威市社会生态支持子系统
(四)结论
第六章 河西走廊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产业转型与产业生态化
一、金昌、嘉峪关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产业生态化
(一)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一般理论概括与实践总结
(二)金昌市资源型产业转型与产业生态化
(三)嘉峪关市资源型产业转型与产业生态化
二、酒、张、武生态产业布局与循环经济发展
(一)酒、张、武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分析
(二)酒、张、武地区循环模式与产业生态化
第七章 河西走廊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责
一、政府履行生态城市建设职责的必要性
(一)从生态城市建设的系统性看政府履行责任的必要性
(二)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看政府履行责任的必要性
(三)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看政府履行责任的必要性
(四)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严重性决定了政府职责的艰巨任务
二、政府履行生态城市建设职责的内容
三、政府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及其设计
(一)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选择
(二)城市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参考文献 2100433B
《河西走廊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内容简介:生态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河西走廊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共七章节,内容包括生态城市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与总结、河西走廊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特征与生态城市建设、水资源约束下的河西走廊生态城市建设等。《河西走廊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首先,尊重大自然。我们说大自然具有自身的独特演变与更新规律,并且在没有外界力量的干预下,它能够具有很浅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我们在生态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起大自然的能动性,进而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
生态城市建设要解决生态城市规划、园林绿化、环保技术、节能...
A
生态城市(英文:Eco-City),是一种在生产生活中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城市能耗,以降低热量及工业、生活废弃物排放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例——丹麦生态城市建设 黄肇义博士 杨东援教授 项目概况 1997~1999 项目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综合性项目, 试图建立一个生态城区开发的示范 性项目,在密集区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该项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人中密集的 Indre Norrebro 城区进行, 区内有 3 万人。开展该项目是为了建立一系列策略和方法,在地方规划和管理 (21 世纪议程 )中把环境因素 整合为一体,提高市民对地方环境和全球环境的责任感,减少的资源消费量,并推动有利于环境的地方生 产和其他活动 ,项目采取基层组织和区议会之间合作形式,增加市民的参与性。项目从 1997 年 2月 1日启 动。 LIFE 项目 (LIFE 项目旨在通过发展经济推动欧盟和邻近地区的环境改善 ) 拨款,约合 136 万美元,此外还有区议会、地方生态组织、绿色组织和瑞典哥德堡市 Lundby 城区的资金支 持。该项目是丹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例
成果登记号 |
19960081[07743] |
项目名称 |
河西走廊西段诸盆地水文物探综合研究报告 |
第一完成单位 |
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
主要完成人 |
刘忠水、雷伍叶、李彩霞、刘得福、李宪坤 |
研究起始日期 |
1994-04-01 |
研究终止日期 |
1995-04-16 |
主题词 |
河西走廊;物探 |
任务来源 |
B |
本项目选择河西走廊张掖盆地东南部的洪水河、童子坝河、东大河等三条河流的阶地为对象,开展了河流阶地的发育与变形特征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建立了河流阶地序列,测定了河流阶地的年龄,分析了河流地貌发育的阶段性,发现河流阶地的发育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2)完成了河流阶地位相图,发现河流阶地的错断和褶皱,通过模型分析,获得了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内部构造变形的速率。(3)对比了河流阶地面、基座面的下切速率,分析了流域内河流下切与构造抬升的动态平衡状态,在特定条件下区分了构造抬升与气候变化对河流下切的影响。(4)对比了同一河流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形幅度与速率,研究构造变形在南西-北东方向上的分配;对比不同河流河流阶地的变形,探讨了横向隆起区与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差异。本研究对弥补河西走廊河流地貌研究区域上的不足,深化河流地貌研究薄弱环节,探讨青藏高原隆起与东北方向扩展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区域与逆断层和褶皱有关地震的危险性评价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100433B
本项研究主要针对现有生态城市研究对城市空间格局的生态约束考虑不足、生态城市建设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综合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学建模、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方法,以正在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市为例,在综述生态城市及其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依据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规划的基本原理,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并结合城市景观动态模型,从城市环境问题调控、水土资源持续利用、整体空间格局选择和景观功能分区等方面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调控途径,以期能为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途径。 2100433B